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公主竟先后被嫁给祖孙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4-07-07 16:02:22编辑:xuyajun

古代乱伦婚姻制度:盘点史上嫁给祖孙三代的7位和亲公主!

在历史上,每一位远嫁外番的汉族公主,除了要担负起朝廷赋予的安邦重任外,还必须要经受住异国风俗的挑战。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她们可以渐次学会,逐步适应;而身体要被几个男人们轮番占有的规矩,可不像学发音、穿兽皮、吃腥肉那样,所能够欣然接受的。唐代诗人戎昱有《咏史诗》批评汉朝的和亲政策云:“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1、解忧公主——嫁给祖孙三代的中国公主

解忧公主(公元前120-前49年)出生皇族,祖父刘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刘戊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从此,解忧公主和她家人长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无法扭转的苦难之中。当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因“和亲”远嫁乌孙昆莫(国王)而郁郁以终之后,汉武帝为了巩固与乌孙的联盟,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将年仅二十的解忧,嫁给乌孙昆莫。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中记载了一个解忧公主,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出使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

她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为乌孙王。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她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年逾七十之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 (《汉书·西域传》:“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甘露三年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和皇室公主一样。

太初二年(前103),西域最远的乌孙国客人来到长安,上书汉廷为乌孙王求娶汉家公主,以此延续乌汉联盟,垂怜大王失去细君公主的悲痛,汉武帝爽快地答应了乌孙的请求。诏书就是皇帝的命令,谁也不能违抗,解忧一家含着眼泪跪拜接旨谢恩;才女佳人的解忧即将奔赴西域,她并不畏惧和亲公主肩负的重任。此一去九千里的漫漫征途何其遥远,此一去五十年的岁月里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解忧公主如鹤翔蓝天一样奋力展翅,其中的悲欢离合又有多少人怜悯动情?!

迎接解忧公主的地方在乌孙的夏都特克斯草原,那里的风光秀丽迷人。雨过天晴的山色空明透亮,蓝天上祥和的白云相依相偎;丰盛的牧草此起彼伏扬波欢歌,叮咚作响的山泉悠然如琴。一道彩虹飞架在层峦叠翠的山峰上,河谷里的百鸟啾啾欢唱也来迎亲。

硕大华丽的蒙古包门外,乌孙的王公贵族们伸长了脖子翘足远眺;公主的专车被欢乐的人们前呼后拥,迎亲的队伍足有十里之长。当公主莲步迈出车厢的那一霎那,娇美的容貌好似鲜艳的桃花令晚霞羞惭的匆匆落下;乌孙王和她结臂并行的时刻,公主那温柔的举止如同和煦的春风,幽娴的神态胜似天鹅的姣姿。

喜筵达到高潮时,君臣和牧民在一堆堆篝火旁载歌载舞。乌孙人的风情歌舞热情奔放,汉家儿女的歌舞更是大放异彩。公主应邀向大家展示才艺,两支古朴典雅的《幽兰》、《白雪》名曲,美妙的引诱凤凰飞临;公主的贴身侍女也离席献艺助兴,精湛的剑舞恍如银蛇飞动,舞剑的人却身轻似燕。乌孙的文臣武将门都目不斜视,个个张大嘴巴发呆;四处的欢歌笑语不绝于耳,大王的新婚里牧民们通宵庆贺。

公主初到乌孙时嫁给军须靡,岑陬是他过去的官号,位居右夫人的解忧公主遇到两个大难题,一是多年没有怀孕遭到冷落,匈奴公主自然十分开心;汉朝与匈奴的战事多有失利,乌孙王军须靡又因病去世。解忧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乌孙国的习俗改嫁给了号称肥王的翁归靡,二是解忧公主始终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始终处在亲汉派和亲匈奴派的矛盾冲突,和宫廷王位争夺战的险象环生的逆境中,忍辱负重的解忧公主志向坚定,极力维护汉朝和乌孙的联盟,致力于乌孙国的兴国之路,一点一滴的苦心经营,站稳脚跟。

2、唐德宗亲身女儿咸安公主——先后嫁给了四任回鹘可汗

在唐代,被指派和亲的公主就多达十五位之多。最有名的要数文成公主啦,为宗室女而非皇帝亲生女,她嫁给了吐蕃赞普弄讚(即松赞干布)。除此之外,还有:肃宗女儿宁国公主,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宪宗女儿太和公主以及宗室女宏化公主,金城公主,永乐公主,燕郡公主,固安公主,东光公主,交河公主,和义公主,静乐公主,宜芳公主,崇徽公主等。其中只有前三位才是皇帝亲生女,大部分属于冒牌货。

这里要特别讲讲唐德宗亲身女儿咸安公主,她先后嫁给了四任回鹘可汗。不过,前三任丈夫是亲祖孙三代,最后一任是以前的臣属。这份离奇的婚姻经历,在中国和亲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咸安公主(?—808),唐德宗李适的八女儿,系普通宫人所生,生母不详。后被封为燕国襄穆公主。这位公主天生丽质,聪慧有加;自小就在宫中琴棋书画,习武练箭,也可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唐德宗即位时,国力衰弱,边境不宁,北有傲慢不逊的回纥(回纥是维吾尔族及裕固族等族的宗源,其大致疆域为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甘肃、内外蒙古大部及其以北俄罗斯部分地区、以西中亚国家部分地区,唐德宗时期即公元789年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而改作“回鹘”),西有不断捋掠的吐蕃(即现在的西藏),大唐帝国一度陷入困境。期间,回纥可汗“屡求和亲,且请婚,上未之许”(《资治通鉴·唐纪》)。与此同时,吐蕃也多次侵犯唐朝,贞元三年(787)五月的“平凉劫盟”事件,就让大唐朝野为之震动。九月,回纥趁乱再次请求和亲。在焦头烂额的唐德宗无处是从之时,咸安公主毅然应命前往回纥。

贞元四年(788),咸安公主出嫁回纥,为长寿天亲可汗可敦(“可敦”即为王后)。然而,不幸却接踵而至。一年后,即贞元五年(789)十二月,长寿天亲可汗病逝,其子忠贞可汗继立。按照回纥奇异的“收继婚”制度,即“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通典》)的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咸安公主又和忠贞可汗结为夫妻。三个月后,即贞元六年(790)三月,忠贞可汗被毒死,其子奉诚可汗继立。按照风俗,奉诚可汗又娶咸安公主为妻。五年后,即贞元十一年(795),奉诚可汗去世,无子,宰相骨咄禄被大唐册立为怀信可汗,咸安公主再一次换了丈夫。唐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21年,她先后按回纥的收继婚制嫁给两姓三辈四任可汗。对此,《新唐书·回纥传》称“主历四可汗”,《唐会要卷九十八》称四人“皆从胡法继尚公主”。

为了解父之忧,为了边境安宁,为了臣民安居,咸安公主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和爱情,毅然冲破汉族女子从一而终、寡妇守节的婚姻束缚,这种深明大义、委曲求全的精神,发生在一个受儒家思想和伦理观念熏陶多年的公主身上,着实让人敬佩。事实上,咸安公主也确实不辱使命。此次和亲,不仅使唐朝争取到了回鹘这个彪悍善战的“亲密战友”,同时也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唐朝与吐蕃交战失利的被动局面。从战略实效上来看,咸安公主无疑是唐朝功劳最大的和亲公主。

元和三年(808)二月,咸安公主魂归天堂。死后葬回鹘,是唐朝唯一一位没有叶落归根的正牌公主。唐代诗人白居易为此曾写了《阴山道》的诗来咏赞她:“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汗频奏论。元和二年下新劫,内出金帛酬马值,诏江淮马价孳,从此不令碟短织。合罗将军呼万岁,捧投金银与缣采。”

3、汉朝公主刘细君——竟然先后嫁给了夷人祖孙四人

公主和亲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在汉代十分流行。在这过程中,这些生在皇家,长在中原,受汉文化熏陶的女子,在异域他乡的遭遇就成为了后人广泛关注的问题。比如,有一位汉家公主竟然先后嫁给了夷人祖孙四人,这在汉朝是绝对的乱伦事件。对于这位公主来说,无疑也是一大耻辱,然而她却无法反抗,最后因此忧愤而死,年仅25岁。那么,这位公主是谁?

刘细君是个可怜的女孩,虽然贵为王孙贵胄,却从小没有享受到父母在侧的关爱。这是因为其父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在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后未成自缢。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年由于细君尚小,因而躲过一劫,自此流落民间。

公元前117年,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这时的细君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气质超凡,美貌脱俗,聪明伶俐,机敏可人,深受广陵王的喜爱。刘胥安排专人教授细君典章、音乐、歌舞和礼仪,使其渐渐成长为一位才艺双绝、声名远播的美女,其芳名一直传到了京城长安。

武帝时,大汉以北的游牧族匈奴长期侵扰大汉,边关战事不断,生灵涂炭,不仅危及到了大汉江山的稳固,而且使大汉财力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当时,与匈奴邻近的西域有不少小国,匈奴动辄攻击这些小国,并伺机吞并以扩充自己的疆土和实力;同时也拉拢这些小国,企图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大汉。这些小国对匈奴既怕又恨。在这种情势下,谁能与西域联盟,谁就拥有了决胜的把握。

乌孙王国原在河西走廊西部,跟月氏王国为邻,后来被月氏驱逐,西迁到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南,是一个横跨伊犁河的大国。张骞出使西域后认为,乌孙比月氏更能威胁匈奴,得到乌孙王国的友谊,就等于砍断了匈奴汗国的右臂。

张骞后又到了乌孙,要求乌孙王昆莫东回故土,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把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乌孙惧怕匈奴,不敢贸然应允。张骞死后,乌孙人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强盛,同时又惧怕匈奴报复性的侵略,于是主动地结好于汉,遣使献马,表示愿意和亲,结为“昆弟之交”。武帝当下同群臣计议,同意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说:“一定要先来纳聘,然后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公元前105年,乌孙向汉朝廷献上良马千匹,作为聘礼。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孙君主猎骄靡做夫人。

细君公主远嫁,武帝亲自送行。庞大的送亲队伍逶迤西去,前呼后拥十几里,旌旗招展,彩衣飘扬,车轮轧轧,鼓声咚咚,好一派帝王嫁女的威仪。汉王朝随嫁人员宫娥彩女、乐工裁缝、技艺工匠、护卫武士等多达数百人,陪嫁物饰之丰更是令人炫目。据说车队从江都出发行经安徽灵璧时,细君公主在一处山崖前黯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泪眼婆娑,以至于在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此手印至今犹在,称为灵璧手印,已成一方景观。

细君公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典籍记载的,第一位有姓名和史实的汉族和亲公主。

细君公主天生丽质,高贵优雅,嫁到乌孙以后,深受乌孙人的喜爱。他们称她为柯木孜公主,为哈萨克语,意思是“马奶公主”之意,以此形容公主肤色白净、花容月貌。国王猎骄靡封细君为右夫人,还特地为她修建了一座汉式宫殿。汉武帝也每年都派人携带锦衣美食前往乌孙慰问细君,并不断派使者传递家乡音讯。无奈碍于身处异域,言语不通;加之猎骄靡国王年老力衰,一年之内只能见其一两次面聚谈一下;更兼匈奴单于也极力拉拢乌孙,猎骄靡国王迫于压力,又娶了一名匈奴公主为左夫人。这样细君公主每天面临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问题,还要应付政治上的复杂关系,因此自幼就命运坎坷、多愁善感的细君公主常感寂寞郁闷,甚至是度日如年。她将满腔愁绪化为一曲悲歌《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更不幸的是,猎骄靡年事已高,不久病危。按乌孙父死子妻后母的习俗,猎骄靡辞世前令细君改嫁孙子军须靡,细君不从,上书汉武帝,汉武帝令其从俗,细君只得与军须靡成婚。后来其生下女儿,因产后失调,加上心情恶劣,不久就忧伤而死。

细君死时才25岁,只留下那首《黄鹄歌》供后人悼念。这首诗也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并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全诗弥漫着细君内心痛苦、思念故乡而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复杂心情。此诗从乌孙传到长安,汉武帝为之动容。《汉书》载:“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

4、王昭君——嫁给祖孙三代男人的中国美女

王昭君!公元前52年出生于湖北(南郡)秭归。昭君在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皇宫。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公元前33年,年仅19岁的王昭君响应政府“用美女换和平”的号召,奉汉元帝之命为安抚匈奴、保祖国平安和谐,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背井离乡的去一个茹毛饮血、又穷又冷的国家嫁给一个又老又丑的外国男人南匈奴王呼韩邪单于,~美其名曰“出塞和亲”,而此时呼韩邪单于已进暮年,婚后不到两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祖制习俗,新即位的单于必须娶先王单于的妃子,也就是必须娶自己的庶母,王昭君为保天朝平安,又被迫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雕陶莫皋,这样在汉人看来是乱了辈分,乱了伦理!两人到是年龄相当,也还恩爱。

昭君为复株累单于生下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居次即公主),次女名当于居次。而王昭君和前夫呼韩邪单于还育有一子,名伊屠智伢师,长大后伊屠智伢师封为匈奴右日逐王,最后被自己的弟弟,又或者是哥哥,又似乎是叔叔——呼都而尸单于所杀。呼都而尸单于是王昭君的第一个老公的儿子,第二个老公的弟弟,第三个老公的叔叔!

今天我们无法想象昭君的儿子伊屠智伢师应该叫须卜和当于为妹妹呢?还是叫她们侄女?而复株累单于应该叫伊屠智伢师为儿子还是弟弟?

想不到11年后,第二个丈夫雕陶莫皋也先她而去,她又必须嫁给自己和呼韩邪的孙子,也就是复株累的长子,这下可怜的王昭君终于承受不住了,加上胡汉又重起战乱,昭君彻底崩溃,这个风华绝代、用自己的肉体换取祖国近50年和平的女人最后油尽灯枯,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沙漠深处。传说她是在绝望中服毒自尽的!

关于王昭君的美貌,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昭君回看故乡,撕心裂肺,悲切难平。她在坐骑上抚动琴弦,奏起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悦耳的琴声,看到马上的这个美女,竟然忘记舞动翅膀,从天上跌下来。”于是“落雁”就成了王昭君美貌的雅号。

5、嫁给父子四人的义成公主

隋朝有一位义成公主,她既不像远嫁匈奴的王昭君那么有名,也不像许身吐蕃的文成公主那么神圣,同样是政治需要,隋文帝杨坚一句话,就把这位宗室之女,送到了突厥人那里。联姻也是艺术,依靠少女俊俏的面容、丰美的臂膀,尽量笼络住那些吃生肉、喝冷血的草原民族。

义成公主,几乎是感恩戴德地远嫁突厥。“隔山买牛”的婚姻,哪有什么浪漫情感?无非是凑合而已。好在,她恪尽职守,把瑰丽的青春献给了陌生的突厥可汗,也献给了隋朝的“靖边事业”。这个执著的少女,忽然变成了史书中一道诡秘的幽灵,尽管没人刻意关心她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隋书》和《资治通鉴》却时常浮现出她“救世主”般的身影。

首先,她救过落难的隋炀帝。615年,杨广跑到太原附近的汾阳宫度夏。夏末北巡的时候,竟然被突厥的始毕可汗团团围困,眼看就要束手就擒了,君臣忽然想到了义成公主。经过秘密联络,义成公主极为仗义地出手搭救,她冒着被杀的危险,慌称突厥边境有情况,这才骗走了可汗的部队。隋炀帝像一只疯狂的兔子,逃回了雁门关,从此,被突厥人吓破了胆。

其次,她收留过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萧氏,国色天香,宇内驰名。杨广一死,她先落到宇文化及手里,后来,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接管。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义成公主便代表突厥可汗前来要人。窦建德不敢得罪 兵强马壮的突厥人,就乖乖地将萧皇后及其小孙子,送给了义成公主,此外,还带上了谋害隋炀帝的叛臣——宇文化及的脑袋。按照隋朝这边的老关系,义成公主应该叫萧皇后一声“嫂子”。就这样,姑嫂二人,一同归了突厥可汗。萧皇后在塞外生活了18年,因为替隋炀帝报仇的事儿,小姑子主张打,嫂子主张罢手,于是,产生隔膜。后来,唐朝名将李靖打败突厥,杀了倔强的义成公主,却对萧皇后极为礼遇。公元630年,花甲之年的萧氏重新踏上了长安的土地。

需着重一提的,是义成公主奇特的婚姻。既是“和亲”,便无所谓感情。为了完成隋文帝托付的任务,义成公主不惜把全部根须扎在塞外草原上。她先后嫁了四位突厥可汗,从父亲到儿子,从哥哥到弟弟……男人,像一根又一根刺疼的钉子,扎进她柔弱的生命里。

以汉人的观点,突厥,野蛮的“胡俗”实在令中原人心惊肉跳。在没有血缘的前提下,儿子可以继承父辈的女人,弟弟能够再娶兄长的妻妾。胡俗当头,女性就更像牲口了。但是,处在那个时代,就不能讲条件,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根据《隋书》记载。义成公主的元配是启明可汗,没过几年,丈夫就死了。怎么办?换人吧。义成公主立刻由启明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收入囊中,可惜,始毕可汗也是个“短命鬼”,他撒手西去之后,接下来的继承人是他的弟弟——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直到唐朝军队平灭颉利可汗,义成公主才死在唐朝人手下。她对隋朝的感情太深了,便始终认为李唐是“篡逆”。可怜义成公主,丧失了效忠对象,虽说没有任何旌表,就只能效忠自己的信仰了。她惨烈地死去,很像一位突厥可汗的老婆,充满的阳刚与血性。颉利可汗则没有老婆视死如归的勇气,他被押进长安,乖乖地做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6、宁国公主——唐肃宗次女 自毁容貌的宁国公主

萧国公主,唐肃宗次女,母不详。始封宁国公主。下嫁郑巽,又嫁薛康衡。

宁国公主是个苦命人。她嫁了二次,都很快做了寡妇。后来为了答谢回纥族,又把她嫁给快要死的老可汗。

她的父亲唐肃宗,是个严肃的皇帝,对女儿们管教很严。他在安史之乱中即位,全心全意地收拾大唐这个乱摊子。其当务之急就是打败安禄山的叛军。

大唐军队军心涣散,唯一忠心能战的就是大将郭子仪,郭子仪建议求助于回纥,组成联合部队。回纥人非常仗义,立刻派了精兵四千人日夜兼程赶来,郭子仪安排接风,让回纥兵大宴三天,再上战场,回纥兵说:“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暇食为!”意思是“我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吃饭的,哪儿有时间吃什么饭?走啊!冲啊!”

回纥人是维吾尔人的祖先,和大唐的贸易往来非常密切,在京城里逛,时常看到街上走着一些轮廓鲜明,体格健壮的中亚细亚来的商人。回纥兵游牧出身,骑兵骁勇善战,最终帮助郭子仪的部队收复了长安,回纥兵有功,在长安好好地抢掠玩乐了一番,才走。回纥王又提出很多不平等贸易条件,大有狠狠地宰一下大唐的意图。

唐肃宗为了长久地笼络回纥人,就将寡居的宁国公主拿出来,献给回纥王,当可敦(王后)。唐肃宗亲自设宴送行,想到女儿此番是标准的牺牲品,他十分难过,但外表还保持着父亲和君主的庄严,准备将打好了腹稿的家国道理宣讲一番。诸如“你这次去,是当可敦,当可敦要有当可敦的样子,努力做个好可敦,让他们看看大唐来的可敦是多么地……”

宁国公主打断说:“父皇,不要说了!国家不太平,我这就去,死了也不会怨你!(国方多事,死不恨!)”

宁国公主嫁的老可汗英武可汗,本来就病重得要死,宁国公主嫁去不到半年,老可汗就归天了。按照回纥人风俗,未亡人是要殉葬的。

宁国公主不愧是大唐出来的正宗皇女,大唐公主全都个性自由,深受女权思想影响,哪里肯去为老家伙殉葬?

回纥人说:“这个,入乡随俗嘛,你就按我们的风俗死一下下!”

宁国公主说:“随俗也要看哪个风俗先进哪个风俗落后。你们回纥人,仰慕大唐风俗,才忙不迭地往长安来,把我娶到手,为的是让我们的先进文化影响你们(这些野蛮人)。要是你们的风俗好,何必不远万里跟大唐结亲?不如就地娶一个就好了!你们谁喜欢殉葬谁就去殉葬,我是不干的!”

但是,她毕竟被“野蛮人”包围,弱女子在外邦,敌不过一群大汉。宁国公主只能选择折中,拿刀划破脸,自毁容貌,用来替代殉葬。她扔了刀子,想到自己好不容易保留下残败不堪的生命,不禁痛哭失声。

第二年,在宁国公主的万般恳求下,唐肃宗派人接她回到京城。不过,她的陪嫁中有皇室宗亲的女儿,称“小宁国公主”,给老可汗做妃。回纥人不放她走。老可汗死后,按照汉族人不齿的回纥“风俗”,又改嫁给老可汗的儿子。

7、数次改嫁终被杀:历史上最命苦的大义公主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义公主可以说是最命苦的公主了。

大义公主是北周赵王宇文昭的女儿、北周武帝的侄女,只是那时的她名叫千金公主。她出生时,正是宇文氏家族与北齐争夺黄河流域而激烈交锋的时候。虽然生于战乱年代,千金公主的童年却是在安逸中度过的。再加上天资聪颖,从小饱读诗书,千金公主也算得上一位小才女。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也算是古代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通过一系列战争,终于在公元577年结束了当时北方的战乱,建立北周。只是这位皇帝由于过度劳累,于公元578年不幸病逝。

宇文邕死后,北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周宣帝虽然继承了周武帝的皇位,却一点没继承周武帝的文治武功,反而把好色发扬光大,国家的长治久安都被他抛在了脑后。

公元579年,突厥他钵可汗派使节到大周求婚。周宣帝认为,和亲好啊!这省了大周与突厥的冲突,少了他带兵平定突厥的麻烦,于是开开心心的就同意了。选来选去,周宣帝把堂妹千金公主推上了两国和平的“前线”。

哪位公主愿意远嫁番邦啊?可不同意就是抗旨,那可是满门抄斩的大罪,千金公主只能接受。没过几个月,他钵可汗突然病死了。可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还没让公主高兴多久,新即位的沙钵略可汗就派人来迎亲了。看来千金公主命中注定就是一位和亲公主!还好,千金公主的丈夫沙钵略可汗很疼爱她,这也算是千金公主不幸中的大幸了。

识大体、重大局的和亲公主

面对大周的改朝换代,面对宇文家族的灭亡,远嫁他乡的和亲公主该如何面对?

在国外的日子里,由于沙钵略可汗的照顾,千金公主日子也算太平。可惜这种日子没过多久,就在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周宣帝病死了,随后继位的北周静帝被辅政大臣杨坚逼迫着将皇位“禅让”。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成为隋文帝。杨广继位后,对北周宗室大开杀戒,千金公主的父亲赵王宇文昭也因起兵反对杨坚而被灭了九族。

忙于内战的杨坚,忽略了与外国的交往,导致隋朝与突厥的关系日益紧张;而本来为巩固大周与突厥关系的千金公主,似乎突然失去了在突厥存在的意义——大周变成了隋朝。面对国破家亡的噩耗,千金公主悲痛欲绝,发誓要为父母报仇。

夫妻同心,突厥于公元582年正式与隋朝宣战。英勇善战的突厥军队势如破竹,眼看着离长安城越来越近,胜利似乎也越来越近了。面对突厥大军,杨坚用离间计挑动突厥各部,最终令沙钵略可汗的政治联盟土崩瓦解,甚至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虽然千金公主此时还不到20岁,可她自幼博览群书,又见惯了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自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丈夫面对的是怎样的绝境。为了帮丈夫尽早脱离险境,千金公主只好委曲求全,暂时将国仇家恨放在一边。

沙钵略派人到隋朝进贡,以示修好;千金公主上书隋文帝,说自己虽然是大周的公主,却敬佩杨坚的圣明,希望能把自己的姓氏“宇文”改为“杨”,还请求杨坚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自己。

隋文帝其实也被和突厥的战争搞得焦头烂额,见突厥可汗示好,于是顺水推舟同意和好,还答应了千金公主的请求,赐其杨姓,并封号大义公主,希望她深明大义,为隋和突厥安定做出贡献。

沙钵略夫妇的这一举动,不仅使突厥与隋朝化干戈为玉帛,还因千金公主是前大周公主的身份,缓解了大周遗臣与隋朝朝廷的对立。看来杨坚是这件事的最大赢家。

要命的诗

国破家亡,多次改嫁还不足以构成大义公主的悲剧,爱情给了她最后的沉重一击。

当大义公主平安回到大漠后,她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就算突厥灭了隋朝,那天下也是突厥的,她的复国梦想也还是个梦想。所以要想复国,就必须找到北周宇文家族的后人才行。

于是大义公主派人四处暗访,两年后终于在一个穷僻之处找到了一位幸存的北周皇族的王子。为了实现复国梦,大义公主暗中在沙漠里建立了一个秘密基地,组织了一支精锐部队,只待有一天能够攻入中原,灭了杨坚!

可就在大义公主的计划逐步展开的时候,她的丈夫沙钵略可汗突然病死了。按照当时突厥风俗,大义公主转嫁给继位的叶护可汗。可没多久,叶护可汗也去世了,大义公主又转嫁给继位的都蓝可汗。

公元588年,隋朝大军攻下周陈,统一了南方。为了表示对突厥及大义公主的恩宠,杨坚将从南陈缴获的一面华美的屏风赐给大义公主。在塞外生活多年的大义公主,见到如此华丽的中原之物,心头不禁五味杂陈,颇有文采的她在屏风上题了一首诗: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也许在常人看来,这是一首抒情诗,可在政治神经极其敏感的杨坚看来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那句“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这虏廷指的是谁?是突厥还是隋朝?大义公主竟然敢把隋朝说成“虏廷”,这说明大义公主的心里还是装着国仇家恨的!杨坚决心除掉这个可能挑动突厥与隋朝战争的隐患!

公元593年,突厥来了一位流浪的汉人,他自称是大义公主的姑母派来的心腹。还说,大义公主的姑母想与丈夫一起发兵灭隋复国,请求突厥派兵助其一臂之力。先不说这位流浪汉人的身份是真是假,反正杨坚没多久就知道了这事,并借此机会下诏废除了大义公主的公主封号。

就在大义公主被废除封号的时候,统治突厥北方的突利可汗为了争取隋朝的支持,请求杨坚赐婚。可杨坚说,赐婚没问题,但要先杀了大义公主!

虽然大义公主失了公主的封号,可这么多年来,她在突厥传授汉族文化,教会突厥人修筑房屋、制作陶器,在突厥民众中拥有很高的声誉。想杀大义公主谈何容易?

为了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杀死大义公主,突利可汗买通了大义公主的仆人,竟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大义公主与安遂家的小官私通!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义公主贵为突厥皇后,但以利益为基础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幸福。

抓住了大义公主的“小辫子”,突利可汗派人四处散布大义公主私通的丑事,消息慢慢地传到了大义公主的丈夫都蓝可汗的耳朵里。都蓝可汗派人得到了安遂家的供词,然后气急败坏地冲入牙帐,亲手刺死了公主。可怜年仅33岁的大义公主最终客死他乡!

唐朝究竟有多少和亲公主被送进了胡人君主的营帐?

大唐王朝近三百年先后与突厥、叶谷浑、吐蕃、契丹、回纥等八个胡族共计和亲二十八次。那么,唐朝究竟有多少和亲公主被送到胡人的床上?

宏化公主:宗室女,嫁吐谷浑王诸曷钵;

文成公主:宗室女,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新兴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女,许嫁薛延陀王真珠,后绝婚,改嫁长孙曦;

金城公主:邠王李守礼女,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

金山公主:宋王李成器女,嫁突厥可汗默啜;

固安公主:辛氏,嫁奚王李大酾;

永乐公主:杨嗣昌女,杨嗣昌为东平王李续外孙。嫁契丹松漠郡王李失;

燕郡公主:慕容嘉宾与余姚县主女,嫁契丹松漠郡王郁干;

交河公主: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女,嫁突骑施可汗苏禄;

东光公主:驸马都尉韦捷与新平公主女。嫁奚可汗饶乐郡王李鲁苏;

东华公主:唐玄宗外甥女,嫁契丹松漠郡王李邵固;

和义公主:宗室告城县令李参女,嫁拔汗那可汗阿悉烂达干;

静乐公主:驸马都尉独孤明与信成公主女,嫁契丹松漠郡王李怀节;

宜芳公主:杨氏,唐玄宗外甥女,嫁奚可汗饶乐郡王李延宠。

宁国公主:唐肃宗李亨女。先嫁郑巽,再嫁薛康衡,三嫁回纥英武可汗磨延啜;

小宁国公主:荣王李琬女,嫁回纥英武可汗磨延啜;

崇徽公主: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女,嫁回纥英义可汗移地健;

咸安公主:唐德宗李适女,嫁回纥天亲可汗顿莫贺;

永安公主:唐宪宗李纯女,嫁回纥保义可汗;

太和公主:唐宪宗李纯女,嫁回纥崇德可汗;

安化公主:宗室女,嫁南诏圣明文武皇帝隆舜;

唐朝21位和亲公主为何挡不住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笔下的《出塞》诗。意思就是说,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还未回还。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南下度过阴山。缺少“龙城飞将”的唐朝军队没有挡住“胡马度阴山”,而唐朝采用的和亲政策将二十一位公主送进了胡人君主的营帐,但是也没有挡住“胡马度阴山”的虎狼之师。

唐朝开国初年,来自西北的突厥、吐蕃、回纥、契丹等民族异军突起,时常派出兵马度过阴山入侵唐朝的边境。唐朝经常调派大军连年征战边关,以致唐朝的边境狼烟四起,黎民百姓不堪其扰。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便采用公主和亲的方式以图解决边境上的战争。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周襄王时期,就有了和亲的方式了。当时,周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层出不穷,譬如汉朝的“昭君出塞”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而到了盛世唐朝,则把这种和亲政策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

大唐王朝的和亲政策为何结果是“赔了公主又折兵”?

唐朝最著名的和亲公主大概要数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名李雁儿,系唐太宗的远房宗室女。史书中称她聪慧美丽,知书达礼。文成公主成为和亲公主颇具戏剧性。公元638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听说邻国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向唐朝求婚,他也不甘落后,马上派使节携贵重礼物到唐朝求婚。没想到唐太宗许嫁了弘化公主给诺曷钵,却回绝了松赞干布的求婚。松赞干布非常愤怒,致书给唐太宗:“如果不同意把公主嫁给我,我将亲率五万大军,攻占唐国,杀死你,夺取公主。”为此,双方真的在边界发生了一场战争,以吐蕃失败告终。

松赞干布领教了唐朝的强大之后,主动派使者谢罪求和。唐朝大约也觉得吐蕃不可轻视,于是双方结好。唐太宗从远房宗室女中挑选出李雁儿,封为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和亲联姻后,松赞干布接受唐朝册封,双方友好了几十年。因此,这次和亲通常被史学家视为非常成功的一次。

不过,以和亲方式换来的和平,无法永久维持。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位,文成公主的和亲效应也就随之终结。公元663年,吐蕃攻灭了邻国吐谷浑之后,随即与唐朝兵戎相见。吐蕃北攻西域,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东攻击巴蜀,占领了羌族居住的十二个唐朝边境州。此后,吐蕃又将南面原受唐朝册封的南诏国纳入其势力范围。至公元676年,吐蕃所辖面积扩大到五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境内人口达到九百六十万,实力大增,对唐朝构成了严重威胁。

金城公主是第二位和亲吐蕃的公主。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礼之女,具有真实的帝女身份。唐中宗自幼把她留在宫中,非常疼爱。公元704年,年仅七岁的赤德祖丹继任吐蕃国王。为了巩固王权,赤德祖丹的祖母急于改善同唐朝的关系,便再动和亲之念,派人向唐朝求婚。当时的唐朝正处于武则天倒台后重振李家皇朝雄风的过程中,也有意与周边民族搞好关系。唐中宗于是顺水推舟,许嫁金城公主。由于金城公主当时年纪尚小,所以直到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十三岁时才入藏完婚。

唐中宗不仅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一年后,唐睿宗执政后还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从此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这可算是唐朝和亲史上最赔本的一次屈辱和亲,这也是唐朝割地的开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吐蕃人不止享受唐朝的皇室美女,还霸占了唐朝一块水草肥美的战略要地。而且还照样掠夺唐朝边民。

赔了公主又折兵,唐朝为这次和亲付出了巨大代价,换来的却只是短暂的和平。公元713年,吐蕃向唐朝索取“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主“汤沐邑”。吐蕃据水草肥美的河西九曲后,秣马厉兵,积极备战。第二年,便毁约犯唐。其后几十年,双方进行过多次大战,各有胜负。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边境的唐军主力被调回中原平定判乱。吐蕃趁机大举东征,尽占唐朝河西陇右诸州。公元763年,吐蕃大将达扎路恭率军长驱直进,竟然直捣唐朝的首都长安。当时的皇帝唐代宗怆惶出逃陕州。吐蕃于是立早年入藏和亲的金城公主之侄、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皇帝,停留十五日后,引兵西退。这事简直是唐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此后,唐蕃之间长时期处于和战不定状态。期间几次会盟,可过不了多久吐蕃又毁约。

公元787年5月,吐蕃甚至以会盟为名制造了震撼唐朝的平凉劫盟事件,唐朝会盟官员六十余人被扣押。唐军死五百余人,被俘一千余人。唐朝被吐蕃折腾得焦头烂额。

和亲吐蕃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了。公元788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李泌的建议,改变思路,用另一桩和亲来对付吐蕃。新思路就是用咸安公主与回纥国的天亲可汗和亲,借回纥的力量来抵抗吐蕃,以夷制夷。咸安公主是唐德宗的第八个亲生女儿,天生丽质,聪慧有加,琴棋书画,样样皆会。更可贵的是,咸安公主还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为了唐朝的安宁,毅然前往回纥和亲。这次和亲果然迅速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唐朝与吐蕃交战的被动局面。公元791年,吐蕃再次犯唐时,回纥出兵迎战,吐蕃遭到空前大败。吐蕃失败后不甘心,企图征集南诏国军队再度攻唐。但此时南诏国已决定重新归附唐朝,趁机出兵突袭吐蕃。吐蕃惨败,从此衰落。

从和亲战略的实际效果来看,咸安公主堪称唐朝功劳最大的和亲公主。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二十一年,她先后按回纥的收继婚制嫁给长寿、忠贞、奉诚、怀信四位可汗,在回纥国很受尊重,为维护唐朝与回纥的军事同盟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因此写了《阴山道》一诗来咏赞这位忍辱负重的唐朝公主:“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汗频奏论。元和二年下新敕,内出金帛酬马直,仍诏江淮马价缣,从此不令疏短织。合罗将军呼万岁,捧授金银与缣彩。”

唐玄宗时期更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野蛮人契丹与奚,可是最后契丹人与奚不领情把进贡的几个和亲公主竟给宰杀了。《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745年,唐廷试图用建立新通婚联盟的办法来恢复和契丹的关系,但是没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杀。”唐朝此举丢尽了国人的颜面。

“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为平定叛乱,求助回纥国。回纥国立刻派兵参与平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为了答谢回纥,唐肃宗将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国的英武可汗。可是,宁国公主嫁去不到一年,英武可汗就归天了。回纥要宁国公主依回纥的风俗殉葬,宁国公主断然拒绝:“回纥仰慕大唐文化,才娶大唐女子为妻,如果仍用回纥风俗,何必万里之外结婚。”不过仍以刀割面,以示悲痛。第二年,在宁国公主的恳求下,唐肃宗派人将她接回。但陪嫁的一位亲王之女小宁国公主却被留了下来,作为继任可汗的妻子。

唐朝开国之初走的就是一条充满耻辱的进贡外交

其实,唐朝从开国之初所采取的就是充满耻辱的进贡外交。李渊为自己夺得政权,出卖祖国的利益无耻的对突厥称臣:“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李渊时代的唐朝就是给突厥朝贡不断,突厥人还闲不够亲自又掠夺中度过。“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主。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李渊时代的唐朝整个都是耻辱的。

突厥大军兵临长安,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桥受辱签了城下之盟,此时唐朝要“空府库”把财宝进贡给突厥,耻辱到家了,李世民自称为“渭水之辱”。

唐高宗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吐蕃发兵夺走唐朝西域四镇鬼兹、于阗、焉耆、疏勒。其后唐朝两次派大军去欲夺回失去的领土,唐朝派大将薛仁贵率十万大军进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军打得大败。仪凤三年,即公元678年,唐中宗令李敬玄率兵十八万与吐蕃军又战于青海,结果唐军再次惨败。

武则天时代,突厥再次崛起,“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此时唐军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突厥“所掠男女八九万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过人畜、金币、子女尽剽有之,诸将皆顾望不敢战。”唐中宗时,“中宗始即位,入攻呜沙,于是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不胜,死者几万人,虏遂入原、会,多取牧马。”这次征战让大唐王朝的颜面尽失。

“安史之乱”时期,唐军屡次兵败于燕军,不得不求助于回纥。唐肃宗竭力讨好回纥不惜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唐朝还答应每天供给回纥军羊二百头,牛二十头,米四十斛。东京洛阳被回纥人大掠三日,无数美女财宝被回纥人掠走。“回纥至东京,以贼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及是朝贺,又纵横大辱官吏。”面对着回纥如此嚣张的气焰和贪婪的欲望,唐肃宗竟又答应每年给回纥进贡“岁遗回纥绢二万匹”,还把自己肃宗的亲生小女儿宁国公主进贡给回纥六十多岁的老可汗为妾。

对于唐朝的和亲政策,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人们始终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如唐代诗人戎昱曾以“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的诗句,借讥讽汉朝和亲来批评唐朝的和亲政策。另一位诗人李中更是义正词严地声称“谁贡和亲策,千秋污简编”。但也有对和亲政策大唱赞歌的,如唐朝诗人吕温有诗云:“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况今舅甥国,谁道隔流沙。”不论是褒是贬,而无法否认的一点是,和亲政策确实在唐朝历史上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发挥多少重要作用,恐怕还有待于商榷。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