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作为民间语言的精华,是由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吸纳多方成果集体创作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的分类方法很多,简单地说可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即后面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第二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同任何一种语言形式一样,歇后语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渊源,都是某种事物和现象为人们认可并深入人心的结果。水浒是历史上第一部以白话文写成的小说,作为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的歇后语,自然也被作者随手拈来。
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回)
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
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
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
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
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
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第21回)
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
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
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
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
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
水浒是以肯定的态度描写代表民意的梁山好汉故事的小说,深得群众喜闻乐见,经过几百年的世代流传,可以说已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所以在歇后语中产生了许许多多与《水浒传》内容有关者。
以下谨就水浒故里梁山一带经常听到的部分与水浒内容有关的歇后语予以摘录,从中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水浒情结。
梁山兄弟——不打不成交。
梁山的军师——无(吴)用。
武松打虎——为民除害。
武大郎捉奸——有心无力。
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
武大郎的身子——不够尺寸。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潘金莲的竹竿子——惹祸的根苗。
王婆照应武大郎——不是好事。
李逵的板斧——逢人就砍。
黑旋风李逵——心粗胆大。
李逵打宋江——过后陪不是。
李逵升堂——乱打一通。
李逵断案——强者有理。
李逵扮新娘——装不象。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李鬼劫路——欺世盗名。
假李逵碰到真李逵——冤家路窄。
林冲上梁山—— 官逼民反。
林冲误入白虎堂--有口难辨。
林教头发配沧州—— 一路风险。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洪教头挑林冲——找打。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鲁智深出家——无牵无挂。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