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自杀殉国的五种主要死法大盘点【图】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4-06-25 15:03:24编辑:lijian

导读:在中国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不计其数。仅封建朝代,从始皇帝嬴政,到末皇帝溥仪,史书上记载的有名有姓的皇帝有490多位,至于自己宣布称王称霸的就更多了。按理说,有一位帝王就应该一位帝王陵,实际上,陵寑数量总数与帝王总数是不一致的。原因很简单,其中不少帝、王系非正常死亡。每一次宫廷政变,每一次王朝更迭,每一次江山分裂,就意味着血流成河,就会有人死于非命。

中国帝王非正常死亡原因主要有三类:一自杀,二他杀,三纵欲。今天先聊“自杀”。其自杀方式主要有自刎、上吊、投水、自焚、服毒等五种。

自刎所谓刎,就是割脖子;自刎,就是自己把自己的脖子割断,这是早年帝、王们自杀的主要方式之一。

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刘基所著的《述志赋》称,“种霸越而灭吴兮,终刎颈于属镂”。属镂,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一把宝剑,吴王曾赐予伍子胥自刎用,与越王勾践剑一样出名。当初越大夫文种用计使夫差杀了伍子胥,吴灭亡后,勾践难容功臣,文种也未能好好地活下去,勾践以同样方式令他用属镂自刎,刘基叹息的就是这事情。这是史上很典型的“自刎案例”,当然这不是发生在帝王身上。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帝、王中,选择这种自杀方式的比较多,最著名的当数项羽的“乌江自刎”。这位生前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虽然最后未能当上皇帝,但以这种“霸王的方式”结束楚汉之争,还是颇为英雄的,一直为后辈世人推崇,广受称道。

当时项羽的军队被刘邦打败,溃逃至垓下,即今安徽灵壁县境内。当时军情危急,刘邦的汉军把垓下围了起来,“四面楚歌”。在这种情况,爱妾虞姬和项羽诀别,先行自尽(见前文《项羽爱妾墓中出土<孝经>之谜》)。项羽率军连夜突围至乌江亭,乌江亭即晋初的和州乌江县。当时亭长劝他东渡淮河,项羽放弃了,拔剑自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是这样记述的——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觽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到,项羽自刎前的场面确实是相当悲壮的。自杀前还斩杀刘邦的兵士几百人,身上也被砍了十几刀,死时年仅31岁,称项羽为古今自杀帝、王中“第一条汉子”,并不为过。在项羽自杀后,其头也让汉将王翳割了下来,提到刘邦处讨封赏,王翳因此被封侯。

中国封建史上的第二位皇帝胡亥,也是采取自刎的方式殉国的。当时,宦官赵高把持秦政。当时陈胜、吴广开始起义,天下大乱。胡亥对隐瞒真相的赵高十分不满。本就有篡位之心的赵高动民绝念。派女婿阎乐带领上千人,谎称抓捕盗贼,直闯胡亥的行宫。在这种情况下,胡亥抽剑自刎。胡亥遭此结局,也是活该。其在位时残杀手足、滥捕黎民,天下让他搞得一团糟,不然也不会有陈胜吴广的起义,自然也就不会有项羽、刘邦楚汉相争。

上吊这种自杀方式大概是中国人最喜欢,也是最常见的结束生命方式之一。相比自刎,不见刀光剑影,显得文明、温和一些,留有全尸。所以,不论民间,还是宫廷,欲自杀时多会想到这种方式。

朱元璋死后,要求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全部殉葬,结果嫔妃的手段就是令其自缢。当时让嫔妃们好好吃了一顿饭后,把她们集中到一处行刑房,逼其站到设有机关的木床上,让她们将头伸入绫带结中。大太监一声“准备好,上路啦”,站在床边的小太监就抽掉她们脚下的底板。想不到,明末帝朱由检的殉国方式竟与朱元璋的嫔妃一样,也是自缢。

比起前任熹宗朱由校、光宗朱常洛、神宗朱翊钧等,思宗朱由检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其力挽狂澜之志,救大明江山于不败的帝王气概和急切心情,颇令史学家感动。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到自杀时的1644年,生年仅35个春秋。自17岁开始当皇帝,在位18年,可以说朱由检每一天都在为朱姓摇摇欲坠的江山寝食难安。但国运不济、龙脉受阻,最终让外族满人夺走了江山。

清人张廷玉主编的《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记述,“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张廷玉的文笔比起司马迁来,显然不是一个档次的,记述干巴巴的,不像司马迁把项羽的“乌江自刎”写得那么有现场感,催人泪下。敲响朱由检丧钟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清世祖福临,即清朝“定都北京第一帝”顺治皇帝。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危情之下,朱由检早朝时亲自击鼓唤群臣上廷,商议对策,竟然无一臣前来。朱由检知道大明气数尽了,遂决意自尽殉国,之前已进行了自杀前的各项准备。

18日夜,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灿、四子永王慈焕逃离。之后令母、妻、女诸女眷自尽,张太后(熹宗的皇后,朱由检的嫂子)、周皇后先行了断,后砍死了宠妃袁贵妃。为避免公主留世受人凌辱,又砍杀女儿。边砍边哭,“女儿,你为什么生在帝王家啊?”结果幼女昭仁公主被砍死,长女长平公主被砍断膀臂。在完成这一切后,朱由检来到宫后的煤山,寻思自尽。当时煤山上有棵歪脖子老槐树,朱由检走到树前,解下自己的腰带,挂在树上吊死了。明史记载很简单,称“十九日凌晨,自缢于禁苑煤山”,仅12个字。陪朱由检一块死的是老太监王承恩,也以同样方式吊死在朱由检对面不远处。朱由检上吊的老槐树1949年后仍在,甚为可惜的是,这一活文物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毁掉了,现槐树为后栽。

虽然张廷玉的《明史》写的没有司马迁《史记》好,但也记下朱由检临死名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朱由检将此话写在自己的衣襟上,表其殉国心志。因为这话,朱由检成了中国封建末帝中获评价最高人,连夺他江山的满族人都很感动,要责罚那棵老槐树为“罪树”,用铁链锁起来“治罪”。后来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实际上,朱由检死后是很惨的,尸体放在煤山上多少天都没有人问事,据说都腐烂了。还是一个叫赵一桂的人,花钱掘开崇祯十五年,即朱由检死前三年下葬的田贵妃的墓穴,将其与周皇后归葬其中。好可怜,一代帝王的最后归宿在,竟是自己的妃子墓。清朝后以“帝体改葬”,名其墓为思陵,也不过是做个姿态而已。

投水选择这种方式并不为历代帝王看好,因为中国人讲究死要全尸,投水后尸体就沉水底了,虽然尸体全了,但成了鱼虾的美食,尸体都见不到了,哪还叫全?但这种方式的自杀成本几乎没有,上吊还要有一根绳子,投河什么也不需要,一头栽下去就行。

公元十三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朝臣将士就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集体投河自杀”事件。由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册“辽夏金部分”(蔡美彪、周清澍、朱瑞熙、丁伟志、王忠等执笔)也记述了这件事。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正月初九,南宋与蒙古两股大军攻入末帝完颜绪所在的蔡州城,当夜,传位于完颜承麟。次日宋军攻入,完颜守绪见金将亡,“自缢于幽兰轩”。这个时候,督军的宰相完颜仲德对诸将说,“皇帝已死,我还怎么作战。我不能死于乱兵之手,要去投汝水殉国。诸君善自为计吧。”说完,完颜仲德投汝水自杀。见此情形,诸将都说,“宰相能死,我们就不能吗?”孛术娄室、元志、王山儿、纥石烈柏寿等,及军士五百余人都纷纷投河自杀(见前文《朱元璋子孙干的挖大清龙脉秘闻》)。

南宋与蒙古人联合进攻,灭掉金国后,自己也未能免亡国的命运。完颜守绪当年早看到这种结果,曾派员到南宋议和。当时蒙古军力最强,金国希望南宋与他们一块“抗蒙”,否则金国不存了,南宋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但南宋拒绝了金国的游说。果然,在金国灭亡45年后,即公元1279年,南宋让蒙古人灭了。

南宋末帝叫赵昺,是度宗赵禥的儿子,生于1271年,死于1279年,在位两年,年仅8岁。这个小皇帝连年号都没有,自然也无谥号。但因为投海殉国,让他在中国帝王中小有名声。在忽必烈的蒙古军队(此时已叫“元军”了)势如破竹,打过长江后,南宋实际已不存了。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着权相贾似道拥立的小皇帝恭宗赵显,打开城门投降。赵显被俘北去,死无所终。与赵显是兄弟的益王赵昰、卫王赵昺逃出。国不可一日无君,包括中国历史上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在内的群臣,复拥7岁的赵昰为皇帝。元军乘胜进击,南宋朝廷搬到了现在的福建省会福州。赵昰在逃亡途中病死了。

1278年,陆秀夫、张世杰再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皇帝,移驻南海边的厓山。1279年正月元军进攻厓山,宋、元两军在这里展开了最后一场较量,即此著名的“厓山之役”,战斗十分惨烈。南宋组织了20万之众的军民进行保卫战,不习惯海战的元军要攻下厓山是很困难。但抵抗20多天后,因海水涨潮、后援缺乏、元这诱降等“天、时、人”原因,元军得手。二月初五,战至傍晚,南宋诸军大溃。当时风雨骤起,昏雾障目,咫尺不相辨。在这种情况下,上演了一出千古绝景:“陆秀夫负赵昺赴海死”。小皇帝跳海,宁死不屈的南宋军臣,也纷纷跳进了无际的南海碧涛之中,追寻小主子去了,史称义也。南宋的灭亡似乎有一种宿命,忽必烈是至元八年,即1271年定国号为元的,亡国之君赵显和赵昺都生于这一年,结果一个被元俘去了,一个让逼投海了。

自焚选择这种自杀方式,如同吴王夫差、西楚霸王项羽挥剑自刎,是需要一番勇气的,要承受痛苦的煎熬。中国帝王中如此视死如归者并不多,比较有名的是李从珂、朱允炆两位皇帝。

李从珂生于公元886年,死于公元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末帝。原姓王,时人称王阿三,为后唐明宗李亶的养子。其皇位是从李亶第三子、闵宗李从厚的手里取得的,其部下杀了李从厚后,李从珂当了皇帝。后大将石敬塘造反,叛变后唐,里通外国,勾引来契丹兵。936年底11月,石敬塘的军队攻入都城洛阳,李从珂将堆满柴草的玄武门楼燃着,最后城焚人亡。石敬瑭还算有点良心,将从余烬中找到的李从珂臂骨、大腿骨,以王礼安葬。李从珂无谥号,史称后唐废帝。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孙,太子朱标的儿子。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朱标意外病死,或许朱允炆就不会有这个火光之灾。但历史是不允许“如果”的,朱允炆自焚,或许也是命吧。造成朱允炆自焚事件的责任人是他的四叔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朱元璋死后,知道自己的儿子可能会给新皇帝惹麻烦,于是遗诏诸藩王不要进京(南京)奔丧。《明史·太祖纪》记载,“帝遗制,‘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而且据说,朱元璋临死时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铁匣,让他危急时刻打开。

根据朱元璋的遗诏,朱允炆从速办了朱元璋的丧事,将其归葬东郊的孝陵。考虑到各地藩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出计策,剥夺各路藩王的兵权,朱允炆采信,遂着手“削藩”。此举对于刚登基的朱允炆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有点早了。政权未稳,操之过急,结果给朱棣找到了起事的理由:一是父亲死了连一面都未见着,二是“清君侧”。实际上,朱棣本来就计谋篡位,朱允炆此举正好成全了朱棣(见前文《朱元璋下葬前后都发生了什么》),“靖难之灾”出现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破应天府。朱棣兵到内城时,宫内燃起了熊熊大火,原来朱允炆放火自焚了。

朱棣兵过长江已到城外时,朱允炆希望不要自家人打自家人,派员前去求和,有话好说。但事已至此,这话等于白说,朱棣未理。看到大势已去,朱允炆下令焚宫。据说,火起后朱允炆与皇后携手跳入大火之中,众妃嫔侍从等也先后蹈火殉葬。朱棣进入后宫后,找了三天,都不见朱允炆的下落。后来,依宫人指点,从火灰里扒出了一具已烧焦的尸体,称是朱允炆。但尸体分不清男女,朱棣怀疑有诈。于是,朱棣派人到处寻找追杀,太监郑和出海就其中的一路人马。因为这原因,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诞生了,也是意外之杰作了。

有人称,朱允炆自焚实是假象。清朝文人吕世安即持此观点,在其所著《二十四史演义》里即称,朱允炆出家做和尚了。当朱棣的大军攻入内城时,朱允炆派人取出藏在奉先殿的铁匣子。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嘱让他从位于太平门的鬼门出城,其他人则从水关御沟走。朱允炆出了鬼门后,见早有一和尚在等他,原来是接他出家的,命该续上朱元璋的前世未尽佛缘。上述所言,实际上是民间传说,并不见正史记载。所以,朱允炆的下落谁也弄不清,此事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悬念的谜案之一。因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允炆也是明帝中唯一没有陵寑的皇帝。

服毒毒杀这种方式,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出现的都比较多,可以保留全尸,痛苦时间短暂。但服毒其实并不是中国帝王首选的结束生命方式,有的似乎还不太接受。如,东晋末帝司马德文就不太喜欢之。

司马德文生于公元385年,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儿子,安帝司马德宗的弟弟。东晋末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已,世象杂乱。时大将刘裕最有野心,于公元418年派人将司马德文的哥哥司马德宗勒死了。后扶植司马德文上台,史称晋恭帝。一年后,即公元420年6月,刘裕露出了狼子面目,拟好诏书,逼司马德文禅位于他。司马德文禅位后,刘裕降之为“零陵王”,历104年的东晋就此灭亡了。

司马德文禅让后,刘裕仍不放心,于次年,即公元421年9月,让兵士用被子把司马德文活活捂死了。刘裕本是逼其服毒自尽的,已派人到秣陵,送给司马德文一瓶毒酒。但司马德文称,“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为由,拒绝服毒,此事史称“秣陵鸩杀”。司马德文被刘裕捂死时仅37岁,后葬于冲平陵。有意思的是,当时送毒酒的大臣张伟,见司马德文不饮,不忍弑旧主,但又无法向刘裕交代,干脆自己饮毒酒自杀了。

西晋时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之死,据传即服毒自杀的。但他服毒一事比较蹊跷。司马衷是晋世祖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生于公元259年,9岁被立为太子,司马炎在公元290年死后由他继位。司马衷之愚笨在中国帝王中是很出名的,也闹出过好多笑话。《晋书》本纪第四《惠帝》记载,当时天下饥荒,饿死了好多人,有臣子告诉他,他竟然觉得不可想象,称“何不食肉糜?”因为太蠢,当年司马炎要废掉他,因杨皇后的强烈反对未果。

司马衷除了愚笨,还因为他有一位著名的丑皇后贾南风。贾南风皮肤很黑,眉间长痣,身材粗短,而且性格不好,妒忌心特重,特别糟糕的是她喜欢男色,淫得让人无法理解。司马衷当了皇帝,贾南风就成了皇后。为了把控住司马衷,她不让其他嫔妃沾边,但自己却公开与太医偷情,还到处找潘安这样年轻英俊的面首供自己淫乐。因为司马衷愚蠢,贾氏专权,无恶不作,设计废掉太子司马遹,就是其中一恶。

司马遹是司马衷与当年才人谢玖所生。谢玖为屠夫的女儿,虽然出身低贱,但长得漂亮。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后,让她去陪寑,以好让蠢儿子知道床边风情,留下龙种。谁想,谢玖真的怀孕了,生下的孩子就是司马遹。有意思提,司马遹都三四岁了,司马衷竟然不知道自己有儿子,也真够蠢的。贾氏不能生育,又想除掉司马遹,便抱妹妹的孩子谎称亲生,欲立她的假儿子为太子。

公元299年,贾南风让喝醉后不知东西南北的司马遹抄了一份文字:“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了,吾当手了之。”这“陛下”就是司马衷,“中宫”即贾南风。贾南风便将司马遹的“亲书”呈给司马衷看,有人夺其皇帝宝座,司马衷不蠢了,如此逼皇帝、皇后自杀的太子怎么能留?结果太子司马遹被以谋反罪废掉,遣至许昌。次年,贾南风又追杀司马遹,派宦官孙虑带着太医配好的毒药至许昌,逼司马遹服毒自尽。司马遹不从,孙虑趁他如厕时,从后面“以药杵椎杀之”,司马遹死时仅二十三岁。

贾南风的恶行引起了司马诸王的愤怒,导致了“八王之乱”。在政变中,司马衷被诱食毒饼而亡,后世多称是“八王”之一的司马越所为。但司马衷到底是怎么服毒的,谁人所使,史书上交代并不详细,也有保留意见。《晋书》称,“后因食饼中毒而崩,或云司马越之鸩。”

上术五种方式为史书上觉见。实际上,帝、王们主动结束自己生命,以身殉国的手段远不止这些。但有点要注意,现代人动辄的“跳楼”,却少见于史,大概是因为古代没有摩天大楼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