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论忠奸:抛开当时还原一个真实的潘“仁”美

2016-05-09 16:05:21 首页

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有一个特点,有正有邪,有善有恶,正的、善的极正、极善,邪的、恶的极邪、极恶。例如说道武王,反面的就是纣王,说道杨家将,自然就想到潘仁美。在我的上一文《血战陈家谷-谁俘获了无敌杨业》中,提到了北伐失利后,杨业负责断后,由于主帅潘美的撤退,最终导致一代英雄殒命沙场。而小说、影视剧作品里面潘仁美的原型就是这个潘美。

小说中的潘仁美的女儿做了贵妃,仗势欺人公报私仇射死杨七郎,拒发援兵致使杨业撞碑而死,是个陷害忠臣,卖国求荣,无恶不作的大奸臣。确实在真实的历史中潘美对杨业的死负有责任,但他是否如小说中的那样不堪呢?

据文献记载,潘美字仲询,是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人,父亲潘璘是一名军校。少年的潘美洒脱豪爽,在府中典谒(掌管宾客请见事务的小官)手下做一名小吏。胸怀大志的他洞彻天下大事,预见当时的后汉政权不会长久,同时也不甘心这样庸庸碌碌过一辈子。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不久后汉果然灭亡,大将郭威建立后周,潘美成为了开封府尹柴荣的侍从官。后来柴荣继承皇位,率军与北汉在高平大战,潘美因攻被封为西上阁门副使。虽然得到了升迁,但都只是些中级侍从官。但还好此时他结交他生命中的一个贵人——赵匡胤


960年潘美参加了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奉命向后周宰相们宣谕。大宋的建立,使潘美终于得到了一个施展他才能的舞台。他先是单人独骑将骜不驯、有反叛意图的袁彦说服,使其顺从中央,接着又随宋太祖征讨淮南叛军,潘美渐渐崭露头角。

终于潘美得到了一个独当一面的机会。970年赵匡胤任命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率领数万大军征讨盘踞在岭南地区的割据政权南汉。潘美率领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以少胜多击破南汉十五万大军,活捉南汉皇帝刘鋹,潘美因功封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两年后又担任升州道行营都监与主帅曹彬一起攻破金陵、消灭南唐,生擒了南唐后主大词人李煜。

宋太宗即位后,潘美依然得到重用,于979年担任北路都招讨跟随宋太宗征伐北汉。北汉归附,杨业归降,潘杨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从此交织在了一起。北伐失败,宋太宗命潘美为三交都部署,率军以捍卫北边。同时杨业被任命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成为潘美的属下。两人关系也并非那么水火不容,反而能通力合作。不久之后,数万辽军兵犯雁门关,潘美采纳杨业的建议,自己率军正面迎敌,杨业则率领数千骑兵从后面夹击,结果大败辽军。

986年宋太宗派遣四路二十万大军北伐契丹,潘美为西路军主帅,杨业为副帅。西路军在两人的率领下进展顺利,但由于担当北伐主力的东路军溃败,被迫撤军。不料宋太宗脑子发昏竟然要求大军要护送四州百姓十几万人内迁。要知道人家辽军全是骑兵,每人有两三匹马换乘。而宋军大部分是步兵,机动力本来就差,还要带上百姓。

担任监军的文官王侁本来就看不起武将,而且杨业还是一个降将,此时不但拒绝了杨业的合理撤退意见,还出言讥讽,潘美对此表示沉默,也许他不敢得罪监军,也是他内心里也嫉恨杨业的战功盖过了他。杨业临行前希望潘美在陈家谷接应,潘美当时答应了。但杨业兵败突围至此时,没有见到一兵一卒,最终再此全军覆没

回师之后,宋太宗将监军王侁削职为民,发配金州,而对潘美只是贬官三级。第二年潘美就被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因为它有“后台”。991年67岁的潘美病死。之所以对潘美的惩罚不重,是因为潘美的第八女(有一种说是他的孙女)嫁给了宋太宗的第三子赵恒(后来的宋真宗),和皇帝成了亲家。此外小说中潘仁美的儿子都是以龙虎豹命名的,而现实中潘美有很多儿子,如潘惟德、潘惟固、潘惟正、潘惟清、潘惟熙,都担任的是一些中级的侍从官。

回归正题,对于杨业之死,潘美确实负有一定的责任,作为三军统帅,他不能当机立断,出于私心,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违背约定带军先行撤退。但其实细细观察,在这背后隐藏着的两个问题:一是当时的体制上的弊端,用不懂军事的文人监军扰乱正常的指挥系统;其二宋太宗为了掩饰北伐的失败,不顾实际情况,要求带领百姓撤退,延误了最佳撤退时间。

在以后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开时传播,然而演绎过程中,是绝对不敢把皇帝作为抨击对象的。自然需要一个绝对的反面角色作为陪衬,于是潘美就演变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潘“仁”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