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有没有入葬明孝陵?朱元璋墓在哪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4-10-12 11:24:35编辑:xuyajun

关于朱元璋的死亡时间,有各种说法,一是洪武31年(1398年)闰五月初九,一说是闰五月初五,一说是闰五月十七日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说法,表面的原因是史书上记载多模糊。按说这是很清楚的事情,为什么史书上要写得模糊?这与朱允炆给朱元璋选择下葬时间不当,“嫌其太速,事理有不尽然者”,为掩人耳目,故意混淆是非。确实,如果根据《明皇大政记》等史书的记载,堂堂一位开国之君,死后几天即下葬了,这正常么?所以,朱棣在听说侄儿把他老子匆匆埋了后,十分恼火。这为以后篡位找到了第一理由。

现在史学界大多认为,朱允炆确实是速葬了朱元璋。那朱允炆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有史书上称,这是朱元璋自己选择的时间,“故即位而葬,同日并举,皆高皇遗命,正以速葬消诸。”而秘史更称,朱允炆实际上在即位的前一天,即闰五月十五日把朱元璋给下葬了。这里说明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出乱子,留下遗言要朱允炆从速办自己丧事的。

那决定下葬又发生了什么?这同样是一个谜团。在南京民间,连小孩子都知道这样的传说,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现了“迷魂阵”,就是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此说法史书有记载,为什么要这样?

原来,在葬后不久即传出,朱元璋不是葬在明孝陵,而独葬朝天宫(就是今天南京王府大街向南千米的朝天宫,具体地点是“世传三清殿下为明祖真葬处”。)

朝天宫,宋代时为天庆观、永寿宫。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改为朝天宫,那时”百僚朝贺习仪于此”。葬在朝天宫这种说法,倒是给朱允炆速葬朱元璋、大摆迷魂阵、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和可能性,但后世好多学者都不信。清代文人甘熙就不认可,其所著的额《白下琐言》称,朱元璋花了几百万两的银子,造了十几年,总不应该为马皇后一个人造的吧。而且,朱允炆是很讲孝道的一个仁义皇帝,也不忍心把朱元璋葬在陵外的地方啊。后来又传出,朱元璋不是葬在明孝陵,也非朝天宫,离开了南京城,选葬在北京的万岁山。后经考证,这是以讹传讹,不可信。甘熙即说,“万岁山在燕京,其时方以会葬不从,兴师靖难,焉有奉移梓宫不远数千里而往之事?”笔者也这样认为,如果真是这样,朱棣造反第一理由又从哪来?

朱元璋到底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内,现在并没有学者能说“一定”二字。孝陵博物馆工作的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廖锦汉先生称,在明孝陵“申遗”之前,中山陵园管理局曾专门请南京大学等相关的技术、史学专家,经数年科学探测、考古,证明明孝陵地宫未曾被盗,完好无损。后来相关专家表示,1998年开始,江苏省地震局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在宝城内,采用无损磁测法,已经明确发现在宝顶地下深处有一个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建筑空间,而且还找到了进入这个空间长达百米的通道(墓道)走向和入口,无疑宝顶下存在的这个巨大建筑空间可能是明孝陵的地宫,而地宫的入口就在明楼东侧十几米处呈下沉错位、有裂口的宝城城墙下面。但这并不能证明朱元璋的尸骨就在地宫中,真相恐怕只有等到挖开明孝陵的那一天才能最终揭开!

朱元璋“七十二疑冢”之谜:朱元璋墓穴在哪里?

在风水学上,阴宅风水也和阳宅风水一样,不但直接关系到死者本人入土后的安适不安适,还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吉凶和荣枯。朱元璋一直认为,他的发迹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祖父对墓地的选择,而当他考虑自己的身后事时,自然不会忽略这一点。

朱元璋陵墓的地址是他自己选择的。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北依钟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雾山色,朝夕多变,自古就有“此地多奇岭,千云非一状”的美誉。而且林木苍苍,浓荫蔽日,溪涧蜿蜒,流水潺潺,古代许多著名的寺观和重要的墓穴多建于此。

陵园的修建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才完全建成,历时25年。洪武十五年八月,先入葬了皇后马氏,因皇后谥号“孝慈”,所以将陵墓定名为“孝陵”,也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葬皇太子朱标于孝陵之东,称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崩于西宫,与马皇后合葬此陵,殉葬的嫔妃46人。

当时的孝陵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陵内植松10万株,养鹿千头,每只鹿颈间都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号称“长生鹿”。为保卫孝陵,专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军士5600人。若有樵夫误入山陵,即被“正法”斩首。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2员,40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了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现存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大石桥、宝城、墓冢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仍然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凝聚着不散的帝王之气。

据记载,孝陵的红墙周长22.5千米,相当于当时京城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二,可见规模之庞大。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等建筑,过了棂星门折向东北就进入了陵园的主体部分。陵园主体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清代康熙等皇帝都曾到明孝陵拜谒明太祖,但是后来随着清朝国力下降,无力修复,明孝陵渐渐荒芜,尤其是在咸丰年间成为太平天国和清廷战争的主战场,几乎使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到现在,陵内所有木质结构的殿堂早已焚毁,但从遗存的石质基础仍能看出当年的布局规模。它与北京十三陵的布局和建筑形式相同,但要比十三陵中的帝陵大得多,可见明代诸皇陵都是以此为蓝本的。

有传说朱元璋未必真的葬在这里面,而是怕有人在他死后报复他,像曹操那样设了七十二疑冢。不过这些传说并没有充分的根据,因为孝陵在朱元璋去世以前已经建成,到了朱元璋死的时候,陵墓的一切设施都已就绪。而且,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死的,南京地区当时已经进入夏季,停灵七天以后,就立即葬入了孝陵。如果在别处另造新陵,在时间上也是来不及的。再者,孝陵的位置紧靠宫城,北倚钟山,南有皇墙,内有神宫监,外有孝陵卫的官兵日夜巡逻,其安全的程度远较别处为高。此地汇聚了南京的龙气,朱元璋既然选择了此地作为陵寝,他是不会遗命舍此而他葬的。

祖上选定的龙脉给了朱元璋发迹的机会,而他一生之中屡遇贵人,也为其创下基业带来所必须的际遇。登基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此地虽有虎踞龙盘之势,但选此为都的王朝都很短命。秦始皇曾由于此地有王者之气,下令掘断连冈,以压偏霸之气,故名秣陵。这样以后,在金陵建都的朝代的寿命果然都是短短几十年。朱元璋离世之后,南京果然成了短命的国都,但所幸的是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将龙脉南北打通,这一变通,也让明朝的福祉延长到了近三百年之久。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