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纳凉:李白“裸奔”山林 孟浩然做新发型

2017-03-21 11:07:12 首页

  再说梅花,都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但其实梅花也有它娇嫩的一面,实在太冷了,苦寒变成酷寒,它也开不了花。唐朝时,长安一带,种梅花不是个稀罕事。一到宋朝,苏东坡就嚷嚷开来,怎么长安城连株梅花都找不到,扫兴,“关中幸无梅”。

  还有一桩事情要说给王令老师听听,就是大宋治下的太湖、杭州,冬季河面上经常结冰,而且结的冰坚硬得上面可以过马车。金国的使者到杭州来,河流已经被冰雪冻住,要靠凿冰开道,使者赋诗云:“扬锤路夜撞冰,手皮半逐冰皮裂。”

  根据资料来看,宋朝时气候还是蛮凉快的,王令老师你埋怨个啥?不如学学杨万里老师,面对炎热,他淡定以对。有一年盛暑,杨诗人热得不行,“夜热依然午热同”,晚上热得跟中午没有区别,怎么办?“开门小立月明中”,走到户外,让月光来洗刷一下身上的酷暑吧。当然,月光只是在视觉上降温。触觉呢?杨万里老师的宅子周围植被比较茂密,“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在虫儿鸣叫的树林竹林深处,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围绕在身边,但那不是风带来的,而是一种触觉。可能是草木繁茂而导致的降温吧,看来纳凉也得绿化好呀。去昆仑山避暑游是不现实的,还不如在自家周围多种点花草,营造降暑的环境。

  杨万里老师是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生活也没辜负他,给他送来丝丝清凉。当然,王令老师在酷热中不忘苍生的情怀,也是值得学习的。

李白

网络配图

  孟浩然做个新发型躺在竹床上叹清凉

  唐朝很热,唐太宗要离开长安去避暑,结果有大臣说:皇上您不能把老爹(唐高祖)扔在长安煎熬,自个儿去凉快。唐太宗听了,不好意思了,最终只好忍着热待下来。还有一则有关避暑的故事是,唐高宗带着有身孕的武则天去郊外的万年宫避暑,碰上山洪在深夜爆发,若不是执勤的薛仁贵大哥发出预警,估计唐朝的历史得改写。

  总而言之,唐朝确实热。不过,唐朝的诗人倒挺淡定。例如孟浩然,就很会自我制造凉爽气氛。话说某个夏日的黄昏,在孟浩然老师的家乡襄阳,具体而言,应该是在岘山附近,孟老师那时正在等一位姓辛的朋友。这岘山,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知道,一代英雄孙坚就是战死在这里的。当然,这里不谈三国英雄,只说纳凉。我们一起读一读孟老师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水田园诗人孟老师,在夕阳西下,明月东上之际,早早做了一个新发型,“散发乘夕凉”,把头发全部披散开来,整个身心也随之散开了,凉快了。正因为“散发”,才能“乘夕凉”,可见发型也跟凉热有关,想要凉快舒适,先把发型改一下。

  接下来可凉快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微风拂面,将荷花的清香送来;竹枝上有露水滴落,其清响也送到耳畔。清风荷花,竹林水滴,真正是降暑神器啊。只有区区十字,将整个大唐的温度都降下来了,那种宜人的凉快,透过文字,输送到了今天,每读一次,就凉快一次。所以说诗歌,绝对是降温法宝。文学降温,文艺避暑,比物理降暑和降温,更有持久性,而且还不耗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