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是谁的故事?围魏救赵发生在什么时期?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3-09-13 12:08:28编辑:xuyajun

导读:“围魏救赵”这句成语指避实就虚、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国都大梁即现在的开封。因魏国国都在大梁所以魏国也称梁国,其国君魏惠王也称梁惠王。那时侯,天下大乱,战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诸侯纷争,各国君主穷兵黩武,向外扩张土地。中原地区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公元前365年,即位刚六年的魏惠王为避强秦的威胁,同时又觉得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国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图霸争雄,便将都城自安邑、即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至大梁。魏国在大梁经历了惠王、襄王、昭王、安釐王、景王、王假等六君,共140年。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率兵攻魏,因久攻不下,便引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不得已出城投降,魏国灭亡。

魏惠王名莹,在位52年,“惠”是其谥号。魏惠王当政时魏国是战国诸雄中最为强大且第一个自称为王的国家。

公元前354年,赵国国君赵成侯为了扩张势力范围,派兵攻占了自己的近邻——弱小的卫国的漆和富丘,企图迫使卫国臣服。而此时的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如果赵国的企图得逞,则魏国的势力必将会缩小。魏国岂能坐视不管,于是梁惠王便派大将庞涓率主力大军长驱北上,一举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腹背受敌,既要应付正面卫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又要应战背面来势凶猛的魏国的攻击,逐渐力不从心、难以招架。为了摆脱困境,赵王急忙派人冲出重围,去齐国求援,为了促使齐国答应出兵相助,赵王来了点物质刺激,许诺把中山之地,也就是现河北省正定县一带,送给齐国作为答谢。

故事讲到这里,有必要把魏国人庞涓和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作以交代。庞涓和孙膑师从旷世奇人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王禅,学习兵法和纵横权谋。学业结束之后,两人各奔东西。作为魏国人的庞涓辞别了老师,回到了自己亲爱的祖国,当上了梁惠王的将军,且很受梁惠王宠信。表面上庞涓十分风光、自命不凡,但内心一直有一种不安。因为庞涓生性气量狭小,十分嫉妒孙膑的贤明与才能,他十分清楚自己在许多方面比不上孙膑,特别是他知道义兄孙膑对祖传孙子十三篇的学习比自己更得其要义,一旦有机会,便会比自己更胜一筹。自己要想显赫一世独霸一方,必须想方设法阻止孙膑入仕为官,为此庞涓采取了一系列压制、残害孙膑的卑鄙行动。他以请孙膑到魏国与自己共同辅助梁惠王为名,暗中派人把孙膑骗到大梁,孙膑至大梁后,庞涓便多次在梁惠王面前诬告孙膑私通齐国,使其获罪,而后便假借罪名用“膑刑”,也就是削去膑骨的酷刑使孙膑两腿残废,—这也就是称其为孙膑的原因,并给其“鲸面”即在孙膑脸上刺字,企图逼使孙膑永远隐姓埋名无法入仕作官,如此以来,庞涓以为世上就再也没有技高其一筹的对手同他竞争了。

一系列的遭遇使孙膑逐渐认清了庞涓的丑恶嘴脸,便想法逃离魏国,但一直没找着机会,尤其身为残疾人,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谁知,天有不绝人之路,之后不久,齐国的使臣淳于髡及禽滑来到魏国,孙膑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与齐使相见,并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愿为祖国效力的诚心实意打动了齐使,两位使者把孙膑藏在车中秘密带回了齐国。齐国大臣田忌闻讯,亲自把孙膑接到家中,待为上宾,并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在位37年,“威”是其谥号。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孙膑对答如流,齐威王甚为佩服遂拜孙膑为老师。孙膑是孙武后裔,其所著兵书《孙膑兵法》久已失传。所幸的是,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孙膑兵法》的竹简,使这部旷世奇书得以重见天日。

齐国国君齐威王接到赵国的求救信后,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出兵吧,顾虑自己的国家虽然也是一个大国,但是国力远不及魏国强大,而且此前曾经被魏国击败过,齐军中至今仍心有余悸,畏魏情绪很大;不出兵吧,又恐对齐国不利,为慎重起见,齐王便召集文武大臣计议,诸大臣意见不一,互不相让,以善谏著称于世的齐相邹忌不主张出兵救赵,理由是魏赵两国交战,不论谁胜,实力都要受损,对齐都是有利的。而齐大夫段干明则主张出兵,他认为,见死不救不仅会造成赵国失利,使魏国更加强大,从而对齐国形成威胁;而且会使齐国失去赵国这个友好的邻邦、留下不仁不义的恶名。紧接着,段干明提出了齐国暂不急于直接出兵救援,让魏赵相互残杀,待双方两败俱伤之后再去进攻魏国。可先联合宋国南攻襄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睢县,在魏的后方作骚扰性的牵制。

齐威王觉得段干明对局势分析的透彻,救赵的方案也切实可行,还可因救赵而得到中山之地,便欣然接受了段干明的建议。庞涓得知齐与宋联合行动的消息后,很快研究了派往四方的探马和打进周边国家的卧底反馈回来的情报,觉得这些邻国也只是为了表示对赵国的友好,而象征性地出动小股部队在魏国边境骚扰一下,不足为虑,国内守军完全可以对付得了。因此,围困邯郸的魏军不为所动。

魏赵两军在邯郸相持将近一年,邯郸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于是在公元前353年,赵国又一次向齐国告急求援。这时,围困邯郸的魏军已疲惫不堪,齐威王觉得出师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准备委派才能过人的孙膑为主将去救赵国,孙膑听说后便向齐王辞谢说:“我是个受过酷刑的人,我当主将会被魏国耻笑,还是请田忌大夫为主将吧,我可以随军为田大夫出些主意。”实际上孙膑还有一个没说出的理由是不想在战前让庞涓知道自己在齐国。看来,严酷的现实已使孙膑不得不处处提防着自己这个阴险狠毒的老同窗。

齐威王同意了孙膑的意见,逐拜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考虑到孙膑的身体状况,便让孙膑坐在带蓬帐的军车里,暗中为田忌出谋划策。之后,即发兵八万去救赵国。开始,田忌准备引兵直捣邯郸,包抄魏军后路,配合赵国内外夹击,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同意田忌那么做,他对田忌说:“这办法不见得是一条上策。”田忌说:“赵国很快就要被攻陷,除了直扑邯郸外,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吗?孙膑说道:“想要解开乱成一团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绳结,然后用手指慢慢解开,千万不能双手紧握绳索生拉硬扯,更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要排除争斗,不能卷进去左冲右突,而要看准双方拳来脚往的空隙,伺机避实就虚猛袭欲攻击一方的空虚无备之处,如此就能很快平息这场争斗。如今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其精锐部队势必倾巢开赴战场,留在国内的一定是一些老弱病残,现在应避开兵力强大的围赵敌军,乘魏国国内兵力空虚,带兵快速直逼大梁,截断其交通要道,袭击其粮食辎重给养之地,这样一来,魏将庞涓必然会放弃攻打赵国而班师回魏自救,那时,我军便可占据有利地势打他个伏击。如此,我们不仅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又可重创挫败魏军。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田忌听了军师的精辟论述,连说妙计!妙计!遂发兵直逼大梁。

梁惠王闻知齐兵直袭大梁,十分惊恐,深怕齐兵与攻击襄陵的宋军对大梁形成夹击之势,便急令庞涓班师回救,以阻止齐军长驱直入。庞涓得令亲率主力星夜兼程急驰大梁,兵分三路对齐军应战。魏军的这三路兵马兵力悬殊很大,左军力量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

与此同时,齐国军师孙膑获悉庞涓分兵三路急返大梁的情报之后,即让田忌一方面指派少数轻骑部队向西,直捣大梁城郊,另一方面,由田忌亲率主力急驰北上,埋伏在魏军归途必经的桂陵,即今山东省荷泽市东北,摆开阵势以逸待劳,只待魏军进入伏击圈,便给予迎头痛击。

为了确保全歼魏军,孙膑让田忌把齐兵按战斗力强弱分为上、中、下三路,接着,孙膑又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让兵力最弱的下路同魏军最强大的左军交战,让中路同魏军的中军交战,让兵力最强的上路同魏军最弱的右军交战。形成前者敌强我弱、中者势均力敌、后者我强敌弱的局面。这样以来齐兵的下路和中路就可以占据有利地形,紧紧地咬住魏军不放,但决不与敌正面交锋、死打硬拼,而要想方设法钳制魏军,拖延时间,等待上路援军到来。同时,上路要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打击魏军最弱的右军;歼敌后再与中路一起,合击魏军的中军。两路得胜后,再与下路协力,三路联手共击魏军的左军。这样,齐军在每一局部战场上,都形成了绝对优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方案,对魏军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很快便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此时的魏军,由于旷日持久的与赵交战,阵亡兵员得不到补充,粮草供应日趋紧张,再加上长途跋涉,仓促应战,战斗力明显下降。三路兵马一经交战,魏军即陷入重围,左、中、右三军人马又不能互相救援,顷刻间即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眼看兵败如山倒,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忽然又瞧见一面大旗,上书斗大的“孙”字,心头猛一惊,差点从马上摔下来。幸亏庞英、庞葱两员部将赶到杀出一条血路,把庞涓救出。庞涓侥幸捡了一条命,但却损失了两万名将士。齐国人大胜而归。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后人将其收录在“三十六计”中,并列为第二计。此计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彼处的危机,迫使敌人、对手退缩的战术或计策。这种辩证法的灵活运用,2000多年来不仅在战场上屡试屡爽,而且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