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主要军事活动是北伐,几次北伐整体看来,诸葛亮
所作所为都是违反军事规则的。当然,违反常规的行动往往会取得
出人意料的胜利,但诸葛亮的违反常规,总体上给人感觉很外行。这种违反常规也使诸葛亮的北伐充满矛盾和迷雾,爱诸葛亮的人正好借这种迷雾把诸葛亮想象成神,其实怎样,下面就对诸葛亮的违反常规处逐一论述:
一、战争决策的冒进(与其谨慎的人格相左)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第二次北伐后,诸葛亮上表后主时说了这么一段有点赌徒味道的话。“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自己都没有任何胜算的把握,却不顾群臣反对反动战争,难道诸葛亮对北伐如此“上瘾”?(当年
曹操南侵、
刘备伐吴,都是兵力等各方面都颇有优势,居然被评价冒进,却没人说诸葛亮冒进)诸葛亮的军事才可比曹刘吗?蜀地还有
韩信这样的将才吗?兵力和经济后盾能与魏抗衡吗?由此看来,其冒进程度是少有的,有悖于“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称号。这种矛盾使后人
百思不得其解,爱诸葛亮的人会解释为政治战,但看诸葛亮对北伐的巨大投入,就知道不会是单纯的政治战。其实,诸葛亮“吞魏”的心理是很明显的!如果真得仅为魏国百姓还记得还有这个大汉,或者仅为了化解国内矛盾,而付出的却是国力消耗贻尽的沉重代价,所以说政治战不太可能。 应该说
诸葛亮北伐是出于真心,且北伐的决策并没有错:因为弱国是拖不起的!一州之力量无法与九州拼持久战。错就错在蜀是在没有帅才的情况下出战,就这一点来说,北伐实在不该。不战死守自然早晚要灭亡,战又不能取胜,则反而会加快蜀国的灭亡。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假如我站在蜀的立场上,我会坚决反对北伐。
二、军事指导思想过于谨慎(与草率发动战争相左) 既已没有胜算把握的情况下发兵,诸葛亮却又恢复了其“谨慎”,没有那种拼死一搏的精神了。没有任何一个军事家是从来不冒险的,诸葛亮由于战术运用上过分谨慎,把北伐引入死胡同,使战事发展成弱国所最忌讳的相持战的局面。 有人解释为由于蜀是弱国,诸葛亮必须吝惜军力,谨慎出战。这种说法不错,但越是弱国,越需吝惜军力,越是应该要谨慎发兵,战则必胜,可见诸葛亮谨慎得不是地方。
三、将最好的战术安排一次用光(与其谨慎战略指导思相相左) 这是最令人费解的地方:从诸葛亮不从
魏延直捣长安之计来看,说明他应该是谨慎和保守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战术安排,可见他认为北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步进行的。可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就用了最好的战术安排(斜谷疑兵),所以后面几次北伐再也不敢用疑兵。说明诸葛亮并没有一个长期战略统筹和分步规划。况且,既然他并不想直捣魏国腹地,那北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从第一次北伐来看,并往合理的方向猜想,他应该是想占有陇右的大片郡县,从而占据有利地形并增强自己的实力。可是后几次北伐都是非常被动、盲目,从出兵的地理取道上也看,战略目标很不明确,每次不是粮尽退兵,就是被阻在汉中。可见诸葛亮用兵是多么盲目。 冒进而谨慎,保守而盲目,这一串的矛盾和违规,既有天时地利的无可奈何,也有诸葛亮本人的失误,所造成的是一连串恶性循环,其结果,自然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