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协定的关键人物:英国绥靖首相张伯伦

2015-09-08 14:30:22 首页

1869年3月18日,臭名昭著的绥靖主义者张伯伦出生。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保守党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第59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之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

张伯伦的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罕市市长和内阁殖民地大臣等职,至于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曾担任邮政总局局长、财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玺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军大臣等职。

1918年当选下议院议员,1922年起历任邮政大臣、卫生大臣、财政大臣等职,为保守党领袖。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任首相。

此时欧洲的安全已受到德意法西斯的威胁,张伯伦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极端希望以任何代价在欧洲维持和平,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张伯伦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作了一系列让步,想借此换取欧洲的和平。他所执行的政策被后人称为“绥靖政策”。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无具体的行动;相反默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第一次危机是纳粹德国在1938年派兵进驻奥地利,并将之吞并,张伯伦政府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为此保持沉默。第二次是在1939年,当德国进攻捷克苏台德地区,宣称保护当地的德裔居民。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对苏台德地区的占领,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回国后,在机场张伯伦就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

5月7日挪威陷落,一位英国议员在议会发言引用了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时的宣言:「你们在这里坐的时间太长了,没有干出任何好事,走吧,让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们,滚!」

第二天国会举行对张伯伦政府的不信任动议投票,当时有40位原来支持政府的议员投了反对票,虽然政府最终赢得了信任投票,但是张伯伦很清楚自己也该下台了,他希望自己下台后能组成一个保守党政府,但议会强烈要求仍然组成联合政府。当时有两个可能的人选:邱吉尔和哈利法克斯勋爵,但哈利法克斯勋爵认为自己作为上议院议员领导政府不合适。张伯伦想要求工党组成联合政府,询问工党是否同意,问题是:工党是否同意参加由他自己领导的政府?如果不同意,是否同意参加由其他人领导的政府?工党领导层答应第二天给予答覆。

5月9日,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张伯伦原本有意继续留任至新一轮的危机完结。不过工党答覆说同意参加联合政府,而且不同意由张伯伦领导。最终在1940年5月10日晚,张伯伦向国皇递交辞呈,正式推荐邱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