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4-11-11 09:49:18编辑:lijian

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96年前的今天,1918年11月11日 (农历十月初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在15天内从法、比、卢、阿尔萨斯- -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军,同时从土、罗、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军,并交出5千门大炮、2万5千挺机枪、3千门迫击炮、1 千7百架飞机、5千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千辆卡车。六小时后停火生效。《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的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1914-1918年发生的一次国际冲突,使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俄国、美国、中东和其他地区卷人战争。交战双方为同盟国(主要为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与协约国(主要为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日本1917年起还有美国)。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至1910年,欧洲主要国家结成两个潜在的敌对联盟,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一方,法国、英国和俄国为另一方。1914年6月18日,一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地利的斐迪南大公。随即发生了一系列威胁、最后通碟和军事动员,8月中旬终于在两个联盟间爆发了全面战争。

德国长期以来准备在两条战线上进行陆地战,即西线反对法国,东线反对俄国。在西线,其军队迂回绕过法国主要防御部队,向西穿过比利时南下,从而使英国由于烙守条约义务而参战。德军向南直扑巴黎。法国得到英国远征军增援,到11月才沿埃纳河稳住防线,虽使巴黎幸免被占领,但却使这一战争在法国领土上进行。由于现代大炮和机枪的巨大大力,战争迅速转为消耗战,西线出现了僵局,1916年索姆河与凡尔登的多次战役以及1918年初德国的大规模反攻均未能打破这一局面。

在东线,1914年俄国早期的反攻深入东普鲁士、德属波兰和加利西亚,但至年底,俄军被德奥部队截住。1915年5月在德军一次惊人的反击中俄军被赶回本国领土。虽然俄军又发动几次反攻,死伤惨重,却无法突破德方防线或占领德国领土。其他战场虽在主战场边缘,却也战斗剧烈。其中包括加利波利和达达尼尔;高加索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里雅斯特西北的伊松佐河谷。

在海上,只有德国和英国拥有实力强大的舰队。英国试图封锁德国,切断它从海夕、运输粮食与物资的海上通道。为了报复,德国使用它的最新武器——潜艇,以阻断英伦三岛的海上供应线。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最后促使美国于1917年参加对德战争。最主要的海上交锋亦即世界海战史上最大一次海战,是1916年5月英德两国舰队间的日德兰战斗,但未分胜负。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导致俄帝国于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间布尔什维克革命获得胜利。在列宁的命令下,俄国于11月26日单方面停战。个月后同德国签汀正式和约,退出战争。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企图打破僵局,但因美军、抵达法国,将其力量抵销。

1918年秋,同盟国境况迅速恶化,奥匈帝国因军事失利以及俄国革命所激发的民族起义的震撼,10月间实际上已解体。德国对西线的大反攻遭到失败。协约国军队到1918年10月收复了德军占领的法国领土及比利时部分地区。德国军队士无斗志,民心涣散,在广泛的政治骚乱中,德皇威廉二世于11月9日退位。11月 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舍终。

0700年11月11日 宰相狄仁杰逝世

在1314年前的今天,0700年11月11日 (农历九月廿六),宰相狄仁杰逝世。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五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九月辛丑(二十六)日(700年11月11日),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官至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

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1924年11月11日 中山大学成立

在90年前的今天,1924年11月11日 (农历十月十五),中山大学成立。

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广州,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和发源地。但直至1923年,广东全省的学校还寥若晨星,仅有岭南大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公立法科大学、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公立医科专门学校等几所高等学校,显然广东的教育事业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基于此,翌年(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 1924年1月24日筹办的黄埔军校,以及2月4日颁布两道大元帅令着手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

其中,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资源被成功优化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从此开始在中国的教育史和教育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着重大影响。

在中山先生的关怀和指导下,国立广东大学建校之初虽然诸事纷繁,但各项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在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时,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1924年11月11日国力广东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典礼大会。但因为中山先生要于11月13日离粤北上,公务相当繁忙,无法脱身在临大会,他便将儒家经典《中庸》第二十章中讲述儒家求知行事方法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录下来,手书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并委托广东省长胡汉民代表他致训词。这是中山先生给其创办的广东大学留下的最后遗训,他的教育理念浓缩在这句训词中,80余年来成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所遵循的校训,也是其灵魂所在。

1949年11月1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1949年11月11日 (农历九月廿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以第十四兵团机关、军委航空局和第四野战军六分部为基础,组建军委空军领导机关。刘亚楼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任参谋长,常乾坤任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长、王弼为任副政治委员兼工程部长。11月11日,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在北京成立。至此,空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1989年11月11日 美国最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服役

1989年11月11日 (农历十月十四),美国最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服役。

1989年11月11日,美国海军目前最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亚伯拉罕-林肯”号在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基地被编入现役。

这艘美国目前最先进的航空母舰排水量为十万吨,全长一千零九十二英尺,是美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战舰。“亚伯拉罕-林肯”号是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中的第五艘。它在建造过程中,吸取了美国军舰在以往战斗中的经验教训,其装甲防护装置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该舰的防空武器还包括“麻雀”舰对空导弹和密集阵武器系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