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到的十二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曾经混的很不错,结局也都不怎么好。一千八百年来,他们受到的讥笑很多,得到的理解很少。笔者认为,想要批评一个人,一定要先理解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因为人家没法反驳了就随便嬉笑怒骂。
一、大将军何进
生卒:?-189年
职业:将领 权臣 外戚
主要成就:平定黄巾之乱
坑在哪里:在即将成为史上最成功外戚之时误判形势
何进原本是个杀猪的,其实杀猪这个职业也挺出人才的,前有樊哙,后有张飞,虽然都没什么文化,但是干这一行起码有力气也有弄俩闲钱儿,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想想何进的老爹二婚娶的可是带着拖油瓶的舞阳君,这在当时虽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但是条件肯定也好不到哪儿去,再加上史书上没有记载何进一家其他成员的职业,姑且可以认为,是何进通过杀猪养活了全家实现了脱贫致富。同父异母的妹妹能进宫,这个哥哥应该也是出钱打点过的。当上外戚之后的何进也不是一下子就从屠户变成大将军的,在郎中、将作大匠、河南尹的位置上都没有留下不良记录,文官撰写的史书向来对外戚宦官都很排斥,没有不良记录说明何进干的还是可以的。当上大将军时黄巾之乱已经爆发了,一上任就得处理这么大的事儿那是相当考验人的,而且不管怎么说黄巾之乱也是在何进领导下平定的,你能说何进是个草包吗?汉灵帝设立了西园八校尉以分何进兵权,何进却能把这伙人中的大部分收为己用共同对抗宦官集团,这更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了。汉灵帝临终前想要废长立幼,委托宦官,西园八校尉之首的蹇硕诛杀何进,何进却在潘隐暗示下称病不入宫,顺利立自己的外甥刘辩为帝,说明何进还是挺有人缘的,至少比宦官有人缘。
到目前为止,何进已经成为外戚中的成功人物,东汉朝廷最有权势的人,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下一步,他就可以实现东汉历代外戚的终极梦想,消灭宦官集团了。可是,宦官集团真的那么容易消灭吗?真的像曹操所说的,用一个狱吏就足够了吗?要这么说,东汉历代的外戚,大将军就都是白痴?当然不是,十常侍不仅对何太后有救命之恩,而且何进的另一个妹妹就是十常侍之首张让的儿媳妇,外戚与宦官的关系那是空前的融洽,宦官主内,外戚主外,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一直以来,十常侍都是何进的恩人,盟友。为了独享权力果实,挥刀相向,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不是那么容易下决心的。何进的盟友袁绍与宦官集团可半点羁绊都没有,一再地挑唆何进动手,同时献计召野战军进京向何太后施压,何进同意了。这个思路为什么能被何进采纳呢?我们不知道何进是怎么想的,但是这么干对何进来说有一个好处:他可以借刀杀人,对妹妹,对自己的良心都好交代一些,至于野战军嘛,用完了再赶出去就是了,毕竟何进掌握天下兵马大权,野战军能把他怎么地?何进进宫被伏击是因为情报工作没有做好,他想干什么十常侍知道,十常侍想杀他居然被蒙在鼓里。可是何进已经识破过一次这样的阴谋了,估计他觉得不会有人再用这种老掉牙的招数了,而且宫里有老妹儿,宫外全是自己的人马,他才不信有人敢把他怎么样了。他万万没想到十常侍根本不会别的招数,就是宫里埋伏这么一招,愿者上钩,二杆子精神大爆发,跟他拼个鱼死网破。外戚宦官鱼死网破的结果就是中央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中央军居然被碰巧捡到皇帝的董卓收编了。综合看何进的一生,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即将成为史上最成功外戚之时阴沟里翻船,由于他的一个不小心想当然,东汉王朝的威名坠地,三国乱世就此拉开了帷幕。
二、五世三公袁绍
生卒:?-202年
职业:军阀
主要成就:消灭宦官集团 一度成为汉末最强军阀
坑在哪里: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用在袁绍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说起袁绍,总说他四世三公,其实袁绍强爷胜祖,不仅做到了大将军,将四世三公延续到五世纪三公更成为家族史上最有名气最有权势的人物。人们往往认为袁绍不过是仗着家族的余荫,但是袁家子孙多了去了,袁绍作为一个婢女生的儿子能够成为袁氏家族的头面人物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好吧?而且高干子弟虽然好风凭借力,但是在那伸手不见五指又特别流行沽名钓誉的的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甚至名士都比高干子弟吃香。在袁绍之前,袁家一直是在政界混,根本没掌过兵权,是袁绍凭借惊人的作秀能力和交际能力做到了西园八校尉的副首领,蹇硕死后成为首领。何进能够听从袁绍召外兵入朝的计谋说明袁绍很了解何进的心思,何进也很信任袁绍,虽然最终被认定为一个馊主意,但也能看出袁绍对朝廷一号人物的影响力。
消灭宦官后,袁绍没能继承何进的权力却让董卓捡了便宜,这也不能怪袁绍能力不足,只能说董卓运气太好,偏偏在来的路上捡到了皇帝和陈留王,有人指责袁绍消灭宦官之时没有注重皇帝的重要性,这也太苛责他了,皇宫那么大,兵荒马乱的,找不着皇帝太正常了。紧接着董卓掌控京师,欲行废立之事,《三国演义》中的袁绍当场爆发还能全身而退,董卓不敢杀他也不敢抓他还得给他个渤海太守,这也太小看董卓了。实际上袁绍哪有这么勇猛,他是表面上支持董卓才能偷跑出来的,加上袁氏家族大部分都在董卓手里,董卓才觉得袁绍可以拉拢,封他为渤海太守。没想到袁绍真是舍得一身剐,站稳脚跟立马起兵反董,估计是他觉得反正父母早就不在了,老婆孩子都好好的,非直系亲属他也不管了。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被推举为盟主却没能成功消灭董卓这也怪不得袁绍,当时那个局势,各路诸侯各怀鬼胎,谁也没有压倒性的实力,盟主不过是挂个名,换谁谁也不行啊,不能因为袁绍后来失败了就处处吐槽吧。董卓之乱以后,袁绍鸠占鹊巢,夺取冀州,在追随者们的辅助下,先后击败公孙瓒、孔融、张燕等人,掌握了天下十三州中的青州、幽州、并州、冀州,拥有二十万大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的军阀,拥有了问鼎天下,一统江山的资本,走到了人生的顶点。皇帝从他眼皮底下过他都不去搭理,估计是他觉得凭借五世三公的影响力加上他的个人魅力已经足以改朝换代,没有傀儡皇帝不是一样统一四州了吗?董卓、李傕、郭汜倒是挟持天子了,不一样失败了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第一个成功案例,袁绍哪里想得到,小皇帝不仅是个麻烦,用好了还是块宝呢?不重视皇帝的感召力,的确是袁绍的一大失误,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袁绍毕竟是反董联盟的盟主出身,董卓立的这个小皇帝他是不感兴趣的,他想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没想到刘虞坚决不干。他又想自己做皇帝,秘密派人鼓吹,没想到手下几乎所有文官武将都反对,这时袁绍才意识到小皇帝的重要性,于是才急着对曹操动手,把皇帝抢到自己手里。可是曹操讨伐刘备时,许攸建议袁绍偷袭许都,袁绍竟然因为小儿子发烧拒绝出兵,而曹操在出兵之前就预料到了袁绍不会偷袭,这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纵观中国历史,我没见过这么伟大的父爱,也没见过这么邪门的预言,难道说袁绍的这个小儿子就生过一次病?还是经过这一回教训,袁绍才明白出不出兵和儿子痊不痊愈没有关系?反正袁绍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还完美地衬托出了曹操的明智。也许是因为袁绍此时还没把曹操太当回事儿,觉得区区一个兖州,说灭就灭了。于是沮授建议他打持久战,拖死曹操,袁绍觉得强弱悬殊,哪犯得着费这个劲,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打个曹操都要拖上三年五载的,什么时候才能当上皇帝啊。就这样,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官渡之战开始了。
官渡之战中,派淳于琼守乌巢是一大败笔,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任务不交给河间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中的一个而非要用淳于琼呢?因为支持袁绍做皇帝的只有淳于琼和郭图,袁绍对这两位是格外信任的,也就是因为这一点,郭图才能排挤田丰、沮授、许攸这几个明白人。可怜的袁绍,支持他做皇帝的偏偏是这俩货。在这俩货的活跃表现之后,许攸献计、火烧乌巢、张郃反水,官渡一战,想失败都难的袁绍就这样失败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再次重振旗鼓,与曹操爆发仓亭之战,这时袁绍手下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将了,主要谋士也损失了一半,毫无意外地再度大败。其实,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很有实力,可是他急于报仇雪恨,没能像曹操在赤壁之战后那样休养生息备战待敌,两次大败的打击使袁绍呕血而死,可即便在袁家元气大伤,兄弟睨于墙的情况下,曹操还要花上五年才能消灭袁家,足可见袁家的实力有多么雄厚。
袁绍的失败在于他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他早年的发迹是因为他的才能,但是他缺乏领导力,不能让手下尽情发挥,非要处处显得自己聪明,如果手下的主意比自己高明他就生气,拒不采纳。袁绍的兴衰说明了个人才能再大也只能称雄于一时,群策群力才是王道啊。
三、仲家帝 袁术
生卒:155-199年
职业:军阀 伪帝
主要成就:称雄淮南
坑在哪里:过把瘾就死
袁术的国号仲家,一说是袁术的谦称,自称第二,推尊汉朝皇室或者他的哥哥袁绍。这个说法我并不信服,都称帝了还装什么谦虚啊。
《三国演义》里的袁术是个标准的反面人物,简直就没有一点优点。尤其是扣押军粮导致孙坚战败,损人不利己,让读者对他充满厌恶。其实袁术这辈子能有点成就除了靠祖上就是靠孙坚父子了,他和孙坚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袁术出身高贵,是袁家的嫡子,年轻时以有侠气出名,经常与公子哥们田猎游玩,后来有很大改变。被举荐为孝廉,做到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如果说袁术的一生最不痛快的事,那就是他从小到大,除了出身处处都矮袁绍一头。因此这个兄长对他来说不仅没什么感情,而且是个十足的讨厌鬼。我们小时候·都讨厌父母经常夸奖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袁术就更惨了,这个讨厌鬼偏偏是他们自己家的孩子,这一点对袁术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袁术的嫡系手下真是没什么像样的人物,先是靠拉拢孙坚,后是靠扶持孙策。孙策用父亲留下的玉玺换了人马独立,袁术还觉得赚了,为什么袁术这么在意玉玺呢?因为他终于有机会压袁绍一头了!其实我觉得凭袁术的实力,他就是再自大也应该知道自己没什么前途了,不如临死之前过把皇帝瘾。人们常常把称帝作为袁术败亡的原因,其实就袁术那两下子,不称帝一样败亡,早死晚死都得死,过把瘾再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排除称帝这个原因,袁术为什么成了汉末诸侯中评价最低的一个呢?因为他实在是太任性了,在辖区内横征暴敛,搞出了人吃人的惨剧,史书上也从没见他为了成就大业付出过什么牺牲,一辈子就是恣意妄为,想干什么干什么。就这么个货色还能在淮南称雄一时已经是很不错了,他唯一的本事就是合纵连横,今天拉拢这个明天拉拢那个,自身实力也就能打打兵少将寡的刘备,偏偏他这辈子唯一称赞过他的就是刘备,最后还偏偏被他最看不起的被刘备给灭了。残兵败将被孙策吞并,成了孙氏称霸江东的本钱。
四、飞将 吕布
生卒:?-199年
职业:武将 军阀
主要成就:诛杀董卓 天下武功第一
坑在哪里:改错行
在中国的历史上,武功天下第一的人向来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吕布就是最典型的一位。东汉末年,由于党锢之祸引发的关闭天下官学,人们只能在家自学,摆脱了教育束缚的人们各自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出现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才能卓越的猛人。但是吕布估计是全心全意练武了,忠孝节义他可能听都没听过,他只知道用武力去换取金钱名誉地位美女。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大可以做一个拳王啊武术高手啊什么的。生在乱世如果遇到一个能征服他的主公也是非常好用的一个武将,可他偏偏要改行去做自己极不擅长的职业——军阀。好在他的人格魅力至少比袁术强多了,手下有陈宫、张辽、高顺这么几位相当不错的人才,还有骁勇善战的西凉军团。可是呢,陈宫这个人太古板,跟他说话就像训小孩一样。张辽、高顺又和他一样是粗人,他想说的话没人听,想听的话没人说。所有人都称赞他的武艺,可这就像一个美女整天被人家夸她漂亮,是会感到腻味的,于是前有王允一阵忽悠他就死心塌地给王允卖命,后有陈珪、陈登父子搔到了他的痒处,他就言听计从。只有貂蝉这样的天下第一美人才是他的知音,可惜貂蝉还是虚构的。没有对手也没有知音的吕布实在是太寂寞了,于是碰到了骗子就当做知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寂寞去相信一个人,不然你会寂寞一辈子。寂寞的吕布在下邳城里借酒浇愁,好不容易振作起了精神,可你一个人戒酒也就罢了,搞什么禁酒令,禁酒也就罢了,都山穷水尽用人之际了处罚还那么重,这一点实在没法替他辩护了,他的领导力低下到这种程度,这军阀也该当到头了。可要是他的武功不是这么强到逆天,让曹操对他忌惮多于渴望,他还可以像张辽一样继续做他的武将。没办法,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吕布终究因为反复无常又武功过高,草草地结束了灿烂的一生。世人同情吕布的,往往是因为他对貂蝉的爱情,他冠绝天下的武艺,他辕门射戟的机智。可我同情吕布,只因为他是东汉末年最寂寞的一个人罢了。
五、跨蹈汉南 刘表
生卒:142-208年
职业:军阀 名士
主要成就:雄踞荆州 立学校 修礼乐
坑在哪里:培养接班人
刘表岁数比较大,他年轻时,天下官学还没有关闭。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参加过太学生运动,第二次党锢之祸时逃亡,党禁解除后,作为当时的名士,被何进任用,出任北军中候。公元190年,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所杀,董卓竟然不派嫡系而是派了刘表出任荆州刺史,可见刘表的名望和人缘。单骑入荆州的刘表凭借他出色的名师风采、人格魅力得到荆州豪强蒯、蔡两家的支持,逐步收服荆州各路人马,成为北据汉川,跨蹈汉南,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大军阀。人们常以为刘表是个苟且偷安,胸无大志的糊涂蛋,以为他占有荆州之后就心满意足了。可我觉得刘表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他对各路强邻保持中立,对弱小的交州(今越南)连年用兵,开疆拓土。对内立学校,修礼乐,吸引、培养人才。可是他的手下一个个地净是劝他投降曹操的,他一死这伙人更是毫不犹豫立马投降,一门心思卖了荆州换个官儿做反正荆州也不是自己家的。这让刘表怎么逐鹿中原?说他优柔寡断我都替他感到委屈。刘表能做的只有两件事,积蓄实力,培养接班人。第一件事他做的还行,虽然徐庶、卧龙、凤雏都在他地盘上,他也没能引为己用,毕竟还攒下了不少实力,可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他就太差了。刘表去世时已经六十七岁了,他的儿子年龄也不小了,可他喜欢刘琦的时候没有委以重任加以锻炼,还让刘琮娶了后妻蔡夫人的侄女导致蔡夫人整天吹枕边风要他废长立幼,堂堂名士,读了那么多书连这点觉悟都没有实在难以理解。他死后刘琦带着一万兵马依附了同样只有一万兵马的刘备竟然混的跟属下一样,刘琮更是想都不想就投降了曹操。无怪乎曹操要感慨:“生儿子就得像生像孙权那样的儿子啊,刘表的儿子跟猪狗一样呦”。刘表毕竟年纪太大了,去荆州上任的时候就已经49岁了,指望他去力挫群雄也太难为他了,但是他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真是惊人的低能,如果要理解他,只能认为他是很早就发现这两个儿子都不成器,过一天算一天了吧。刘表的故事告诉我们,尽管伟大人物的接班人立的都很失败,但是不注意培养接班人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失败。
六、暗弱的刘璋
生卒:?-220年
职业:军阀
主要成就:当上益州牧 让出益州牧
坑在哪里:暗弱
我读过的史书也算不少了,但是在我的记忆里,“暗弱”这个词儿只被用来形容过三个人,并且都是汉室宗亲——汉少帝刘辩、益州牧刘璋、蜀汉后主刘禅。暗弱的意思是:懦弱而不明事理。刘辩是个孩子,刘禅是真傻还是装傻有争议,只有刘璋,暗弱这个考语他是跑不了的。
刘璋是刘焉的幼子,他能够当上益州牧首先是因为他的两个在京城做人质的哥哥参与了对李傕的兵变被杀,而同样做过人质的刘璋之前被派往益州传旨幸免于难。这样他的竞争对手就只剩下了一直留在老爹身边的三哥刘瑁。刘焉死后,权臣赵韪觉得刘璋比较傻好控制就拥立他接了班。有人叛乱,刘璋依靠赵韪平定,但是到了赵韪叛乱,刘璋就搞不定了,幸亏刘焉生前收容的流民组成的东州兵拼力死战才平息了叛乱。这件事给刘璋留下的印象非常之深,让他觉得收留的外人感恩戴德,最为可靠。
刘焉生前做了很多事儿,我觉得收留流民是他唯一做对的事儿。至于其他的事儿嘛——他为了找借口不给朝廷上贡扶植的张鲁成为了益州的强敌,这倒也罢了,可当年平定黄巾之乱时,他还接纳过三个草根——刘关张,才这是最要命的。刘璋面对一个张鲁都屡战屡败,听闻曹操要来了更是吓得不行,这时他很自然地做出了一个选择——结强援(引狼入室)。
刘璋暗弱也有暗弱的好处,他的手下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发挥,百姓们也比较拥戴他,毕竟他除了喜欢画美女、搞点奢侈品也没有什么太过分的行为。所以才能与在失去天险以后与已经入川的刘备拉锯两年多,还射杀了军师庞统。后来诸葛亮、张飞、赵云援军赶到,成都被围,城中尚有精兵三万,钱粮可以支撑一年,军民都主张死战,刘璋却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许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安心呀”,开城之时,城中人莫不流泪。刘璋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却也换得了安闲的晚年,在汉末军阀中算是下场比较好的了,五十年后刘禅也有样学样,真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纵观刘璋的一生,他因为没什么本事当上了一方诸侯,强敌和恶狼都是老爹扶持的,站在他当时的立场,不引狼入室也照样无力回天,他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在还有点本钱的时候开城投降。做诸侯不是他自己选的,他喜欢的不过是对着美女画画罢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雄心壮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称王称霸,刘璋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他的名字,能够有一个安详的晚年,恐怕就是因为他的暗弱吧。
七、猜谜专家杨修
生卒:175-219年
职业:主簿 文学家
主要成就:猜谜
坑在哪里:猜谜
杨修的出身,不亚于袁绍袁术,他们家四世太尉,同时他还是袁术的外甥。杨修虽然是个文学家,但是他的作品没多少人读,他的大名鼎鼎主要是因为他非常善于猜谜。这得感谢特别喜欢出谜题的曹操,虽然他最后就死在了猜谜上,他毕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猜谜专家。
看到碑文上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杨修就能想到“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曹操能想到答案是“绝妙好辞”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杨修在三十里路之前就想到了。至于门上写个活字的“阔字谜”,一人一口酥的“合字谜”就更不在话下了。善于揣摩领导意图是好事,比领导还聪明也没什么,可是到处得瑟这就是你的不对了。猜字谜嘚瑟嘚瑟也就罢了,仗着了解曹操的心思搀和进曹丕曹植的太子之争就是嘚瑟大了。可是自古参与夺嫡的大臣多了,恃才傲物嘚嘚瑟瑟的大臣也多了,至于是袁术的外甥更是无所谓,曹操要是在意这个一开始就不用他了,关键在于杨修心里是反对曹家代汉自立的,但又没有实力,只能在口头上占些便宜,和孔融是一路人。可杨修毕竟出身高贵,又没有什么明显的过失,曹操要杀他也得找个说得过去的借口。这时候杨修以生命为代价,猜出了“鸡肋之谜”,这下可就就沾上蛊惑军心的罪名了,他自己也明白自己能活到今天已经是不错了。
其实杨修的嘚瑟是可以理解的,面对一个谜题,大家都猜不出来,你让唯一一个能猜出来的人憋着不说那是有多难受啊的。杨修的悲剧在于他面对的是一个太喜欢出谜题的主公,而他既不完全忠于这个主公又不离开这个主公还要留在这个主公身边猜谜。
八、驸马夏侯楙
职业:驸马
主要成就:娶清河公主算吗?
坑在哪里:被罗贯中黑了
夏侯楙在历史上毫无作为,在史书上留名只是因为他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惇的养子,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他不喜欢带兵,只想吃的好点,穿的好点,多娶几个媳妇儿。是三国时代难得一见的没有建功立业追求的人。
夏侯楙的确曾经驻守长安,但是蜀汉北伐一开始他就被调回了。就这么个闲散的驸马,在历史上留下的事迹也无非是和老婆、兄弟闹矛盾,却因为罗贯中一时兴起拿他开涮,从一个无名的废物变成了一个有名的废物。《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楙性子急,又很吝啬,虽然掌握兵权,但从未带兵临阵。诸葛亮伐魏,夏侯楙自请出征,魏明帝以他为大都督,调关西诸路军马二十余万,来敌蜀军。指挥三军把赵云逼到绝境,后为诸葛亮设计所用,损失数名将领、连失三郡,并误使姜维投蜀。夏侯楙率败兵投羌胡,至此羞惭不回。
罗贯中黑夏侯楙有很多目的,一来可以给曹氏亲贵泼脏水,达到尊刘反曹的目的,二来可以给姜维投降蜀汉增加一些故事性,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暗示夏侯楙这样的傻瓜镇守长安是诸葛亮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最佳时机!夏侯楙的故事告诉我们,小说家是很可怕的,你啥都不干照样能给你编出花儿来让你遗臭万年。
九、疑点重重的马谡
生卒:190-228年
职业:官员、将领
主要成就:协助诸葛亮平定南蛮
坑在哪里: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疑点重重)
关于马谡之坑,有三个疑问。第一、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从哪看出来的?蜀汉那么多人,刘备为什么单单说他?难道这时刘备就看出诸葛亮把他作为接班人培养了?那说马谡不行,你咋不说说谁行?第二、派马谡镇守街亭时,诸葛亮派王平做他的副先锋,但最终证明王平的想法全对,马谡的想法全错,王平这么有本事,诸葛亮怎么不直接派他做先锋?诸葛亮培养多年的接班人竟然连个粗人都不如,堂堂智慧的化身就这么个眼光?第三、马谡不是被诸葛亮下令斩杀的,负责审他的是费祎,他是暴病死在狱中的。他手下的将军张休、李盛被费祎处死,只有王平升官了。联想到费祎后来对魏延、杨仪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他对马谡的审理的公平性是值得怀疑的。那么问题来了,马谡是不是被害死的?
马伯庸先生在《三国配角演义》中提出了一个假设,马谡发现城墙破败,难以作为屏障,只有选择山上扎营,同时派王平驻守水源,但王平败逃,恶人先告状,再加上费祎对马谡的嫉妒,杀死张休、李盛灭口,阻止马谡面见诸葛亮,最终费祎、王平得利。由于缺乏证据,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可以解释很多疑问,比如马谡为什么一下子表现的这么低能?向来平庸的王平怎么就突然间变得这么英明神武?
笔者认为,马谡之死是蜀汉的重大损失,诸葛亮从此没有了可以商量事儿的人,只能事必躬亲积劳成疾。没有了马谡,诸葛亮在行政上让蒋琬、费祎接班,在军事上托付姜维。但姜维毕竟是降将底气不足,处处受制于主和派费祎,直到费祎被刺杀以后才能放开手脚。诸葛亮这一生看人还是很准的,用人还是很得当的,唯独在街亭失守这个问题上,他要么是用错了马谡,要么是用错了王平和费祎。而我总觉得,看透一个人的能力容易,看穿一个人的人品,很难。
十、最难理解的坑货曹爽
生卒:?-249年
职业:权臣 宗室
主要成就:专擅朝政多年
坑在哪里:不懂厚黑学
曹爽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并不像一般人印象中那样只是一个凭借出身占据高位,只知道花天酒地的草包。他能把同样是辅政大臣的三国第一老狐狸司马懿架空,把持朝政多年,同时对曹魏政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拔年轻人,把老人帮赶回家,还能吸引像大司农桓范这样的老干部对他死心塌地,在他失败后他的政敌骂他也无非是说些生活作风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没有提到百姓民不聊生的记载,说明他还是很有能力的,改革的正当性还是不成问题的。曹爽执政期间,国内没有爆发叛乱,对外,诚然征讨蜀汉无功而返,可是曹魏历来对吴蜀征战都是无功而返,这也怪不得曹爽啊。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把掌握兵权的几个兄弟都带在身边没有留下一个镇守京畿的确是他的一个失误,但是如果他听从冒死前来的桓范的建议,带着小皇帝去许都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讨伐司马懿还是完全可以成功的,当时的司马懿心里根本就没底,这次政变本来就是他拼死一击,他使劲浑身解数,能做的也就是控制京城、忽悠曹爽了,曹爽要是不上当他就全完了。毕竟除了京城,皇帝和整个魏国都在曹爽手中,桓范连粮草的问题都替曹爽想好了。可曹爽整整想了一夜,最终竟然因为顾虑家属都在司马懿手中,选择了投降,他相信司马懿会遵守诺言保全他做个富家翁。当代的权力斗争的确是只要结束政治生命就可以了,可是古代可没这么温和,向敌国投降还可以保全身家性命,一国之内向政变者投降从来都只有死路一条。曹爽天真的以为,自己这么多年只剥夺了司马懿的政治生命,司马懿也会这样对他。曹爽的失败是因为他不懂得厚黑学,不懂得在权力的游戏中要么赢要么死,没有第三条路。他可能是太爱他的家人了,却最终因为这份爱害死了更多的家人。他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史上最没有把握的政变推翻,导致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发生了根本逆转,从曹魏的中兴之臣变成了曹魏第一坑货,可怜可笑,可悲可叹,曹爽的失败只是因为他还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人。
曹爽
十一、兴家赤族诸葛恪
生卒:203-253年
职业:东吴权臣 将领
主要成就:东兴之战大胜魏军
坑在哪里:自我感觉良好
诸葛恪,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诸葛恪小时候,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拿诸葛瑾的长脸开涮。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兴致很高,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从此孙权对诸葛恪青这个机智的小朋友青眼有加,很喜欢逗这个小家伙。
诸葛恪成年之后,孙权问他:“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听罢大笑。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都说明了诸葛恪是个拍马屁的天才。凭借着诸葛瑾之子的身份和孙权的偏爱,诸葛恪得到了立功表现的机会,平定了自汉朝以来就一直半独立的山越人,这下孙权更觉得诸葛恪既会说话又会办事了,临终前任命他做辅政大臣。诸葛恪广施德政,取消特务制度、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老百姓自然高兴得不得了,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伸长了脖子想一睹他的风采。
趁着孙权尸骨未寒,司马师派司马昭伐吴,诸葛恪亲自率军迎敌,由于丁奉“雪中奋短兵”的活跃表现,取得了东兴之战的胜利。此战之后诸葛恪闪闪发光,加官进爵——封侯,加扬州牧、荆州牧、督中外诸军事,成为东吴丞相兼任大将军。
然而,一帆风顺的诸葛恪也就到此为止了,东兴之战后的第二年,诸葛恪率二十万大军伐魏,包围合肥新城,新城将要失守,守将张特死守待援,以魏国国法为理由,告知诸葛恪,能坚守一百天后就算投降也不会祸及家人,请求已围攻新城九十多天的东吴军再等几天,更送上官印当作诚意。诸葛恪信以为真,便停止攻城。可是张特却趁机修复围墙,继续抵御了便对吴军大喊一声:“老子和你们死磕!”诸葛恪大怒,猛烈进攻,但已不能攻破了。笔者认为,被这样的对手忽悠,不是诸葛恪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这缓兵之计玩的是楚楚可怜又合情合理,如果诸葛恪不给人家机会非要硬攻那也太残暴了。可是诸葛恪毕竟是打了败仗,回朝之后不仅不收敛一些做一个负责任的姿态,还更加独断专行,这就给了反对者孙峻以可乘之机。在孙峻准备宫中伏击诸葛恪时,历史出现了神奇的一幕。诸葛恪洗漱的水和衣服都散发出臭味,换了多少套还是有臭味,狗咬着他的衣服不让走,诸葛恪坐下过了一会再走,狗又咬他的衣服,这时诸葛恪急了,让人把狗牵走,还是出门而去了,路上接到字条警告他宫中酒宴陈设不寻常,诸葛恪竟然还不醒悟,非要走向敌人的埋伏圈。这些可不是小说家的杜撰,是正史上的记载,虽然正史上也有不少邪门的记载,但是一个人在被杀害之前得到这么多预兆的还真是少见,诸葛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只能理解为他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还沉浸在神童、英雄、国家栋梁、全民偶像的美好回忆中,根本想不到有人有要杀他。
诸葛瑾早就说过这个儿子要么让家族兴盛要么让家族被血洗,结果都应验了,可是既然这么有预见性,为什么不让儿子吃点苦头,长点记性呢?诸葛恪的悲剧与其说是一个政治斗争的悲剧不如说是一个子女教育的悲剧吧。年轻时受点挫折真的是好事儿,像诸葛恪这样年轻时一帆风顺,就会误以为自己干啥都行,所有人都爱他,所有人都惯着他。
十二、吴末帝孙皓
生卒:242-284年
职业:东吴末代皇帝 西晋归命侯
主要成就:继位
坑在哪里:缺爱、恐惧导致的人格不健全
孙皓是孙权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吴景帝孙休驾崩后,丞相濮阳兴和另一位权臣张布并未遵从他的意愿拥立太子,而是出于内忧外患,国家应该有年长的君主的考虑,听从了和孙皓私交很好的左典军万彧的建议,立孙皓为帝。孙皓年轻时被评价为英明果断,有长沙桓王孙策的风范,并且行事谨遵法度。即位后,孙皓又大行封赏,拉拢臣子,发放粮食救济穷人,以一系列政策争取民心,当时人们都把他看做明主。但很快,少年时经历太多坎坷的孙皓大柄若在手,黑风满天下。滥杀宗室和大臣啦、酷刑找乐啦、骄奢淫逸啦、迷信江湖术士啦,反正是把历代暴君的拿手好戏全来了一遍。最恶搞的是,孙皓始终相信自己是天命所归,一定能够一统天下。依据除了江湖术士的忽悠还有他在对交趾(今越南)的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陆逊之子陆抗还成功讨伐了叛将步阐并击退了晋国名将羊祜的援军。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只能说东吴的家底儿真是经折腾。
在名臣陆凯,名将陆抗、丁奉等国家栋梁相继去世,东吴的人才凋零。没有了重臣们的劝谏,孙皓火力全开,拿出了不亡国誓不罢休的架势,大臣们要么被他折磨死要么叛逃晋国,孙皓能折腾这么久主要是因为晋国需要时间消化掉蜀国的故地,腾不出手对收拾他。可孙皓却在山河破碎,江河日下的形势下,还迷信江湖术士的预言,说他将于甲子年“青盖入洛阳”。(事实证明,他的确是在甲子年作为俘虏进入洛阳的)。
孙皓和历史上的每一位暴君一样,有些才气,也很有胆略。和很多亡国之君不一样的是,当了俘虏的他还敢戏弄晋武帝司马炎、讽刺晋国头号重臣贾充,无怪乎他能从一个闲散宗室做到皇帝。可是孙皓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过于不幸,父亲和嫡母被冤杀,生母含辛茹苦把他和几个弟弟养大,他是严重缺爱的。吴国的宗室是很没有安全感的,尤其是作为废太子的长子,孙皓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要知道人只会重复得到过的感情,父爱和母爱会塑造一个人终身的性格。一个成熟的人本应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从母爱中学会感情,从父爱中学会理智和判断力,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所有人,爱一切生命。缺爱的孙皓缺乏理智和判断力,他爱的人太少,他憎恨的人太多、猜忌的人就更多了。不是说每一个缺爱的人都会变得残暴,但是在缺爱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人格肯定是相当不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