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司马懿为什么不称帝?篡位也要慢工出细活儿

2017-10-13 15:05:42 首页

  曹操是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起兵的,而且打的旗号也和其它地方诸侯一样,诛除暴乱,兴复汉室。在这之前,他也曾担任过汉朝的官员,是正儿八经的汉臣。

  汉朝绵延四百年,中间虽然经历了新莽篡汉,但是毕竟没维持多久就被灭了,天下还是回到了刘氏手里,还是汉朝。而且,无论西汉还是东汉,都是战国结束以来第一个建立了长期统治的王朝,天下人心对汉朝都是比较认可的。新莽篡汉失败,更是给了很多人一个心理暗示,这皇帝还是得刘家人当,别人不行,谁当都没有好下场。

  曹操的青少年学习时期都在东汉晚期,而东汉是一个非常尊崇经学的时代,君臣之分是比较严的,一日为臣,终身为臣,君臣父子如同天地,判然有别。昨天还在跪拜汉朝的皇帝,今天就要汉朝的皇帝来跪拜你,这在曹操这代人心理上是一个很难过得去的坎。

  曹操1.jpg

网络配图

   而且,曹操和袁绍一样,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很出名了,算是一时名士,既然是名士,学术和道德上就都得尽量经营和维护自己的公共形象,不能轻易去破坏已经形成的形象。所以,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除了袁术称过帝之外,其他人哪怕袁绍已经坐拥四州之地,也仍然打这兴复汉室的旗号,并没有敢于称帝。

  僭位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无法洗白的道德瑕疵。只要谁先干了,就等于给了其他所有诸侯势力以讨伐自己的合理合法的名义。袁术的下场那么惨,也就是这个原因。他称帝之前,孙策还没有公开反对他,吕布也和他眉来眼去,但是他一称帝,孙策就公然反对他,吕布在穷途末路之前,都不肯跟他通婚结盟。最后的下场也很惨,几乎谁都可以打他

  虽然曹操在世时基本统一北方,这时候的汉朝统治早已崩溃,但无论是别人反对他,还是他消灭别人,打的旗号都是一样的,兴复汉室,奉辞伐罪。虽然群雄已灭,但曹操临死时,刘备还在,孙权也还在,如果他先称帝,在大义名分上,就更加是授人以柄了。尤其是刘备,如果曹操敢称帝,刘备马上就会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汉室正统。

  从曹操自身的需要来说,虽然不是皇帝,但是政由己出,连皇后他都可以以谋反的名义随便杀掉,皇帝不过是他手中的傀儡而已,就算真的当上皇帝,也不过就是个换了个名义而已。也就是说,称不称帝对曹操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不是皇帝胜似皇帝,一旦真当了皇帝,反而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

  即便如此,曹操生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先进位魏公,后称魏王。在刘邦早就说过非刘氏不得王的汉朝,一般功臣都只能封侯,曹操称魏公,就已经是在试探篡汉能得到多少人的支持了。结果他一直视为心腹的荀彧都反对。

  曹操3.jpg

网络配图

   所以曹操说,若天命在我,我愿为周文王。也就是说,我和汉朝的君臣关系持续了一辈子,现在也没必要颠倒过来了。毕竟曹操不是一个简单的军阀,骨子里有士大夫的一面,要脸。但他这话的意思又等于公开说,我不反对我儿子篡汉自立。为什么呢?因为他儿子虽然名义上也是汉臣,但是和汉朝的渊源要浅得多了,心理上没有君臣大义这个障碍。

  司马懿的情况跟曹操就很不同了。

  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先是丞相府僚属,后来是世子曹丕的幕僚。曹丕称帝后,他开始从幕府幕僚走向前台,担任朝廷大臣。但在曹丕时期,他始终是文臣,而没有机会典兵,典兵的都是曹魏外围宗室亲贵,还轮不到他。到明帝时期,夏侯氏曹氏人才凋零,诸葛亮又多次出兵伐魏,孙权也多次出兵伐魏,明帝才开始让司马懿典兵。诛孟达,拒诸葛,抗孙权,平公孙渊,屡建功勋,地位才逐步提高。

  但即便如此,草明帝去世,司马懿也没有在曹魏政权中取得绝对控制权,曹爽利用辅政的权力,能够轻而易举的逼司马懿托病赋闲,退出政治舞台长达十年之久,就说明司马懿当时的势力还不足以与曹魏亲贵抗衡。而高平陵之变,也是在曹魏非宗室的老臣勋贵支持下才成功,但直到他死之前,也没有完全清除朝中仍然忠于曹魏的势力。

  曹操9.jpg

网络配图

   从高平陵之变到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历经三代四人,废立皇帝两次,司马氏才最后完全清除了朝廷内外仍然忠于曹魏的文武势力,用忠于司马氏的人掌握权力。即便如此,在司马师临死时,皇帝甚至想通过政治手腕夺回权力,只是因为皇帝任命代统其军的人坚持忠于司马氏,急招司马昭到军前统军,才稳住局势。

  所以说,篡位自立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持续不断的政治运作才能最后取得成功,并不是谁都能轻而易举的成功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一点一点挖前朝的墙角,一点一点的壮大自己的势力,就想着一举成功,结果只会把自己变成董卓、袁术,死的很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