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并非功高盖主也不是非死不可,为何吕后对他处之而后快!

2017-11-14 17:23:18 首页

  从汉高祖六年到十一年,五年之间,刘邦有大把时机可以安全无忧地除掉韩信,但他都没有去做,而是偏偏选择在自己外出征战、京师空虚的时候去杀韩信,这可能吗?

  难道是刘邦害怕担负无辜杀害功臣的恶名?作为一个有名的流氓皇帝,名声之类的根本不在刘邦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是一个疑点。

  其二,动机不足。

  刘邦的屠杀功臣,有一个明显的规律:主要集中于他所分封的诸侯王上,即彭越英布、臧荼等人。

  其余的功臣,无论是文臣如汉初三杰之二的萧何、张良,还是武将如曹参周勃灌婴樊哙,都基本安然无事。

  显然,与其说刘邦屠杀功臣,不如说他是屠杀诸侯王功臣。原因在于,当时的诸侯王国权力非常大,几乎就是国中之国。刘邦自然担忧所分封的诸侯国会尾大不掉,进而威胁汉帝国的稳定。

QQ截图20171114164546_副本.png

网络配图

  可以说,是否功高盖主并非刘邦杀人的核心标准,这也是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最终都安然无恙的原因。

  因为他们爵位最多不过列侯,其封地少,而且大都在中央直辖的郡县里,受国家的直接管辖,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对帝国没有那么大的直接威胁。

  所以,当刘邦将韩信的封国及兵权剥夺,只给他一个淮阴侯的空头爵位后,韩信其实对帝国已经没有致命威胁了。

  很简单,韩信所拥有的只剩下一个虚名而已。名声这东西,大部分时候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这是刘邦一直没有对韩信下手的重要原因。

  由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推论,刘邦虽然对韩信有些猜忌,但他恐怕并没有杀死韩信的打算。而杀死韩信,应当是吕后的自作主张。

  问题来了:吕后为什么要这么做?

  3.命案真相

  奥秘在于四个字:树立权威。

  西汉初期,皇权还相对弱小,远非汉武帝以后可比。当时,国家存在着三股政治势力分庭抗礼,即宫廷皇权、军功阶层与诸侯王国。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