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俟氏属地]
开封郡,今河南开封县。
[万俟氏来历]
单一源流:万俟姓源于敕勒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敕勒部万俟氏族,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关于万俟氏的姓氏来源,在史籍《尚友录》中记载:“后魏献帝季茅之后为十姓,<魏书·官氏志>称万俟氏。”指明万俟氏是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过程中才出现的,在北魏政权十大贵族中,万俟氏为其中之一,至今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得姓历史。万俟氏,在一些史书中认为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北魏政权是由北魏道武帝拓拔·珪所创建的,拓拔·珪原是代北鲜卑君主的后代,在战乱中长大。他成年后,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占地称王,扩展势力。北魏政权的君位传至第六代,由北魏献文帝拓拔·弘继承,他的三弟之后代就是万俟氏的始祖。南北朝时期,鲜卑万俟部后来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入中原,后来就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按史籍《魏书》中的记载,第一个以“万俟”为姓氏的人叫万俟·丑奴,是高平人(今甘肃固原)。
万俟氏,是北魏孝明帝元诩执政时期(公元515~528年在位)高平酋长胡琛的部中族人。若按《魏书》中的记载,该酋族当为北魏献帝之兄纥骨氏的后裔,而纥骨氏后改为汉姓胡氏,但诸多文献皆称万俟氏“为献帝之弟”,而北魏献帝只有其兄“纥骨氏,后改为胡氏”,其弟中并没有胡氏,也没有能够与“万俟”谐音的“莫齐”或“莫奇、穆奇”等姓氏。显然,高平酋长胡琛既非北魏献帝之族,因此也就不是鲜卑拓跋部的十姓族裔。高平酋族,是北魏时期分布在高平地区的民族,实际上是敕勒民族的一个分支部族。而“高平”,也并非诸多文献中所述的“山西高平”,而是汉末魏晋时期的古高平,即宁夏固原地区。敕勒,在汉朝时期称作“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期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即后来唐朝初期著名的突厥民族之先民。在史籍《隋书》中,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以北(今图拉河)、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于东、西突厥。其后来唐朝初期的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部与回纥部为最著。唐朝贞观末期,唐太宗李世民曾于东部铁勒故地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一带(今贝加尔湖),南边是匈奴民族,西南是乌孙民族。匈奴民族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的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一样,遭受匈奴贵族的奴役。不少丁零族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奴隶。
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匈奴民族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无法调和的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汉章帝刘炟元和四年(公元87年),丁零民族联合了南部匈奴、鲜卑民族及西域各族共同夹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被迫远徙西迁。东汉时期,除大部分丁零族人仍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外(北丁零),一部分丁零族人向西迁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丁零族人则向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内形成了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部落。“五胡十六国”时期,丁零族人在中原一带先后参与了各民族统治者的混战。后来,这部分丁零族人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丁零”这个民族即消失了。汉末魏、晋时期,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迁,当时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族人游牧的地区。不过大部分敕勒族人还留在原来的牧地。当时敕勒族人的游牧地域东到贝加尔湖,西到土拉河、阿尔泰山一带。由于敕勒人造车业很出名,他们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一米四左右,有铁箍(铁勒),甚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这种高轮大车,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所以当时中原人多称他们为“高车、铁勒”。
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铁勒部落分布广在大漠南北的九个地区,共有大小四十来个不同名称的部落,其中比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罗部、斛律部、吐突邻部、袁纥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强大起来,对当时的柔然民族和北魏统治阶级构成了威胁。北魏统治阶级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很多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北魏政权。公元五世纪初,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的敕勒族人数十万落都迁徙到漠南一带,使漠南一带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许多部落后来逐渐转向定居农耕。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执政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样空前的盛会,数万敕勒族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之事。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千古流传的一首著名敕勒民歌,就反映了当时畜牧业兴旺发达的景象:“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于北魏统治阶级对敕勒人民的掠夺日益加剧,敕勒各部经常被迫向北魏王朝遣使朝贡,因此敕勒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敕勒人民反抗北魏的武装斗争。到了北魏明帝时,由于敕勒统治者为争夺王位残杀不已,再加上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柔然民族的不断侵扰,力量日益削弱,最后为柔然所败。当时日益强盛的柔然民族也对敕勒族人进行疯狂的军事掠夺。有的敕勒部族沦为柔然贵族的奴隶部落,如后来兴起的敕勒民族的一个分支突厥部落,就曾经是柔然贵族的“锻奴部”。副伏罗部也曾经被沦为柔然贵族的奴隶。齐武帝萧赜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副伏罗部的首领副伏罗·阿伏至罗和其弟副伏罗·穷奇摆脱了柔然的统治,迁徙到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建立了自己本族的政权即高车王国。但是,整个敕勒民族并没有消亡,后来在隋、唐时期称霸一时的薛延陀部、回纥部、突厥民族及蒙古民族中的汪古部、克烈部等,均为敕勒民族的后裔。敕勒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突厥语,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小聚会时都要唱歌跳舞。敕勒民族是游牧民族,敕勒族人对漠南地区敕勒川(今阴山山脉沿向山前平原)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因此,万俟氏并非是鲜卑民族的拓跋部后裔,他们曾经在历史上被北魏王朝所统治,但并非后魏献帝拓跋·邻的族裔,更非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三弟之后裔,而是不断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敕勒民族的一个分支氏族。
万俟氏,早已分别融入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各民族之中,如今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万氏、俟氏,但依然有维持万俟氏复姓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万俟氏名望]
第一位出现的万俟氏,是北魏的农民起义领袖、僭号关中、置署百官的万俟丑奴。此外,北齐太尉万俟普,宋代宰相万俟卨、诗人万俟雅言,都是万俟氏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