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至死不肯与皇太极合葬,是不愿惊扰陵寝还是另有隐情

2017-08-08 17:11:33 首页

  太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所谓太后下嫁,指的是皇太极之妻、顺治帝之母孝庄太后,在皇太极去世后,下嫁给了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这一传闻,至少从顺治七年便已在民间流传开来。

  野史、演义对此大加渲染,《清朝野史大观》、 《多尔衮轶事》、 《清朝通俗演义》、 《清宫秘史》 等都有所涉及。很多书中所描绘的情节堪称荒诞离奇,如 《多尔衮轶事》 说,太后与多尔衮海誓山盟,太后先诈死,并举行隆重丧礼,然后再以皇帝乳母身份与多尔衮成婚。

  那么,太后下嫁一事是否真的存在呢?

QQ截图20170808151340_副本.png

网络配图

  主张属实的一方,理由有三条:

  第一,一首诗。顺治七年,著名的抗清斗士张煌言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开了太后下嫁说的滥觞: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 大礼恭逢太后婚。

  诗的大意是,太后所居慈宁宫成为大婚新房,礼部尚书制订了太后大婚的典礼,大礼十分隆重,到慈宁宫敬酒祝贺的人已是盈门众多。

  整首诗描述的就是太后下嫁时的情形,它创作的时间与传说中太后下嫁的顺治五年不远,且是以当时人的身份记述当朝事,因此,《建夷宫词》成为太后下嫁一说的重要证据。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第二,孝庄太后死后,奇怪地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康熙二十六年 ( 1687)十二月,孝庄太后病逝,年七十五。临终前,她吩咐康熙皇帝说,太宗皇帝已经埋葬四十多年了,自己死后,就不要再惊动他了。而且,自己心中还时刻惦念着顺治与康熙父子, 所以, 在顺治孝陵附近安葬就可以了。

  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官方理由,根本没有说服力,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应该有其他的原因。而且,在事实上, 康熙年间也认为这事难办,难堵众人悠悠之口。终康熙一朝也始终未能安葬孝庄,孝庄的棺材一直停放在顺治孝陵的南方。直到雍正三年,雍正服父丧 27 个月之后,才动工兴修昭西陵以安葬孝庄。

  孝庄为什么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呢?很可能就是因为太后下嫁一事,为此她不好意思再面对皇太极,不愿与皇太极合葬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QQ截图20170808151410_副本.png

网络配图

  第三,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封号。多尔衮自摄政以来,总共有三个封号。最初是叔父摄政王,因为多尔衮是顺治的叔叔,所以这个封号较正常。

  顺治二年春,清军击败李自成军队,五月,又攻克扬州,江南大定。面对这样的功绩,大臣于是建言在原有的封号上加一个皇字,即“皇叔父摄政王”。因为叔父只是家庭称呼,而要想臣民共称,理应称作“皇叔父”。诏曰可。

  到了顺治五年,多尔衮的称呼再一次发生改变,由原来的“皇叔父摄政王”变为“皇父摄政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有了质变。皇父指的是皇帝的父亲,如果没有太后下嫁,多尔衮又怎么会自称“皇父”呢?

  从上述三条理由来看,太后下嫁纵使还有一些疑点,但大体是真实的。然而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

  首先,张煌言本人是抗清斗士,对满清怀有成见,我们自不免怀疑他写《建夷宫词》的动机。而且,写诗是为抒情,它又不是写历史,并不苛求真实性。如诗中作为婚房的慈宁宫,是顺治十一年修葺之后,孝庄太后才搬进去的,而多尔衮早在顺治七年十二月就突然死掉了。

  所以,张煌言此诗的历史可靠性存疑。与此同时,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逼死了肃亲王豪格,并夺其福晋为妃。很有可能,张煌言是张冠李戴,把二者搞混了。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其次,太后死后不与太宗合葬也不能成为太后下嫁一说的证明材料。孝庄为皇太极的第二后,皇太极的第一后孝端皇后已经与他合葬了,而第二后的不合葬,其后经常发生,康熙、 雍正、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的第二后均不合葬。

  由此可知,这恐怕是一种惯例,因此,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也不能作为太后下嫁说的证据。

  最后,皇太极封号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翻译问题,是由于满、汉互译时造成的歧义。

  多尔衮的第一个封号是叔父摄政王,对应的满文是“doro be aliha ecike ama wang”,doro be aliha表示“摄政的”, ecike意为叔父,ama 意为父亲,wang是“王”的音译,因此这个封号直译过来便是“摄政的叔父父王”。

QQ截图20170808151705_副本.png

网络配图

  从这个称呼上可以看出,其一,多尔衮的身份是王(wang),而不是汗(han)。其二,多尔衮称号中有两个亲属称谓:叔父和父亲,然而翻译成汉语后,这两个亲属称谓变成了一个“叔父”,这就造成了歧义。

  多尔衮的第二个封号是皇叔父摄政王,对应的满文是“doro be aliha han i ecike ama wang”,直译便是摄政的汗的叔父父王。

  多尔衮的第三个封号是皇父摄政王,对应的满文是“doro be aliha han i ama wang”,直译便是“摄政的汗的父王”,与前一个相比,去掉了叔父的亲属称谓。

  因此,仅从满文的字面上来看,第二个封号和第三个封号,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只是翻译成汉语后才造成的歧义。而且,满文中与皇父—皇帝的父亲—一词对应的是han ama而不是han i ama(汗的父亲),也就是在满文中,汗的父亲与皇父并不相同。

  实际上,称呼尊长为父是女真人的习俗。比如,在康熙四十二年,满洲正黄旗人、原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被逮捕,他在受审时提及康熙皇帝的称呼是“主子父亲”( ejen ama) 。

  因此,顺治按照满洲的习俗,尊称多尔衮为“父王”(ama wang)合情合理,但他从未称呼多尔衮为“皇父”(han ama),所谓的“皇父摄政王”只是翻译上的问题,我们并不能以这一封号来断定太后下嫁一事。

  综上,支持太后下嫁的三条证据,已经被逐一反驳,所以,鉴于正史中没有相应记载,太后下嫁恐怕就是一个民间的传闻而已。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