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改革解析 摊丁入亩的影响

2017-07-22 18:40:11 首页

  通过对大清帝国的相关史实的了解,我们得知在这一时期对前朝的税制进行了两项重大的改革,一是摊丁入亩;二是火耗归公;对于这两次的税制改革来说,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赋税制度的改革。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关于“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这两项改革。 

摊丁入亩的提出者

  摊丁入亩的提出者

  首先是“摊丁入亩”。它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纳入到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它主要是来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其主要的内容是:废除人头税,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此之后中国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客观上放松了统治者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当然这一改革,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关于“火耗归公”制度来说,首先火耗指的是在明代一条鞭法后,赋税普遍征银,百姓所缴的银子由于纳税量不太多,所以是以小块的碎银为主,每当各州县衙府汇总上缴国库时,再将这些收缴上来的碎银熔炼成比较大块的银子。此外,在熔炼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损耗,对于这一缺陷,州县官吏就会要求百姓补足,于是在之前缴过的税银之外,纳税人还需要多缴一些,而这些这多缴的部分则被称之为“火耗”,主要是用来补偿熔炼碎银损耗和运输费用。对于这一赋税制度,他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财政,遏制了地方上的私自征收税费的风气。

  摊丁入亩的影响有哪些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赋税制度“摊丁入亩”,它实行于清朝初期,还曾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得到了普遍实行。那么清朝时期的“摊丁入亩”制度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摊丁入亩的影响

  摊丁入亩的影响

  通过对此制度的了解,“摊丁入亩”这一制度有着不同的方面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摊丁入亩”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关于地、户、丁等赋役混乱的现象,并且完成了人头税,还并入财产税的过程。从深层次的来说,它彻底废除了自从西汉时期以来的人头税。另外,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从而使得政府放松了对百姓户籍的控制力度,增加了劳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活跃商品经济起着推动作用。

  再者就是,使得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是束缚在土地上,从而进一步的舒缓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积极性,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并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的影响:摊丁入亩使得占有大量农田的大地主们增加了更重的赋役负担,此外,人民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是有所增加,从而导致了农民逃亡外地躲避赋税的情况开始上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摊丁入亩”政策并不能够维持固定的征税数额,来抑制人民逃避税收的问题。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对比

  纵观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过三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它们分别是:唐朝的“两税法”改革、明代的“一条鞭法”改革、清代的“摊丁人亩”改革。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关于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两种制度改革。 

“一条鞭法”改革

  “一条鞭法”改革

  首先关于明代的“一条鞭法”改革,它是明代嘉靖时期所确立的一种赋税及徭役制度。在1581年的时候就推广到全国,关于此次的改革,它将各地方上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的杂征归结为一条,用合并的方式来征收银两,其中按亩折算缴纳的方式,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的过程,同时也使地方上的官员难于作弊。

  总得来说,明代的“一条鞭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代的两税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当然,“一条鞭法”既是促使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对于清代时期的“摊丁人亩”这一改革,它实际上是继承了明代的“一条鞭法”改革,客观上是促进了当时清代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质上,由于清朝政府把许多本来与田地无关的苛税,也一并入田赋,使得造成了更深的阶级矛盾,反而没有使人民减轻负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而农民逃税的现象也是因此,开始愈演愈烈。表面上是对明代的“一条鞭法”改革的继承,其实际上对“一条鞭法”进行了一定的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