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之为一门三公 父子同宰的家族是谁?

2016-11-17 08:58:25 首页

  在山东诸城有一个刘氏家族在清代十分显赫。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与和珅斗智斗勇,看的观众捧腹大笑,为他的大智若愚,拍手称赞,得到观众极大喜爱。民间有关刘墉的传说很多,被民间称为“宰相刘罗锅”的刘墉在他的家族中名气最大仿佛官位也最显赫。其实,刘墉的官位不及他父亲刘统勋的高,在正史的记载中也没有他父亲的多。刘氏家族在清代十分显赫有名气,先后出了11位进士,7位二品以上高官,乾隆帝为其赐字“海岱高门第”。尤其是刘统勋、刘墉父子在乾隆年间同朝为大学士,刘统勋的孙子刘镮之在嘉庆年间任尚书。这一家三代人死后分获谥号“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称之为“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刘统勋自乾隆元年(1736年)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国家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能臣。刘统勋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一生多次奉命审理官员贪渎案件,所拟判决多得皇帝嘉许。据《清史稿》本传记载,刘统勋每次出巡查案,凡属贪官一经查明都严惩不贷。从弹劾三朝元老张廷玉徇私枉法、擅作威福,到按律查办西安将军都贲、归化将军保德、江西巡抚阿思哈等,无不显示出刘统勋为官刚正、清风独标的秉性,也因此被乾隆称赞为“真宰相”。刘统勋逝世后,得到乾隆皇帝御赐“文正”谥号,这是文臣身后可以得到的最高谥号。在清朝270余年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荣誉。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出生于山东诸城,刘统勋的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

  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历史上的刘墉不是状元,也不驼背。他的官位确实数经起落,不过他并没有跟和珅斗一辈子(刘墉比和珅大31岁)。历史上的刘墉虽然也是个清官,但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其处理政务的水平远不如其父刘统勋,也并不象人们认为的那样,形象多么高大。

  刘镮之(?—1821)刘统勋的孙子次子刘堪的儿子,刘墉之侄,山东诸城人(今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逄戈庄),清朝官吏。乾隆四十四年进士。自检讨累迁至户部尚书,兼领顺天府府尹。嘉庆二十二年,上自热河还京师,镮之入见。上以顺天府奏事稀、捕教匪不时得诘,镮之不能对,但言方旱灾不敢急捕贼。上又问赈灾当设粥厂几所、需米若干,镮之又不能对。上降旨责其玩愒,命以侍郎候补。复累迁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道光元年,卒,谥号文恭。

  从康熙至嘉庆年间,诸城刘氏共有14人做过知县以上官员,多有政绩,赢得所治地方百姓的爱戴,也为刘氏家族留下很好的名声。刘家的兴旺发达,与其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刘氏家族对后人灌输“一曰德行,二曰学问,三曰功业”,族人为官者多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风。刘统勋久居相位,不置田产,有世交之谊的朋友赠给其银两,也全部分给贫困乡亲。刘墉历来俭朴,赴太原上任时写有“帽破衣残到太原,故人犹作旧时看”的诗句。这与乾隆末年的奢华之风形成了鲜明对照。刘镮之做到户部尚书,也是十分俭朴,其诗有“家因俸薄贫无补,诗为官闲格益清”之句。重视教育、诗书传家是刘氏家族的传统。从顺治年间刘必显考中进士开始,就严厉督促子弟读书,历代科举入仕者不断,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即使到了乾嘉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刘镮之担任尚书后,还谆谆告诫后代“闻鸡起舞吾家事,莫误长沙射策年”。刘氏家族中知识渊博学问精深,反映了家族诗学之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