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立储”因何大费周折?如何选定未来皇帝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4-10-11 11:07:23编辑:xuyajun

中国历史,人才辈出,江山更迭。“家天下”的封建体制决定了,确保政权永固,国运不衰,是所有现世之君都为之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为江山和后代子孙计,老皇帝一般在活着的时候,就要提前作出谋划和安排。这期间,除了要进行强有力的政治统治、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之外,及早选择一位有为的后世之君,就成为摆在历代帝王面前的首要任务。古人叫立储,现在叫做接班人。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储君既定,还要为未来的皇帝选择一位德才兼备、堪称国器的老师,也就是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权力不大,但使命光荣,主要任务是对未来的皇帝进行特殊教育,以便将来堪当大任。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岗前培训,只不过这个培训只在太子一人中进行。当然,教学内容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除了要熟悉掌握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环境之外,帝王心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说白了,就是教储君如何驾驭群臣,兴利除弊,做个好君王。这门功课,也只有皇帝和未来的皇帝能够学,其他人是不能(或是不敢)乱加揣摩的。因此,那些所谓的圣明之君就总是显得高人一等,见解独到,甚至令臣子们难以捉摸。

其实,这也正是君王们很愿意看到的。有的人聪明,总是能揣摩到君王的心思。如果说这种心思是用在报效君王、建功立业上还好,如果要用在见风使舵或者耍小聪明上就非常危险了,像三国时期的杨修,虽然很聪明,但终究缺少大智慧。既不会奸诈小人的见风使舵,更不懂睿智君子的韬光养晦,且处处显摆,最终还是被曹操要了脑袋。

之所以会如此的处心积虑,甚至无所不用其极,理由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地位,不至于君弱臣强,大权旁落,受制于人。即便是这样,老皇帝还是会有一万个不放心,生怕死后儿子镇不住群臣,导致江山易主。为保险起见,势必就要整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花招来。

办法虽多,却也逃脱不掉两种渠道。一是清除异己,诛杀权臣;二是临终托孤,大臣辅政。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功高盖主的重臣,为避免将来对新皇帝不利,先提前收拾干净;后者主要是基于皇帝年幼,尚不能担当国家重任,而江山又不能拱手于人,唯有的办法就是为其选择一个或是几个既有能力,又能忠君侍主的大臣辅佐朝政,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等到皇帝长大成人,再还政于君王。

其实,这两种办法都各有利弊,也都是无奈之举,较难把握。决胜关键在于,后世之君是否具备领导一个国家的能力。对于后世之君能力较弱,臣子又相对强势的,皇帝老儿断然是不会放心的。皇帝不放心,就会睡不好觉。睡不好觉,可能就要发神经。而一旦把你惦记上,做臣子的就要非常小心了。这个时候,及时夹起尾巴做人或许还有得救,要是再不收敛,我行我素,说不定哪天就掉了脑袋。

当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开始也是大封特封功臣的。及至后来,对一起打天下的那帮臣子们却是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放心、不顺眼,一来也是这些功臣太过骄纵,二来就是太子朱标过于懦弱。对比之下,权衡再三,朱元璋还是对功臣们下了黑手,诛杀一度到了腥风血雨的地步。对朱元璋的这些做法,太子朱标内心有些不忍,就劝朱元璋善待功臣。朱元璋也不说话,只是将一条满是荆棘的木杖扔到了朱标脚下,并命其用手抓起来。朱标用手一抓,顿时被扎破了手掌,棍子也丢到了地上。这时,朱元璋才不无意味地说:“我就是要把这些“刺”提前给你削干净,好让你将来坐稳江山啊!”。直到此时,太子才真正领会了皇帝老爹的真正意图。

“刺”最终是让朱元璋给削干净了,国家的军事人才也因此消失殆尽,而朱标太子的执政能力却未见有多大提高,且很早就去世了。没办法,朱元璋又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也是一边言传身教,一边继续“拔刺”。到了此时,国家人才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一些尽管老实本分,但在白色恐怖的政治环境下,早就已经丧失了治国济世的本事和勇气。而这时,那些在外的诸侯王们却是日渐崛起,不断壮大。朱元璋在的时候,自然是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等朱元璋一死,燕王朱棣(明成祖)马上起兵造反。最终杀入京城,夺了皇位,连建文帝也不知所终。如此看来,稳固政权,治理国家,单靠拔刺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真正的伟人,没有一个是靠别人教出来的,包括我们的朱皇帝!

同样是刀光剑影,同样的惊心动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对象,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当年,清朝的顺治皇帝入关不久就因病去世。临终前,将皇位匆匆传给了儿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因皇帝年幼,顺治就指定了四名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幼主,料理朝政。按说顺治皇帝思虑也够周密了,四个大臣同时辅政,既增强了执政力量,又可以相互牵制,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大权落入一人之手。像“双保险”,看起来安全多了,但后来还是出现了鳌拜乱政的问题,甚至一度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这是大臣辅政的最大弊病,怕的就是大臣们心怀异志,权大欺主。但顺治皇帝应该是选对人了,玄烨最终还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非凡胆略,一举生擒了鳌拜。而就是这个过程,让玄烨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树立了威信,巩固了皇权。从此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也才有了后来的平三藩,收台湾,剿灭葛尔丹的不朽伟业。

顺治皇帝当然来不及拔刺,但这些刺却让后来的康熙皇帝自己一一拔掉了,并最终成为一代圣君明主。这样尴尬的局面,恐怕朱元璋至死也都是始料未及的。

当然,朱元璋和顺治,绝不可同日而语,采取的方法也是大相径庭,但其最终目的却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他们选择的后世之君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这就必然给历史留下两种不同的结局。前者是破坏性的,却带着一些偏爱;后者是建设性的,却带着极大的风险。但于历史而言,应是后者,对国家和人民更为有利。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