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1912》等续集为何失了味道(图)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3-06-06 12:06:51编辑:xuyajun

《大宅门1912》等续集为何失了味道

依照好莱坞的市场规律,一部电影大火之后必然要出续集,续集火了以后还会出续集的续集。直到这套系列电影的观众缘耗尽,这个题材就会成为“废柴”。近年来,这个规律也开始作用于中国的电视剧产业,一系列成功作品接“二”连“三”推出续集:两部《大宅门》之后有《大宅门1912》,《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之后又来了“青撞更2”...遗憾的是,续集中威名不堕者寥寥无几,遭了观众批评者大有人在。

为好剧拍续集,投资人和创作者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开机的,最终的折戟沉沙或者反响全无是他们始料未及的。续集不如正传,往往是原因是创作者,尤其是编剧的表达欲没那么强烈了。电视剧是综合的艺术,负责“无中生有”的是编剧。在时间就是金钱的产业环境中,编剧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打磨剧本,是为“创作”。而电视剧一旦开机,导演的任务是多快好省地将剧本转化为影象,是为“生产”。这也就是电视剧被称为“编剧的艺术”的根由所在。目前还没有一部剧能在剧本不好,或者剧本没有提供好种子的情况下成为经典作品,而那些令观众失望的续集首先是剧本不够给力。

《大宅门1912》被观众批评“没了宅门味儿”、“不及正传好看”,有演员选择的原因,有调度、剪辑的因素,但编剧兼导演郭宝昌最有感触的是:“《大宅门》是我酝酿了40年的作品,宅门里的事我再熟悉不过,每个人物早就在我心里活了,不把他们写出来我憋得难受。但《大宅门1912》的剧本我写了好多版都不满意,原因是我不熟悉民国时期的山东,最后是借助书面资料才完成了创作。”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宅门》最新续集虽然比同期的雷剧好很多,但终究比不上“不吐不快”的正传的质素。

续集掉队的另一种情况是,创作者的自我要求降低了。电视剧不同于小说创作,小说是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大活儿,而电视剧必得是“诸军兵种”协同作战,任何一个环节上掉了链子都是灾难。一部剧成功之后,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与有荣焉,共事过程成了美好的回忆。如果制片人登高一呼拍续集,原班人马不难积聚。问题是,有些人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自以为无所不能。有些演员越位去改编剧的本子,有些导演不等剧本写完就开机,有些公司把20集剧本的素材剪成30集成片...总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观众终究好糊弄,结果就是作品质量一团糟。前一段《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中途被撤片,直接的导火索是收视率创新低,追根溯源是创作和制作中的种种混乱,导致了作品的罗嗦、苍白、前言不搭后语,最终被电视台和观众所抛弃。

还有一种情况,既不是创作者没话说,也不是放弃了品质追求,而是原因是续写者实力不济。经典作品都是由高手创作的,想要超越经典需要高高手。如果你不是高手,续写经典等于自取其辱。就算后来者也是高手,在命题作文的框架内,想坚持原作水平仍然不易。最典型的实例就是新版《编辑部的故事》:王朔和冯小刚当年以京味儿幽默和解构僵化意识的锋芒树起了一座高峰,后来者开始想延续其风格而不得,费尽心机另走他途还是没能走通。不能说新版的创作者不努力,但他们始终无法改变一个落差:王朔是改变了一代人言说方式的原创高手,而新版则只是东抄西摘网络段子,或者追着社会现象吐槽。在一地碎片、无可解构的时代,惟有真正的建构能深入人心,论对世情世态讽刺挖苦,电视剧比不过微博。

续集难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原因是续集是一门好做的生意。有第一部的名气在,不用发愁宣传,媒体会主动凑上来报道;也不用发愁发行,电视台的购片人多数是经验主义者。甚至不用发愁收视,有媒体主动造势,有老观众捧场,及格线以上的收视保障是有的。然而于创作来说,续集就是一个坑,一个很难跨越的大坑。你打了老版的旗号,观众的期待就不会低。萧规曹随很难讨好,尽情颠覆需要天大的才气,难度系数实在是高。与此相类似的是翻拍经典的电视剧,多如过江之鲫,多数声名狼籍。

但并不是说,续集就一定不能葆有品质。美国电影《教父》第二部就不比第一部差,港剧《溏心风暴》第二部一样有着很高的声誉,目前央视一套正在播出的《闯关东前传》开局就有新气象。重要的是真的有话要说,并且好好说话。我们当然希望续集高位行走,但我们也不指望每部续集都能超越前作。还是那句话,功到自然成,不成也无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