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虽然在他死后,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荣耀,但这些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荀彧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荀彧。
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
由于荀彧不适应淮南的气候,不幸病倒了,于是就被留在寿春,曹操继续进军濡须,交战期间,孙权送给曹操两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可口,于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并吩咐把众将叫来,大家共同分享。
后因孙权来攻,曹操出帐去了,这时大家都来到帐中,不见曹操,只看见桌子上的食盒,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主薄杨修打开食盒,吃了一大口,并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于是大家便争先恐后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谗的发现还有一个食盒,就把第二个食盒里的甜酥也吃了,并把盒子盖好,放回原处。
这时曹操回到大帐,看见一个食盒已经空了,就问左右是谁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十分高兴。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个食盒送去,这时,荀彧正在寿春养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风寒,磕喘不止,接到曹操馈赠的食盒,心里十分高兴。
可当他打开食盒一看,却是空的,心里暗想:曹公是个精细的人,绝对没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故而送我个空盒子,暗示让我自裁的意思。转念又想,曹公平时待人,宽容豁达;言谈戏笑,尽无所隐。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必有显露。
哪能一无所示便赐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更加觉得寒气袭人,便命侍从禁闭门窗,添炭取暖。不多时候就昏昏睡着了,从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等到侍者进室发觉,已经冰冷去世多时了,时人不知道真相,以为荀彧服毒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