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第一评论人脂砚斋早已为我们指破了“迷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第十二回描写贾瑞见到王熙凤起了淫心,王熙凤施计耍弄了贾瑞后,贾瑞一病不起,奄奄一息之刻,跛脚道人送来了两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告诉他照照反面就好了,千万别照正面。贾瑞照了反面,是一个骷髅,吓了一跳;于是照了正面,是美人王熙凤在向他招手,他恍恍惚惚进到镜子里与凤姐求欢。几次下来,身下已滩了一大片精液,不久就一命呜呼了。在这段描写中,脂砚斋有几段旁批: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什么是此书的“反面”呢?笔者曾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一位朋友的突然自缢身亡,触动我看到了《红楼梦》的“反面”。那就是在贾府繁华热闹、光艳照人的表象下掩盖的黑暗的“底色”——许多鲜活生命的“非正常”死亡!
笔者粗略统计一下,《红楼梦》前79回就有10来个年轻人自杀或者夭折。曹雪芹给出暗示、高鹗完成的自杀或早夭的案例就更多了。概括有三种类型:
其一,因淫乱而亡。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因此开始就写了几个“涉淫”案例,贾瑞是其中之一,还有秦可卿、秦钟姐弟俩。对秦可卿的死因作者做过重大修改。现行本她是病死的,但按照曹雪芹修改留下的痕迹推断,原稿中秦可卿可能因与公公贾珍有染而吊死在天香楼。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七回,当写焦大破口大骂“爬灰的爬灰”时,脂砚斋旁批道:“珍哥儿。”也就是说,贾珍与儿媳秦可卿有乱伦之举。同书第十三回,当写秦可卿之死,家人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时,脂砚斋又旁批道:“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又,同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境看《金陵十二钗》正册,有一页“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脂砚斋批道:“是秦可卿真正死法,真正实事。书中掩却真面,却从此处透逗。”以上三条脂批足以说明秦可卿不是病死,而是自杀身亡!秦钟是在姐姐秦可卿葬礼期间与小尼姑寻欢作乐,中了风寒,不幸夭亡的。
其二,因情而死。
如尤三姐、林黛玉等。尤三姐是一位刚烈女子,曾心仪柳湘莲,但要嫁娶时,柳湘莲想试一下尤三姐人品,找借口讨要他送给三姐的信物鸳鸯剑,三姐转身自刎身亡。关于林黛玉的死还有些讲究,因为曹雪芹的遗稿没有写到她的死。高鹗的续作是写她在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时病死的。这样处理应该有逻辑上的根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第79回,写贾宝玉与林黛玉修改《芙蓉诔》,贾宝玉说:“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此处脂砚斋评道:“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是为谁之谶!”又说,“虽诔晴雯,实诔黛玉也”。当写黛玉“一面说话,一面咳嗽起来”时,脂砚斋评道:“总为后文伏线。阿颦之文可见不是一笔两笔所写。”
其三,因压迫太甚而寻死。
如金钏、尤二姐、晴雯等。金钏是王夫人的丫环,她的死完全是由公子哥贾宝玉的“多情”和大善人王夫人的“严酷”造成的。盛夏永昼,王夫人睡午觉,金钏给她捶腿。这时,贾宝玉挑逗金钏,王夫人反打了金钏一个大巴掌,并辞退了她。因此她就投井自尽了。晴雯是贾母送给宝玉的上等丫环,就因为长得漂亮、性格活泼,并没有什么大错,在偶感风寒未愈的情况下,却被王夫人撵出贾府,无依无靠,病情加重,不幸夭亡。尤二姐是贾琏偷娶的“姨娘”,被王熙凤用阴谋手段整得“吞金”而亡。
《红楼梦》前79回为什么会产生正反两面的艺术效果呢?分析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
其一,凡写死亡就简练,而写宴会、过生日、办诗社等却极力渲染。为了显示贾府的繁华热闹,还用刘姥姥作反衬,这比平铺直叙要灵活有趣得多。与此同时,作者开始暗暗写秦可卿、贾瑞、秦钟之死。贾瑞和秦可卿的死是混在两回里穿插来写的,秦钟的死是混在秦可卿的葬礼中写的。在烈火烹油、繁花着锦的主流色彩下,这几个人的死只能算作小小的暗流,即脂砚斋所谓的“反面”。在曹雪芹的笔下,这种暗流一直如影随形般地与繁华的“正面”同时存在。除两秦一贾之外,还有金哥与未婚夫之死,金钏之死,尤三姐、尤二姐之死,直到最后的晴雯之死。这些“死”分布穿插在各个章节之间而没有成为“正面”,就是因为分寸把握得好,概括来讲就是一个“简”字。比如,金钏之死只是通过一个老婆子的话传递的。如果正面描写金钏死前的思想斗争、投井动作及死后惨状,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其二,“反面”作为“正面”写。比如秦可卿之死,应该是“反面”,但寥寥几笔写过宁荣两府的慌乱之后,就浓墨重彩地大写特写秦可卿的豪华葬礼。相信读者不会为秦可卿的死亡而悲痛,而是为贾府的繁华显贵而惊叹,再就是为王熙凤的才干与手段而感慨。
其三,对死之悲痛作艺术化处理。比如写晴雯之死,作者不用正面描写,而是用侧写。宝玉偷偷赶到郊外看望晴雯,明知她已病危,又不得不及时返回贾府。第二天,贾政又带着宝玉去陪人赏桂花。宝玉悬着的心总是放不下,熬到晚上回府才用小计策从小丫头口中得知晴雯已经离开人间。作者又通过小丫头的嘴胡编出晴雯上天做芙蓉花神的事。“宝玉听了这话,不但不为怪,亦且去悲而生喜”。因此,他为晴雯做了一篇情深意真、一咏三叹的长赋《芙蓉诔》。这种艺术化的处理,使得小说表面仍然是文采飞扬,从而遮掩了死的灰暗。
其四,用春秋笔法。比如对秦钟之死虽是正面描写,但作者用了游戏笔法。当秦钟的魂魄求都判官放他一刻见见宝玉,并讲清宝玉的来历时,都判官着慌怒骂小鬼。脂砚斋在此评论道:“调侃世情固深,然游戏笔墨一至于此,真可压倒古今小说。”春秋笔法加调侃幽默,使死之黑色被遮掩了,人们看到的依然是贾府光鲜亮丽的表面。
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笔者将年轻人的非正常死亡看作是《红楼梦》的反面不知是否正确。也许脂砚斋另有所指,但探讨《红楼梦》的正反面,对理解它的深刻内涵是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