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威震逍遥津并不是因为合肥之战击溃孙权?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4-12-23 16:17:11编辑:zouyijun

《三国演义》向爱扩写添事儿,不存在的大破八门金锁阵,写得有声有色;偏是张辽合肥之战,俩事儿合一了。比如,史传上有名的“八百破十万”,被罗贯中生吞掉不提,只描了“威震逍遥津”。

按这场战,该分两段。公元215年夏秋之交,孙权会集大军围合肥。当日曹操不在,张辽、李典、乐进在合肥前线,擅自解读了曹操留的兵书,决定出击,于是募集八百壮士,张辽亲率,天亮出阵,吓得孙权躲进高垒,吴军夺气,此所谓“八百破十万”。张辽回城,开始死守。吴军士气低落,围不下城,只好回家;回家途中,张辽反击,差点儿活捉孙权,这是“威震逍遥津”。

其实是一场战役,两场战斗。

“威震逍遥津”这事儿,其实挺滑稽。孙权退兵,诸军都撤了,只有孙权、吕蒙、蒋钦、甘宁、凌统等几位带千余人,还在逍遥津一带,大概算断后。你可以想象张辽看了想:十万人都没把我怎么的,留个千人,吃了他!——于是突击。孙权派人叫救兵,不料前头的诸位回家心切,下班了谁肯回来加班啊,叫不回。

于是该着甘宁、凌统们逞英雄了。

凌统亲自带三百人血战。甘宁亲自肉搏,怕士气低迷,还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打仗还不误了隐约;陈武战死;宋谦和徐盛都带了伤,手下兵马逃散,潘璋斩了几个逃兵,吴兵回来拼命;孙权上逍遥津桥,发现有三米多断口,于是谷利给孙权上助跑课,“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孙权过桥去了,大家再分头回来——凌统最惨,手下三百人战死,自己潜水游回来的。

《献帝春秋》说,张辽问东吴降兵:有个紫髯将军,长上短下(嗯,孙权这比例真差),便马善射(孙权爱打猎,所以骑术射术应该不差),是谁”,降卒答曰:“是孙会稽”。张辽顿感可惜。

但很奇怪:张辽应该见过孙权才是——就在不久前。

且说战争之初的八百破十万。

当然,十万这数字,首先要打折扣。按七年前赤壁时,吴国也就能摆出三万人。七年后夷陵之战,一般公认吴军不会超过五万。孙权这里变得出十万,还都堆到了前线,有些夸张。实际上“八百破十万”这数字,出自曹丕诏书。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该算是官方宣传,未可全部当真。何况曹丕诗人,除了逼弟弟做七步诗时多走一步都不行,数字上不会太计较。

当然,人数略偏,依然不会损害张辽此战的含金量。

张辽在历史上的性格,颇像关羽:略傲,和周遭人(李典乐进们)关系一般,强到没朋友。

然后是作风骁勇,胆子大得逆天,看以下例子:

他单身劝降昌豨,曹操都替他担心,还特意指责他不该如此。

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遭遇异族时,他敢于攻击:

辽劝太祖战,气甚奋。

在天柱山绝险之地,他敢直接突进。

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

而且,他跟过吕布,目睹过吕布当年打黑山贼时,动不动亲自突击陷阵,目睹过高顺统领陷阵营。你可以想象他的作风,必然不会老成持重。实际张辽的做派,就是“一与一,勇者得前”。

而他对面的孙权,是三国最大的经验包。被张辽刷,被满宠刷,天下皆知。这辈子的本事,都使在坐坦克车打老虎、坑害陆逊、气疯张昭身上了。孙策都委婉的说,团结大家保卫国土我不行,临阵打仗调兵遣将你不行。

更要命的是,东吴是私军制,一群土匪军阀流扎在一起,很乱。守土有责时,大家可以同仇敌忾,出去打仗就没纪律了。比如潘璋出去,经常几千人的兵,摆起营来就万余人的规模:看着威风,三五个人住七八间房,老百姓可怎么办?但孙权也管不到。甘宁当时一个军卒躲进吕蒙那里,被甘宁提出来砍了,吕蒙气得跳脚,要跟甘宁拼命,亏是他老娘贤德,止住了。

所以东吴防御战天下无敌,大家齐心合力;进攻战没纪律,就糟了大糕。我是吴人(无锡人),也得承认这个。

最后,东吴进攻,被魏人突阵,有过先例了:曹仁和牛金也以三百人把吴国突得乱七八糟过:

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好了,说回合肥。

曹操当时,给张辽们留过封书信。信写得简单: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

大家看了信,都觉得迷糊。此时张辽出来,为曹操解释:这意思是,趁孙权没集合,突击他,破他的士气。

——曹操的意思是否如此,其实不重要了;张辽完全可能按自己的意思来解读,这时最关键的细节出现:李典认同张辽。要知道,李典叔叔当日死于征吕布之役,张辽拖不了干系。这种时刻,李典果断承认张辽的指挥权,是李典风度的完美体现。

这里得多说一句:当时曹家夏侯渊为征西将军,统管西线;曹仁为征南,统管南线;张辽却是荡寇将军,且曹魏有护军制度,所以东线合肥,张辽、乐进和李典彼此并不统属。张辽说话,其他人未必听。李典附和张辽,这就决定此次行动张辽为指挥,是关键的一招。

于是指挥思想统一了,一切水到渠成。

张辽招募八百勇士,吃牛肉,喝酒,天亮突击。这八百勇士是精选猛将,胆子大,加上吃饱了蛋白质,喝了酒壮胆,加上突然,加上张辽本身的勇猛,加上东吴的凌乱,于是一举突击成功。张辽当日,大出风头:亲自突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嚷着自己的名字——“辽来也!”——破阵而入,直到孙权麾下。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可惜孙权逃得快,上了垒,还能指挥合围。

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这里就是张辽指挥艺术的体现: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左右挥军,然后溃围而出,这是统军能力;发现士兵陷落在后,杀回去救回来,是个人勇武、自信和爱兵如子的完美体

现。来去自如,吴国士气全溃。

古代攻城,全靠士气。张辽这么一杀,东吴士气全溃。之后围不下来,撤退,张辽反击,那其实是另一次漂亮的战术了,和八百破十万是两回事。当然,八百破十万是此次大战的基础。

如是,张辽能完成此次壮举,靠的是:

李典的大度,乐进的配合——解决内部矛盾。

本身的勇武和凶猛做派——这是他的天生将才。

东吴军队制度的散乱——参考潘璋和甘宁那些糟心事儿就明白了。

最后,当然,还有孙权这个天生经验包的慷慨程度。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是:

四十六岁的张辽,自早晨杀到中午,血溅盔甲,挥长戟,指着孙权,圆睁双目,用山西话吼:

你下来!一对一!

三十三岁,身披虎皮,平时打猎胆子特别大张昭怎么劝都不听的孙权,这会儿缩在垒里不动,说:

他们人少,快围他妈的!我这次没坐打虎车来,这老虎我不打了!

“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

在离生死之际最近的时刻,谁先踏一步,也许谁就赢了。比如,这一次的张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