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沙俄在失败和流血中赢来了二月革命,赢来了一个腐朽帝国的重生。列宁带着十月革命的春风,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朝气,不过若是说起沙俄在二战战场唯一亮点,那就不得不提沙俄名将勃鲁西洛夫和他赖以成名的勃鲁西洛夫突击了,这也成了闪击战的起点。
俄国军事家,骑兵上将。生于第比利斯。后进圣彼得堡骑兵学校。自学员一路升为校长,以推崇攻势战略著称。1912年晋升骑兵上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调任第八集团军司令。1916年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同年夏指挥部队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突破德奥军阵地,创造以一点为主、多点同时突破,使敌军预备队难以向主要方向机动的新战法。1917年任俄军最高统帅。十月革命后转为苏维埃政权服务。1923年调任工农红军骑兵监。1926年在莫斯科去世。著有《我的回忆》。
背景
早于1916年,法国已开始呼吁俄国在东线展开一次针对德国的攻势,希望藉德国调拨更多部队应付东面俄国的攻击,以助减轻凡尔登的军事压力。俄国则通过在维尔奴地区发动一场惨重的纳罗兹湖攻势作回应,但此战只为德国遭受不足俄国5份1的实际伤亡。而俄国将领勃鲁西洛夫便向俄国最高司令部Stavka呈达了他的计划,他提议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亚意图向奥匈军队进利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勃鲁西洛夫行动的主要目的是移去部份英法联军、军队(位处法国)和那独自面对伊松河战线的意军压力,并尽可能在战争中彻底将奥匈击败。
俄国的计划
在此前的东线,俄国的西方军事集团指挥官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一向奉行抵御性战略,并对勃鲁西洛夫采取的攻势抱持反对。对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5年向军队下达了个人指令。虽然埃弗特一直也是尼古拉甚至皇室的坚实支持者,不过最终沙皇还是坚持批准勃鲁西洛夫的计划。攻势目标便是在上一年失掉给同盟国阵营的两个城市,哥佛尔和伦伯格。虽然Stavka亦认可了勃鲁西洛夫的计划,但同时他也被直接否决了邻近战线为攻势提供支援的请求。
部署
随着西线盟国的压力日益增加,俄国也不得不仓促地展开他们的部署。勃鲁西洛夫动员了40个步兵师及15个骑兵师合共四支军团。 纵然后来逐渐获得德国的增援,布鲁西洛夫却只需由奥匈一排三道的防线上面对39个步兵师及10个骑兵师。俄军暗地里潜行至奥匈防线100码(91米)之内,更在一些地方已近至75码(69米)。勃鲁西洛夫准备沿着300英里(480千米)长的战线进行一次奇袭。Stavka本意劝告他大大缩短其攻击面以便浓缩俄军,使其攻势拥有更重叠的密度。但是勃鲁西洛夫则坚持其计划,令Stavka也只好让步。
突破
俄军于该年6月4日正式发动大规模攻势,短小却精确的火炮弹幕针对着整条奥匈防线。这精准而简洁的轰炸便是此战的关键处,亦与惯常的全日持久性炮轰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后者往往能给予守方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整备并彻出前方的堑壕,甚至将战场破坏得令攻方寸步难移。初段的进击也随着奥匈防线的崩坏而完胜, 使勃鲁西洛夫四分之三的军队能够更大幅度地推进到更广阔的前线.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突击部队,这勃鲁西洛夫的创新部队一直依照着奥匈防线的弱点逐个攻击,导致俄军主力能轻而易举地利用它们实施突破。而勃鲁西洛夫的革新为德国的渗透战术 (亦称作胡提尔战术)奠定了战术基础,并将后者应用于西线之上。
战斗过程
俄国的西南军于6月8日夺取了陆斯克。奥匈司令约索夫·费迪南大公亦只能挥军在俄军进城前仅仅撤出,足以证明俄军推进速度之快。至奥匈全面撤军的这一阶段,俄军已俘虏了近200,000名战俘。此刻勃鲁西洛夫的大军已显得过度扩张,而他亦明确地指出,今次行动能进一步成功将取决于埃弗特会否展开他那一部份的攻击。很可惜埃弗特却继续纯粹地拖延,这给予了德国最高指挥部调派增兵到东线支援的宝贵时间。
在陆斯克沦陷的同一天,同盟国阵营举行了军事会晤,德国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成功说服了其奥匈代表赫岑多夫把南线的军队由意大利撤至加里西亚以对付俄军。在东部(Oberkommando-Ost),德军总司令兴登堡陆军元帅再一次能利用完善的铁路网络将德国后援输送到前线。
终于在7月18日,埃弗特领军开展了一次松散又准备不足的攻势。至7月24日,阿历山大·冯·连辛根在科韦尔南部向俄军策动的反击总算暂时遏止了敌军的攻势。勃鲁西洛夫亦在7月28日恢复了行军攻势,在缺乏补给的条件下其大军仍成功截至9月20日兵抵喀尔巴阡山脉。 俄国最高指挥部开始将部队由埃弗特的前线转往支援勃鲁西洛夫,这调动却受到勃鲁西洛夫本人强烈的反对,因为他判断更多的部队只会招致其前线变得凌乱。所有涉及今次行动的部队也快到达了疲惫的极限,这轮攻势最终亦不得不于九月底正式停止。纵然如此,结束后的俄军仍需转移到近东协助罗马尼亚,而这亦是奥匈与德国两军所此料不及的。
结果
勃鲁西洛夫的行动达致了其原有目标﹔使德军不得不停止在凡尔登的攻伐来把具可观数量的部队调往东线。它亦击破了背面的奥匈陆军令对方损失近150万人(包括400,000战俘)。此后奥匈大军再不能在此处发动一次可成功挺进的攻击,反而是只能依靠德国陆军来维持其军事成就。战役早期的成功,令罗马尼亚信心增加倒向协约国一侧而参加战争,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作为胜方的俄国亦换来一笔可观折损,他们可算的伤亡总数竟达五十万之多。勃鲁西洛夫攻势也是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最重死伤的战役。
勃鲁西洛夫攻势达到了俄国在一次大战成就上的最高峰,也可说是部份罕有俄罗斯帝国陆军能具备良好领导和规划的表现之一。此后俄罗斯军队的效力开始下降,由于国内日益恶化的经济和政治局势,其中虽然军队伤亡惨重而没有采取任何缓解措施。因而即使德国和奥匈沿其前线被击退,至少有58,016名俄罗斯士兵开小差。这只是天枰倒向对德国有利而预感一些事情来临的反应。
影响这次行动的特点是俄罗斯的战术质量有相当大的改善。勃鲁西洛夫使用较小的专门单位之士兵攻击奥匈帝国战壕的薄弱环节和炸开缺口,使余下的俄罗斯军队挺进。 这些突击战术是惊人的背离"密集规模正面直接攻击”的传统大规模密集阵列战术,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直到当时所有主要军队很普遍的战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俄罗斯本身也没有意识到勃鲁西洛夫创出的潜在战术。而是德军经由此次经验结合应证同时期新使用的武器战术,把握和利用“冲锋队”的模式,对1918年在西线的进攻有很大的影响,这令西方盟国匆匆抄袭并更大规模的使用。
突击战术稍后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影响了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的闪电战进攻以及后来由苏联和西方盟国战胜德国的攻击,将持续到韩战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了大量堑壕战的时代,只有少数国家,主要是在非洲仍然利用堑壕战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