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是怎么样的?

2018-01-11 21:36:09 首页

  在汉代,一直是推行察举征辟等制度,也就是由地方和中央的三公等官员负责了解、考核并征召一些人到朝廷当官。征召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秀才,一种是孝廉。秀才主要是对儒家经典比较了解,而孝廉则是孝顺父母。到了东汉桓灵时期,察举征辟等制度已经非常腐败,于是有出现歌谣:

  举孝廉,不知书,举秀才,父别居

  一些地方官宦子弟,为了出仕,用尽种种手段为自己谋取名声,秀才比较容易考察出真才实学,于是大多数人都是从孝廉出身,只要是对父母比较好,就可以出来当官,渐渐的,推荐出来的人,品质变得比较差。还有,一些真正有才学,但是门第低下没有办法得到官员的赏识,就只能默默无闻了。在曹操时代,看到汉末的官场腐败,于是毅然下令“唯才是举”,开创了中国选官制度的一个辉煌时代。在曹操手上,不需要你有什么出身名望,只需要你有才,就可以得到任用。于是,在各路诸侯中,曹操的人才是最多,也是品质最好的。

  但是,曹操的唯才是举制度,也有许多的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引起了很多世家大族的不满,原来朝廷大权都由他们把持,现在却有一些寒门士子出入其中,夺走他们的权力。并且,随着曹操势力的强大和稳固,昔日的寒门,渐渐的变成了新的豪门。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希望废除曹操的唯才是举命令。于是,当曹丕即位之后,由尚书陈群提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其内容即在州郡置中正,择本地之贤而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定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上)。然后由吏部选用。但九品中正之制,并非丕一人突然决定施行,早在曹操当权时,何夔即向操建议:

  自军兴以来,制度草创,用人未详其本,是以各引其类,时忘道德,……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踰越……又可修保举故不以实之令,使有司别受其负。在朝之臣,时受教与曹并选者,各任其责,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竞争之源。操对以上建议,已经表示“称善”,只是未及推行。操死,丕即位不过两三个月,即颁布了九品官人之法。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之目的与结果:第一,为了让世族官僚拥护他代汉为帝,故推行了有利于世族的仕进制度;第二,设中正官以品评人物,如选用后发现名实不符,尚可治以保举不实之罪,以避免选官好坏无人负责;第三,由吏部选用人才,即意味着减少公卿二千石辟用属员名额,有助于加强皇权;第四,从史料上看,九品官人之法推行后,旧有察举征辟等制度,并未因之废除。不过,曹丕的这项制度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因为对官员品级的划分,使得豪门更加强势,逐渐演化成两晋时期的士族阶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引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