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有七个儿子 为何只挑一个七岁娃娃当接班人?

2016-01-09 10:33:40 首页

陆逊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几位谋略家、军事家之一,大家历来对他都很推崇,尤其在军事方面。但陆逊在政治上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他对孙权选择接班人的态度上。

群雄争霸,霸业不好争,争来了霸业接班人更不好选,曹操袁绍在这个问题上都犯了不同程度的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袁绍的代价是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袁氏集团弄得分崩离析,死后也不得安宁;曹操付出的代价是使曹魏政权内部出现了严重内伤,间接导致政权很快被异姓取代。

再加上一个刘表,他们几个人都在“废长立幼”这个问题上栽了大跟头,可以说教训相当深刻。然而到了孙权,似乎一点都没有汲取他们的教训,在这个问题上仍然犯了致命的错误,而且错误更加严重,后果更加惨烈。

孙权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孙权当上吴王时大概已经认识到了选好接班人的重要性,所以他及时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后来孙权称帝,孙登成为皇太子。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在三国时期各帝王中算是创纪录的,孙登前后当了二十一年太子仍未捞着即位的机会,结果他没有活过孙权,于赤乌四年(241年)死了。

孙权的二儿子孙虑死得更早,在这种情况下孙权立三儿子孙和为太子,但问题随之产生,因为孙权一方面立了孙和,另一方面却过于宠爱四儿子、被封为鲁王的孙霸,给满朝文武造成了想像空间。

发生在袁绍、曹操身上的悲剧于是重演,孙吴朝廷内外形成了两大派:包括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绩、尚书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人在内的“太子党”拥戴孙和,包括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在内的“鲁王党”拥戴孙霸。

这件事闹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这样的事最终都没有真正的赢家,往往是两败俱伤,而这次结局更惨。后来,孙和被废,又被流放,孙霸则被赐死,陆逊受到孙权的“责让”,最后“愤恚”而死,吾粲、顾谭、朱据等一大批人有的下狱处死,有的被流放,有的罢官不再录用。

更要命的是,孙和、孙霸丧失继承权后孙权只能在剩下的三个儿子孙奋、孙休、孙亮中挑选继承人,孙奋品行较差,生性“不遵轨度”,孙权对他不放心。孙休是江东大族朱据的女婿,朱据刚刚被赐死,让孙休即位孙权也不放心。

这样,孙权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让孙亮当太子。孙亮此时只有七岁,最后把大权交给他显然更像一种讽刺,孙权此时即使很犹豫,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又过了三年孙权驾崩,孙亮登基为孙吴新皇帝,由于他年龄太小,大权为权臣掌握,孙吴的事业遭受到空前打击。

孙吴事业隆兴,孙权做出的贡献最大,但后期孙吴一崛不振,孙权负的责任也最大,正是他晚年的昏愦制造了这样的悲剧。陈寿一方面说孙权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另一方面也痛批他“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

这固然是对的,但反过来看这样的错误也是孙权一个人搞不出来的,凡是参与此次内斗的人其实都应该负责任。

当初曹操在曹植曹丕之间犹豫不决之际,贾诩等人及时出来提醒、相劝,让曹操迷路知返,避免了错误继续扩大。而曹操“为太子事屏退左右问贾诩”,贾诩“闭口不答”。

刘表的长子刘琦受排挤,眼看性命都有问题,更不要说继承父亲的事业了,他很着急,又不知道怎么办,情急之中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百般推辞,被逼问得实在没办法,才在极保密的情况下给刘琦出了个主意。

诸葛亮和贾诩都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领导的家务事轻易不能管,管不好就会连累自己,这倒问题不大,但由此再拖累了大家共同的事业就犯不着了。

在三国这样的时代,领导的家务事范围比较广,吃穿住行是家务事,处理亲属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家务事,前者倒还好说,能管则管、能帮忙就出力,体现对领导的关心,以便领导更安心工作。但对于后者,做下属的实在不好管,也管不了。

下属非要掺和这些事,一定要做好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因为对你是公事,顶多里面掺着一些友情,但对人家就是亲情。地位、权利越高的家族,亲情的变化最无常,但到最后亲情又最牢靠,你涉足了领导的家事,支持一方就会得罪另一方,以后不管谁上台,都很难有好结果。

在三国这样的时代,领导的家事从来都不仅仅是家事,往往会影响到本团体的兴衰,过多的人“热心”参与领导的家事,就会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左右了领导的视线,影响到他的正确判断,结果往往是危害到全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