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是怎么样的? 她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

2016-06-22 14:01:02 首页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武则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武则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走上高位,在这个过程中她没少和关陇集团对抗,甚至出现了双方对骂的热闹景象。武则天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代旧有的权贵阶层,所以她对科举十分重视。她对中国科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体现在对科举的三项改革上。

一、巩固殿试

武则天之前的科举,主要由官员负责组织考试、发榜,考生和皇帝不直接见面。但是从唐高宗开始,开创了一种新制度——殿试。皇帝当主考官,在大殿上亲自选拔人才。既然有官员负责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为什么呢?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除了父子、母子关系之外,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由皇帝主持考试,就意味着参加考试的人都算作“天子门生”,这样除了冷冰冰的君臣关系之外,考生与皇帝之间还能建立起一种温情脉脉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了考生与皇帝之间的距离。这些青年才俊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长治久安就指望他们呢。

旧唐书》记载,唐高宗在显庆四年(659年)春季亲自主持考试,在九百名考生中选拔了张九龄等青年才俊,这算是中国殿试之开端。但是人们总说武则天是这个制度的创立者,为什么呢?因为唐高宗这次考试是临时举措,没有形成制度,而武则天则把这件事制度化了,规模也更大。武则天做事很认真,一个个考,一考就是好几天,可谓盛况空前,从此殿试就成了惯例。所以《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都说,殿试是武则天创造的。此后历朝历代皇帝都举行殿试,进士们也自豪地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二、开设武举

一说武举,武状元,好多人就想到苏乞儿。武举的创办人就是武则天。武则天时期,国家承平日久,老百姓习惯太平日子了,很少有人懂得打仗,再加上府兵制也逐渐瓦解,所以平民很少接触军事训练,国家兵源质量堪忧。几次边境战争都体现出军队战斗力开始下降,这不是个好兆头。

而且还有一件事曾经刺激了武则天。武则天曾经组织群臣举办射箭比赛,而且还设立了奖金。没想到最终拿了前几名的都是番将。什么叫番将?就是在唐朝、武周担任将领的汉族以外的人。唐朝历史上有很多番将,他们是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射箭比赛的总冠军是泉献诚,高丽人。高丽民族自古以来善射,泉献诚也不例外。拿了冠军,泉献诚却没有表现出高兴来。他对武则天说:“请陛下以后停止举办这种比赛吧。您举办比赛,拿名次的都是番将,外敌听说了,一定就知道中原尚武精神已经败落,就会产生轻中华之心。所以,以后还是别办了吧。”


武则天听了他的话,恐怕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尴尬的,射箭比赛就此停办了。可是问题在于这属于鸵鸟政策啊,不办比赛了,眼不见心为净了,可是尚武精神败落这事还是存在,该怎么办呢?武则天一直挂念这事儿,而且几次边境战争的确体现出军队战斗力下降,武则天真的着急了。武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举办的。根据《通典》的记载,武举是长安二年(702年)开始举办的,考试程序和科举是一样的,内容则涉及射箭、骑术、负重、枪术等,还要看身材和口才,嘴笨还不行。举办武举的目的和科举一样,都是鼓励年轻人投身其中,去练武,去参军。以前靠考试就能当官,现在靠考试也能当军官啦。武则天就是这样培养尚武风气的。武举的举办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后世历朝历代也延续了这个考试,而且武举还真的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不说别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号功臣、唐朝的再造之臣——就是靠武举选出来的。他身高一米八以上,而且一身好武艺。一个郭子仪,就足以证明武举的价值。

三、加试杂文

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就是夸赞唐、宋两个朝代文学的兴盛。其实不论是唐还是宋,文学的兴盛都和武则天密切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则天进行了科举改革,大大促进了知识分子文学创作的积极性,改变了整个社会风气。唐代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都要给武则天记一功。

武则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她规定进士加试杂文,这促使青年学子在文章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通典》里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改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也就是说,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天下读书人都希冀以文采通过考试,获得荣华富贵,就连五尺童子,也耻于不通文墨。从此以后,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进士们的大名和他们的文章,往往可以十几天就传遍全国,传播速度可见一斑。天下人都仰慕他们,可以说一旦考中进士,光宗耀祖,一切都有了,雁塔题名,曲江宴饮,风光无限。到了唐朝后期,唐宣宗都羡慕进士,甚至在大殿柱子上书写“乡贡进士李某”,意思是他当个进士多好。您瞧,这就是进士的威力。



到了宋代,宰相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进士出身,官僚政治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科举功不可没。后来进士们受欢迎到什么地步呢?谁考中进士,谁就是钻石王老五。每年发榜的时候可热闹了:里面一圈是考生,翘首以盼,等着发榜。外面一圈是各府的家丁,膀大腰圆的,干吗呢?等着抓人呢。一揭榜,一旦某个考生高兴地说我中了,立马扑上去,往轿子里一塞,抬回府里。干吗?给我家小姐当女婿。什么出身、籍贯,一概不问,只要是进士就可以。所以闹出过笑话,有一次发榜,一个大户人家抓住一个新科进士,人长得也帅气,进入府中,主人赶紧出来行礼说,我家有小女,年龄和您正匹配,想嫁给您,尊意如何?年轻人从容淡定,谢谢您的美意,没问题,就有一样,等我回去问问我老婆。有妇之夫你们给抬来干吗?急啊,都来不及问!宋朝人把这种行为叫作“榜下捉婿”。“捉”,这字多形象啊。

科举能如此发展,武则天功不可没。大家熟知的那些唐代大文豪,绝大多数都是武则天以后的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韩愈、贺知章等。武则天以前呢?您可能最多说出个“初唐四杰”来,为什么?这与武则天对文学的重视密切相关。所以,唐诗宋词,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是武则天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印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