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01月20日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1974年1月20日 (农历腊月廿八),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西沙群岛位于我国海南岛东南约300公里的海域,与南沙、中沙、东沙群岛一样,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但是南越当局长期霸占南沙、西沙中的一部分岛屿。1973年9月,南越当局悍然宣布将我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岛屿划入其版图。1974年1月11日,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这一侵略行径,重申我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可是,南越当局不顾我国政府的强烈抗议,派出军舰侵占西沙一些岛屿,并打死、打伤我渔民和民兵多人,同时攻击我正常巡逻的舰只。1月20日,人民海军舰只奉命开赴西沙群岛,将侵略者赶出西沙群岛,取得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此战击伤南越驱逐舰3艘,击沉护卫舰1艘,毙伤南越官兵100余人,俘敌48人。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1612年01月20日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去世
在402年前的今天,1612年1月20日 (农历腊月十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去世。
鲁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年7月18日维也纳—1612年1月20日布拉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76年—1612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称“鲁道夫”,1576年—1608年在位)、波希米亚国王(称“鲁道夫二世”,1576年—1611年在位)和奥地利大公(称“鲁道夫五世”,1576年—1608年)。
传统历史观点认为,鲁道夫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统治者,他的政治失误直接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他同时又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忠实爱好者,还热衷神秘艺术和知识,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1861年01月20日 清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在153年前的今天,1861年1月20日 (农历腊月初十),清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朝为了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于1861年1月20日(清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在北京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任命恭亲王奕讥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首席大臣,它的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兼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商(1866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
又任命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命崇厚为牛庄、登州、天津三口通商大臣,命钦差大臣江苏巡抚薛焕兼办上海等处通商事务。总理衙门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重要决策机构。1901年改组为外务部。
1892年01月20日 最早发现放射性的人——贝克勒尔
在122年前的今天,1892年1月20日 (农历腊月廿一),最早发现放射性的人——贝克勒尔。提起放射性,人们自然想到居里夫妇。其实,最早发现是一个名叫贝克勒尔的人。
贝克勒尔是法国人,1852年生,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物理学家,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25岁就取得工程师资格,1892年,44岁的贝克勒尔,对物理学已很有研究了。这一年的1月20日,法国科学院举行了一次重要学术讨论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聚精会神地听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彭加勒做学术报告。彭加勒给与会者展示了伦琴刚刚寄给他的χ射线照片,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这时,一位中年物理学家站起来请教主讲人χ射线发射区精确地讲应该是哪一部分。彭加勒说是阴极射线照射的玻璃冻壁,贝克勒尔当即表示不同意这种看法,并当场提出阴极射线会使整个玻璃体产生荧光,在阴极射线的照射下,可能还有其他物也会发出同χ射线类似的射线。为了验证自己的设想,他立即进行试验。
贝克勒尔选择氧化铀作为主攻对象,他精心设计了研究方案,用一张黑纸包好一张感光底片,在底片上放置两小块铀盐和钾盐的混合物。在其中一块和底片之间放了一枚银元,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在阳光下放置几小时,让底片略微有些感光,虽不太清晰,但还可以分解银元的影象。可是凑巧碰上连阴雨,他只好把实验的东西原封不动地锁进抽屉。5天后,天放晴,继续中断的试验。他是个细心过人的人,在试验前他重新检查一遍实验品。使他吃惊的是,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底片上竟然出现明显的感光现象。这说明铀本身在发光!第二天他在科学院的学术报告上公布这一新发现。他又用验电器对这种射线进行了定量研究,终于揭示了放射性的奥妙。
发现放射性的初期,人们不知它的危害,贝克勒尔由于毫无防护下长期接触放射物质,健康受到严重损害,50多岁就逝世了。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
1924年01月20日 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90年前的今天,1924年1月20日 (农历腊月十五),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手批国民党各地执行部所辖范围,以及拟派各地组建地方执行部的中央执委、候补中执委和预算委员会名单。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具体帮助下,以解决改组问题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代表总额196人,到会165人。代表中一半由各省党部选举产生,一半由孙中山指定。其中共产党员约占40%。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王烬美、李维汉等人都以个人身份出席了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 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主席并致开幕词,他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改组国民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总结了历次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主持下,大会通过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这个宣言,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立宪派、联省自治派、和平会议派以及商人政府派等各种错误的、反动的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规定了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目标。从而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为了使国民党员普遍地了解新的革命理论,并向全国人民进行宣传,大会期间,孙中山开始系统地讲解“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也是他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伟大革命精神的表现。在历经革命失败的痛苦之后,孙中山终于找到了拯救中国的道路。他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就必须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唤起民众、扶助农工;必须联合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必须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军阀的统治。这次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组织国民党政府之必要案》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戴季陶、李大钊、邹鲁等24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17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国民党经过这次改组,实际上已经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