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也就是今日甘肃天水之时写下的诗句。诗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在中国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巳家喻户晓,并带上了传奇的神话色彩。民间传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开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牵牛和织女,带回了天马,也就是大宛的汗血马。时逢唐朝战乱,社稷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忧国忧民的一代诗人站在通往西域的古道上,不禁想起这位“凿空”西域,远播国威,造福后世的一代名臣。
二千多年来,西汉的张骞一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沟通西域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为千古传颂。其实,翻开尘封的历史,可以看出,张骞并不是历史上沟通西域文化交流的第一人,而历史上沟通西域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应该是早于他八百年前的西周的周穆王!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晋时,有人在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批古简,古简中有一册记载了西周时期一个君王西游的故事。这故事说的是年轻英俊的周穆王一心梦想周游天下,后来终于梦想成真。他坐着八匹马拉的车子,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沿着渭水向东前进,到了盟津,渡过黄河,然后,沿太行山西麓间北挺进,直达阴山脚下,转而长途西行,到了昆仑山,又向西走了几千里,到达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即西王母之国。西王母梳着蓬松的发型,穿着下垂的豹尾式的服装,在瑶池盛宴款穆王。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批中原特产和锦绸美绢,西王母回赠穆王各种当地的奇珍异宝,并邀请穆王游历了她国中的山川名胜。穆王题写“西王母之国”,并种植了槐树以作留念。临别时,西王母设宴送行,并作歌“祝君长寿,愿君再来”,表达了她对周穆王的依依不舍之情。
经历代史学家考证,这则故事并非神话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周穆王,姬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王朝的第五代君王。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之一。他即位于公元前976年,去世于公元前922年,在位五十五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周穆王即位时,西周的西部地区经常受一些边境上的游牧部落的骚扰和攻掠。为保卫西部边防,周穆王曾两次率军西征,大败西戎各部落,俘虏过五个部落首领,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西域打通之后,周穆王于公元前 964年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西行旅游和沿途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据汲县西战国墓所出土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喜好游历,即位十三年后便驾八骏之乘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又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做歌相和。据现代学者考证,周穆王西游之地应是里海和黑海之间的旷原,这应该是中国与西域进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记载。
西王母蓬松的发型、豹尾式的服装,也在历代的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在中国西北部出土的一个舞蹈彩盆内,有三组跳舞的场面,每组五人,头上都梳着蓬发,舞衣从背后下垂,像豹尾一样。先秦史书《列子周穆王》也有同样的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太平御览》卷七四引《抱朴子》中也说:“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周穆王时期,国力强盛,周王朝在西部的影响已扩展到很远的地区。穆王又致力于向东南方发展,通过巡游,使许多地方国家部落归顺于周的统治,对周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当时,他以造父为车夫,驾着八匹千里马,带着七队选拔出来的勇士,携带供沿途赏赐用的大量珍宝,先北游到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再折向西巡,游览了新疆境内的许多名山大川。传说到了昆仑山西王母国,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西王母在瑶池为穆王设宴,饮酒吟诗,共颂友谊,又登山眺望远景,在山顶大石上,穆王刻了“西王母之国”五个大字,作为纪念。然后,穆王继续西进到大旷原,猎到了许多珍禽异兽后,返程东归,回到镐京。周穆王西巡历时两年多时间,行程三万五千多里,是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沿途所经邦国,都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和殷勤接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