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上朝手中为何要拿一块狭长的板子?

2017-02-22 11:29:52 首页

  笏,是一块狭长的板子,《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 是古代中国官员身份的象征,是他们朝见皇帝时的必备用品。  

1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笏是用来做什么的 唐朝崔琳子的子侄辈有几十人在朝中做了大官,每年过节举行家宴,有一张用来专门放置笏板的坐榻上就会堆满了笏板,所谓“笏满床”成为了当世美谈,羡煞旁人,崔家也常常以此为豪。

  有一个成语,叫做“袍笏登场”,原意说的是指官员打扮的演员登场表演,后来就直接表达为新官上任了。 

  按照《释名》的解释:“笏,忽也,备忽忘也。”也就是说,笏板最初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以将自己要对天子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为备忘提示用。《礼记·玉藻》的记载也说明了这一点:“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2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笏的等级划分 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以“笏”备忘,确实很有必要。而纸张出现并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 

  纸张发明后,皇帝不再使用笏了,则大臣的用笏又重新划定了等级。以唐代武德四年以后来说,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3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时,因为其朝服为马蹄袖服饰,大臣见到皇帝就得打马蹄袖“啪嗒”两声下跪,为了让该过程干脆利落,就废弃笏板不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