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宣中兴第一将赵充国:年届七旬仍然带兵出征

2015-09-29 11:16:32 首页

“ 西汉中期,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的羌族人实力慢慢壮大,时长侵袭汉朝的边郡,双方打打停停,问题一直没能解决。而自从汉武帝重拳出击被汉朝打残的匈奴并不甘心,时时伺机报复,他们派遣使者联络羌族各部落,约定共同进攻张掖、酒泉等汉朝的西部边郡。
宣帝神爵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1年,朝廷派人去羌族各部落进行调查,奉命出使的汉朝使者是个强硬派,他把為首的先零部落及其他部落的领袖召集共三十餘人召集在一起,然后把这些人全部处死。并且出兵攻打先零等部落,杀死一千餘人。他想用这种方式震慑羌族各部落,却不曾想如此一来,反而引起了极大的混乱。羌族各部落闻听此都又惊又怒,不知所从,遂结成一团,共同反叛,四处攻城略地,一时间西部边陲狼烟蜂起。

当时的皇帝汉宣帝乃是一代中兴明君,他立即著手制定对策,考虑到老将军赵充国深諳兵法,又熟知边郡的形势,便派遣人前去征询建议,推荐一位合适的将领。老将军淡淡一笑,毛遂自荐道“满朝文武,恐怕没人比老臣我更合适,请陛下放心吧!”於是有了世界军事史上极為罕见的一幕:大汉帝国西出远征的军队出发了,為首的将领是一位白髮苍苍的老人,名叫赵充国,这一年,他76岁。

赵充国率领万餘骑兵部队赶至金城附近(今兰州),趁夜派遣先头部队偷偷渡过黄河,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将营阵安置完毕,次日指挥大部队顺利渡河。羌人用来阻截汉军的第一道防线——黄河天险,就这麼被汉军轻鬆突破了。心有不甘的羌人派出了百餘精锐骑兵前来骚扰挑战,汉军将士们看见敌人前来挑战,全都摩拳擦掌,想要应战。而作為主帅的赵充国认為汉军远道而来,人马都需要修整。此次平定羌患,贵在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不可贪图眼前的小利,随即下令军中不得出击。

在汉军营外徘徊许久的羌族骑兵见此情形,不久便撤了回去。而入夜时分,汉军再次採取了行动。赵充国率领军队急速赶到落都山,穿过四望峡,看著身后迂迴曲折,陡峭雄奇的山势,老将军不无得意的对各分队将领说道“渡过此险关,羌人已经无能為力了!”至此,羌人可以用来抵御汉军的第二道防线——四望峡,也被汉军突破了。

行文至此,笔者分析,前面赵充国不同敌人正面交锋的目的,除了他自己提到的汉军远来、不逐小利之外。还有一点他没讲,就是他担心一旦汉军取胜,挫动了敌人的锐气,很可能会打草惊蛇,出现两种情况:敌人立刻作鸟兽散,或者派重兵固守天险。如此一来,则前者汉军将难以把敌人一网打尽,你来我走,你走我来,其势必然反复不下;后者汉军则不得不顿兵于坚城之下,变成持久消耗战。而无论变成哪种形势,都不是上上之策。

史书称赵充国用兵持重,先计后战,如此可见一斑!然而这只是个开始,精彩的还在后面呢!

顺利突破两道天险的汉军来到了西部都尉府,赵充国坚守营垒不出,每天好酒好肉犒劳士卒,将士们此来本就抱有一颗杀敌立功之心,而老将军又处处照顾他们,不停的给与赏赐,所以从上到下,各级将士都迫不及待的想要上阵杀敌,汉军士气极為高涨。而另一边的羌人部队,先是不知不觉的被汉军突破了两道天险,其后又屡次求战而不能,进退失据,因此内部產生了纷争,羌族各部落的豪杰互相之间责备彼此,而对於汉军主帅赵充国用兵韜略的畏惧,更加重了这种情绪。

於是汉军统帅赵充国利用反间,在羌族各个部落当中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打算等到敌人内部矛盾激化,士气低落之时再予以痛击。

就在这时,朝廷从各地征调的六万军队陆续汇集于边地,酒泉太守辛武贤建议朝廷立即发兵进攻,汉宣帝随即拜侍中许延寿為强弩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為破羌将军,与赵充国共同进兵。赵充国经过縝密的分析,认為朝廷命令此二人率兵进军的策略利大於弊,在给汉宣帝的上书中,他详细地介绍了羌族各部落内部的矛盾,汉军如果能够拉拢罕、幵这两个较大的部落,则起兵反叛的主谋先零部落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相反,现在许延寿、辛武贤的部队仓促进兵会迫使这两个部落支持先零,敌人的力量反而会更加壮大。皇帝採纳了赵充国的建议。


汉军自平叛以来,始终坚守不出,羌人以為汉军不敢野战,所以守备也日趋鬆懈。赵充国得知这一点,立即亲帅大军出发,直扑首恶先零羌的阵地而来。此举大出对方预料,战备鬆懈人心涣散的先零羌惊慌失措不战而溃,赵充国命令军队缓缓行进。这时有人提议尽快进兵歼灭敌军。而赵充国却说眼前的敌人乃是夺路而逃的穷寇,追得太紧,他们一定会拼死反抗;缓一缓,他们就会失去斗志,只顾逃命。结果确实如赵充国所言,羌人慑于汉军的威力,各自奔命不暇,一群人玩命抢著渡河,淹死了数百人,汉军斩首、俘虏了500餘人,羌人丢弃的车辆4000余辆、牛马羊10万余头、輜重不计其数。胜利之后的赵充国下令,对於其他部落的羌人,不得掳掠。於是汉军秋毫不犯,而那些部落的首领也不断前来归附。

就这样在赵充国恩威并施的持续攻势下,羌族各部落投降、归附的已有万人左右。

不久朝廷又下令赵充国、许延寿、辛武贤的三处兵马合兵进击,赵充国冷静思索之后,认為不需要大发兵马就能克敌制胜,打算上书言明此事。而正在这时,朝廷命令进兵的璽书已经送达了军营,赵充国的儿子很害怕,劝老爷子不要这麼死心眼,对国家是利是弊,有朝廷决定,后果他们自己担著,您争得啥呀!万一皇上不高兴怪罪了下来,那可如何是好?赵充国听后,气得瞪了儿子一眼,说道“如果按他们的意见来做,我们和羌人连兵不决,万一周边其他势力互相勾结、趁机而起,那这个国家怎麼办呢?明君是可以讲理的,我豁上性命也要上奏!”

於是赵充国毅然上书陈说利害,而朝廷也屡次以公卿们商讨的策略与赵充国互相辩难,双方坦诚交流,书信不断,最初朝廷支持赵充国的人只有十之二三,后面渐渐地增加到一半,最后绝大多数人都讚同赵充国的意见,那些起初反对赵充国建议的人,也全都改為支持赵充国的策略。赵充国的分析,可以简单的归纳為以下3条:

1、罢军屯田。只留一小部分军士屯田于要害处,修建要塞,以逸待劳。既能阻止敌人进攻,又能积蓄粮食。

2、敌人已经被赶入水草贫瘠之地,饥寒交迫,思乡心切,内部必然產生纷争。

3、大军不需要驻扎此处,减轻国家负担,同时又不会让四周的蛮夷感觉中国空虚而轻举妄动

第二年5月,77岁的老将军赵充国平叛成功,班师回朝。羌人起兵之初共有5万兵马,被汉军斩首7600人,投降31200人,溺水、飢饿、疾病而死者6000餘人。只剩下不到4000人,还在穷山恶水中苟延残喘著,而这些人的日子,也已经屈指可数了。

来势兄猛,使得汉朝西部边陲一时风雨摇摆的羌人叛乱,就这麼被一位76岁的老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轻轻的抹平了。这位老人用兵的高深境界,相信已不需要笔者在此多加啰嗦了,然而老将军令笔者钦佩不已的,还不仅仅是这些。老将军再给汉宣帝上书的时候曾这麼说过:

“臣窃自惟念:奉詔出塞,引军远击,穷天子之精兵,散车甲於山野,虽亡尺寸之功。偷得避嫌之便,而亡后咎餘责,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得胜回朝之后,他又说:

“吾年老矣,爵位已极,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哉!兵势,国之大事,当為后法。老臣不以餘命一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谁当复言之者!”

老将军的一片赤诚之心,报国之志,可谓光耀千古!千古之后的今天,读来依旧令人感叹不已!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雄霸北方二百餘年的匈奴,终於向伟大的汉王朝低下了头,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长安,称臣於汉宣帝脚下。汉匈百年之战,终於以汉王朝的胜利而画上句话。这是一个民族几代人前仆后继,為之付出了无数鲜血的胜利!也是一个伟大王朝,文治武功四夷宾服的最佳展现!

此时的汉宣帝不禁感念辅佐自己成就“昭宣中兴”这一汉朝盛世的有功之臣们,特命画匠将十一位功臣的画像、名字、官爵,记录与麒麟阁,让千百年后的子孙得以瞻仰他们的伟大功绩,而侍奉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国君,立下不朽功勋的一代名将赵充国,自然顺利入选。当然其他人以及他们的功绩,也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这十一人分别是: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

也许他在民间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也无法佔有显著的地位,可是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有一位白髮苍苍的老人,以76岁的高龄率军出征,為国家、為民族,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他就是堂堂大汉王朝,昭宣中兴第一将——营平壮武侯赵充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