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尧舜禹竟是巫师 五千年文明从巫术开始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4-06-13 10:59:10编辑:lijian

导读:中国人历来尊崇泛神论思想,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跳大神”作法、“做道场”为人“祛病去灾”,这些民间活动都是泛神论的表现,是一种巫术。

这在中国民间源远流长,直到现在,有很多民间仪式和讲究,都简直和原始巫术没什么两样。女巫在我国北方叫做“神婆”,赵树理的着名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就是一例。男巫叫做“觋”,在道教中有不少传人,“天师道”的道士中尤其多,在南方则称之为“师公子(师音s)”。

跳大神之类的巫术是封建迷信,这谁都知道,可是这封建迷信中也有大学问:中华文明的孕育和诞生,就是从这个巫术中来的。各位如若不信,且看下文: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始终延续,没有间断的国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字传承,历史传说记载直推至上古部落联盟时代,这么长时间的历史沿革留下了许多古旧传统,这些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变化,或许早已和起初时的情形大不相同,但却仍旧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巫史传统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传统之一。

“人”,是在物种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缓慢形成的。在原始社会,人还处于成形期,作为“人”的思维刚刚开始产生,天、地、人、物,在人类蒙昧与澄明交融的眼中,还混沌一片,难分彼此,相互之间多有感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巫术就成了人类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途径。

在巫术之中,天地万物各有神灵,都是人类崇拜景仰的对象。太阳神崇拜就曾长期盛行于中国远古时代。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曾把太阳神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夏”这个字在最古的金文字中,就“像一侧立人形对空遥拜一日”,并且“金文夏字共八个,七个从日,且均在一侧”,所以这个“夏”字其实也就是夏族的“族徽”,象征着促使万物生长、无所不能的太阳神。这说明,夏人的部落族群以太阳神作为最高崇拜,并且以此命名了自己的部落。到了周朝,对太阳神的崇拜仍然盛行于世,《孔子家语·郊问》中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极天而主日,配以月。”讲的就是周天子在每年冬至日举行隆重的“郊祭”,其中仍以祭祀太阳为主,月亮为辅。而祭祀社稷,也就是土地和五谷神,已经是后来的事了。社稷之后,又有封禅泰山、崇祀河伯,设立太庙、家庙等等。总而言之,日月星辰、天地山川、祖先神灵,一切都有神灵在,向这些神灵祭祀祈福,都是从原始巫术中发展而来的。时至今日,中国人仍然组织祭拜黄帝陵、炎帝陵或者孔子等大型活动,“妈祖”也是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信仰,往小里说,香港电影里演的警察和黑社会都拜关公,商家拜财神,这些活动可以说明中国人一向“慎终追远”,不忘祖先圣贤,而种种的祭拜仪式,其实源远流长,都是源自原始巫术。

远古时代巫术十分普及,人人只要有祈求神灵帮助的愿望,都可以通过巫术和神灵沟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阶级分化,与神灵沟通的事逐渐地被社会上层所垄断,成为了一种独享的权力。中国历史传说中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高阳氏,“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尚书·吕刑》),断绝了大地上的普通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渠道(绝地天通),巫术就不是人人都会人人都能用的了,而变成了巫师的专业,而巫师与神灵沟通的能力又是与世俗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神灵的意志为世俗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因此巫师与部落首领、长老往往又合为一体,很多大巫师其实就是部落的“王”,尧舜禹等等都是如此。“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是原始社会从部落到国家最重大的两件事;部落的王要取得统治地位,免不了采取战争杀戮的手段,而取得统治地位之后,又借助巫师的身份,以其“通神”的智慧和多方面的才艺能力巩固自己的统治。

当然,王、战士、巫师有时也并不完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是形成了这样一个阶层。有一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于1990年出品,获得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即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与狼共舞》。这部作品描写北美大陆的印第安“苏族”人,当时尚处于原始部落形态,他们便形象地展示了巫、武、王三者合一的情形:这个部落不大,不足两百人,过着游猎为主的生活。老酋长叫做“十熊”,青壮年时勇猛无比,是能够猎熊的勇士,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逐渐衰退,而智慧与日俱增,开始凭借头脑管理全族事务,并且逐渐有了“通神”的能力。而他的副手,负责处理全族日常事务的“踢鸟”,其在部落中的角色也是巫师、医生,同时还负责向全族讲述部落历史。曾经有种说法,认为我国古代殷商人经过长期迁徙,走过了当时尚未被如今白令海峡的海水淹没的陆地,来到了北美大陆,成为了印第安人的先祖,据这部电影来看,想必不是毫无根据。

沿着部落--部落联盟--原始国家这样的轨迹,巫师的队伍也由一人到多人,逐渐发展壮大。人数的增多、工作量的增大,使得分工成为必然。巫、舞本来也是一体,因为巫术需要在一种迷狂的情绪中施展,这就需要伴随着音乐节奏的手舞足蹈,即如今民间的“跳大神”。而通过分工,乐师从巫师中分化出来。祭祀、典礼等作为一种仪式活动,必须要有一个活动主持人,也就是“相”或者“赞礼”,通过分工,这个主持人变成了“儒士、儒师”。《论语》中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叫做公西华,他曾经跟自己的老师孔子谈论自己的志向,就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最最重要的,则是“史官”的形成:原本巫师还负责记忆、记载、传承部族、国家的历史大事,这个工作通过分工,形成了史官这一职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