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世民为何没把治国贤能用在父子关系上?

2017-04-20 11:53:37 首页

  “垮掉的一代”

  雄厚的师资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太子呢?李承乾同学表现恶劣,严重违反太子道德行为准则: 喜好田猎、声色,生活奢靡。

  生活作风不正派,搞断背,恋上男歌星称心。唐太宗怒杀称心后,李承乾为其画像焚香,垂泪徘徊于画像前。

  好吃偷窃。特制一口大铜炉和一个大鼎,偷来民间的牛马自己亲手烹饪,然后招呼手下一起来吃。不论贵贱,大家都是兄弟。

  大搞行为艺术。在东宫搭起帐篷,穿突厥人服装,梳突厥人发型,学突厥人牧羊、宰羊,又按照突厥人的葬礼,自己装死去的可汗,躺在地上,让周围人骑马环绕,痛哭并割破脸皮,然后李承乾忽然跳起说:我要去突厥,我要当突厥人!

  拒不接受教育,反而想弑师。雇用刺客刺杀老师于志宁,刺客见于志宁一副忠心耿耿的苦相,不忍下手。还雇人打晕老师张玄素。

  最后,太子李承乾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图谋造反,被废。

  太子教育失败检讨书治神经质不能光抓思想工作李承乾同学的表现,既是行为艺术,又有点神经质。李承乾同学需要心理医生,而不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儒师。面对太子的反常行为,这群高文化素质的老师们所做的却只是一次次地写文章劝谏。

唐太宗

网络配图

  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些劝谏文字的唯一用处就是从唐太宗那里得到奖赏,于太子的心理治疗毫无裨益。贞观十四年,李承乾同学在宫中击鼓,这大概跟在英国皇宫鸣汽车喇叭差不多,张玄素老师当面劝阻,得到的结果是自己被唐太宗升官。于志宁老师和孔颖达老师也无非是上书劝谏,得到的结果是“各赐金一斤,帛五百匹”。老师打小报告,还能加官晋爵,李承乾心里不平衡,越发想闹点动静出来。

  古代有没有心理学专家?有。汉朝枚乘的名作《七发》,就是一篇很好的心理治疗文字。西汉时楚太子得富贵病,百般治疗不得,吴地的客人用谈话的方式来治疗,其实就是心理疗法。客人根据情况用七件事做发,一件一件诱导,最后棒喝一声,楚太子的病霍然而愈。

  这种在西汉时期盛行于南方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唐朝是不是失传了,我们不得而知。反正老师们那么漂亮的文辞,那么正直的品格,用来教育一个青春期逆反者、一个神经质,蛮可笑的。

  父爱的缺位导致家族劣根性发作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育不可谓不尽心。当李承乾的劣行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放弃,而是请来重量级人物魏征做太子的老师。魏征先生此刻已经病重,推辞不任,唐太宗恳切地说:“先生您就卧着教育我的太子吧。”

  然而,李承乾最终还是发展到谋反的地步。其实,唐太宗这位做父亲的是要负很大责任的,他的父爱虽然真切,却没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