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之后的黄金期:魏国借三晋之势称霸中原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2-04 15:44:06编辑:zouyijun

公元前453年,魏、赵、韩三家瓜分了智氏,从此三家开始独立发展。随后魏国出了个魏文侯,在他的治理下,魏国迅速蹿红,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强大的一方诸侯。随着各国领导班子的调整和国力的变化,新一轮的争夺开始了。

在消灭中行氏和范氏的战斗中,在消灭智氏的战斗中,在削弱晋君的战斗中,三驾马车始终并肩作战,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扛枪,一起分赃,所形成的战友情谊在魏国强大之后依然存在。

位于列国中央的魏国有着太多的发展空间,既可以与东边的齐国交手,也可以与西边的秦国较量,还可以与南面的楚国PK,多个选择的另一层含义是多个敌人。在魏文侯的外交盘算中,与这么多强大敌人的竞争必须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因此魏国与韩国和赵国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广阔的发展前景诱使下,三家仍然可以撇开一切分歧重温一起扛枪、一起分赃的美好时光。

一奶同胞的兄弟三国中,现在魏国是无可争议的老大哥,老大哥有维护兄弟团结的责任,魏文侯干得相当不错。赵国和韩国挨着,在一次过节的时候,赵国人的鸡毛飘到了韩国人那里,韩国人的蒜皮跑到了赵国人那里,两个国家因为这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韩国人急了要打赵国,但又没有胜算,就向魏国借兵,魏文侯没有答应。随后赵国也向魏国借兵打韩国,魏国同样不答应,拒绝他们的借口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好兄弟,何必动刀动枪。”

透过温情的外交辞令可以看出魏文侯的运用之妙,领导小弟的通常做法是分而治之并且适当地玩平衡术,既要防止他们联合,又要防止一方独大;因此在外交上就不能偏向于某一方。赵国和韩国由于担心魏国和对方结成同盟对付自己,争相讨好魏国。魏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在三晋的领导地位,赵国和韩国服服帖帖。

当魏国强大的时候,西方的秦国正在忙不迭地立君废君。几个大族长联手控制了政局,秦君只是他们手中的傀儡,他们随心所欲地杀死一个,然后再另立一个,先后杀死或废掉的国君有厉、躁、简公、出子。秦国内乱纷纷,无暇外顾,魏文侯毫不客气地利用了这个机会,在赵国、韩国的协助下占领了秦国的西河地区。西河之失使秦国如鲠在喉,秦国数次反扑,无奈国力不济,屡次败倒在吴起的武卒面前,以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为甚。

堵住了秦国,三家又将矛头对准齐国。公元前405年,齐国的一次内乱给三晋提供了武力干涉的机会。齐国的一个大臣田会占据“廪丘”起来反叛,并投靠赵国以为后援,已经控制齐国的相国田和打着齐康公的名义发大军去征讨叛乱。

当邻国内乱,支持弱势一方,打击强势一方向来是外国势力干预他国政治的切入点。田会支持不住,向三晋发出求救信息。魏文侯欣欣然率领三晋联军赶去帮助齐国的反政府武装。由于田会与赵国的关系最为亲密,所以赵国最下血本,竟然派出了敢死队。

三晋联军与齐军在战场上相遇,两支窃国大盗率领的军队竟然为道义问题吵起嘴来,田家军队责备三家架空了晋君,还带着军队干涉别人内政,三家同样反唇相讥说田家打着齐君的旗号消灭自己的私敌。既然大家都是伪道学,那就不要为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喋喋不休,武力将决定一切,胜者将占领道义高度。

战斗打响,齐国人带着文化大国尊严,迈着整齐的步伐,在雄壮的军乐声中,以密集队形向三晋军队冲去,三晋军队被对手的做派逗乐了。他们不想和齐国人比酷,只想取胜。三晋的步兵迅速地散开,以松散的队形迎上前去,齐国人愣了,以散兵对方阵的打法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果此时能鸟瞰战场,看到的将是一盘沙子中有几颗黄豆,沙子就是三晋军队,黄豆就是齐国军队。很快齐国人就领教了“沙子”的厉害,齐军感到哪里都有敌人,而哪里又都没有敌人,当他们的方阵向前冲去的时候,前面的三晋军队马上就会退却,而齐国军队的侧翼、后翼却会遭受三晋军队散兵的攻击,在齐军调整队形、准备进行下一波攻击的过程中,又有不少士兵被三晋的战斗小组杀死。齐军虽然密集,但在动作灵活、配合有序的三晋军队面前始终找不到用武之地,而自身却在时时刻刻遭受攻击,遭受损失。这就是后来的狼群战术,在中国也有个土名字叫“麻雀战”

三晋军队中以赵国的敢死队表现最为出色,这一仗以三晋军队的大获全胜结束。齐军的统帅死在乱军之中,2000辆战车成为三晋的战利品,另外还有3万具齐军尸体在战场上以各种姿势躺着。三晋故意要显示他们的功勋,将3万具尸体堆成两个大馒头。如果每名战士的体积以80立方分米计算,那么每个馒头的体积是1200立方米,堆成的圆锥直径有20米,高有10米,太恐怖了!

人们对两个大馒头产生了许多种版本的遐想,胃口大的说“我好饿”,好色的说“我想摸”,胆小的说“我好怕怕”,爱干净的说“我想吐”。有个人却冒出了坏水,在赵军的军营里,宁越对孔青道:“咱们这么恶搞太无聊了,不如给齐国人送回去吧。”孔青很纳闷道:“我们还没有玩够,怎么就送回去了?”

宁越道:“这两个馒头到了齐国人手里就成了烫手山芋。”

孔青道:“哦?愿闻其详。”

宁越道:“古代善于打仗的将领在战斗结束后总是让全军披麻戴孝,后退几里,然后打扫战场,将自己将士的尸体取回,所以举行葬礼是一件花费不低的事情。”

孔青道:“如果齐军将领不接受呢?”

宁越道:“不接受将有他们的好瞧,吃了败仗其罪一,扔下死去的同胞不管其罪二,给他们尸体还不要其罪三,这样的将领怎么能获得军民的支持?”

果然,齐军将领不愿将仅有的一点儿军费用于安抚死者,齐国舆论大哗,军队士气直线下降。三晋军队再次攻来的时候,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大军长驱直入越过齐国的边界长城将平阴(今山东平阴县)团团围住。齐国君臣眼看就要成为俘虏,还是大臣田括子聪明,马上看出了三晋的用意。三晋军队越过宋、卫两国远远地来打齐国,根本不是为土地而来,而是为名。长期以来魏、赵、韩三家有实无名,一直背着逆臣的恶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对内对外称呼起来多有不便,此番远征齐国的目的是想让齐君在周王面前为三家说话,使周王封三家为侯。

症结找到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齐康公连忙跑到周威烈王那里为三家说话,可怜的周威烈王考虑了足足一年,直到第二年九鼎震动的时候才正式封三家为诸侯。

堵住了秦国,制伏了齐国,紧接着三晋与楚国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争夺。郑国又一次成为争夺的焦点。在春秋时代,夹在楚国、晋国两大霸主中间的郑国向世人展现了高超的生存智慧,但战国来了,时代变了,游戏规则变了,郑国的那套老办法已经不起作用,现在流行的是赤裸裸地攻城略地,其中以与郑国接壤最多的楚国对郑国最感兴趣。没有等三晋出手,楚国先发制人,公元前400年,楚国军队向郑国进逼,三晋军队闻风而动,将楚军击败,并追至乘丘(今山东巨野),后来楚国屡次反扑,双方在中原进行了一系列拉锯战。直到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三晋联军连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榆关,魏国占领了中原重镇大梁。楚国势孤,只好继续采用春秋时期的联秦制晋政策,三晋军队这才有所收敛。

强悍的魏文侯向世界展示了魏国的霸主雄风,在两个小兄弟的帮助下,魏国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上战胜强敌,以自己的意志改写了列国的版图。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在魏国如日中天的时候死去,在人们的鲜花和敬佩中,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业绩鞭策着新一代领导人魏武侯,魏国继续在三个方向上步步前进。但魏武侯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魏国的所有业绩都是建立在两个小兄弟的支持之上,不久其中的一个小兄弟赵国因为分赃不均产生了不满,魏国的前景蒙上了一丝阴云。

分裂

赵国的不满不是由于它的点儿背,是由于它的地方背。与魏国、韩国相比,赵国的位置远离中原。三晋盟军在中原纵横捭阖,攻城略地的战利品绝大多数被就近划归到魏国和韩国的名下。天下之争,自古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赵国最初表达不满的方式是搬家,先是从晋阳搬到中牟,又从中牟搬到邯郸,终于离中原近了,但也因此引起了魏国的警惕。

在大自然中,如果一只饥饿的老虎,同时遇到一只羊羔与一只豹子,它决不会先向豹子发动攻击,而是径直奔向羊羔,但如果豹子也饿了与老虎争夺羊羔,老虎则会先和豹子打在一处。国家间也遵循同样的游戏规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同盟、协约两大阵营在欧洲大陆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但战火却没有在欧洲首先燃起,最终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是两大阵营对巴尔干小国的争夺。

战国初期,导致三晋分裂,进而引发中原大战的导火索是卫国。此前魏国已是卫国的保护国。

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之后便开始积极筹划吞并卫国,三年后赵国采取了单边主义行动。赵军一鼓作气攻入卫国,将都城濮阳团团围住,赵国人发明了蚂蚁上树的攻城术。四面围攻之下都城眼看不保,卫国急忙向大哥魏国求救,魏武侯率大军增援,魏卫联军将赵国杀得大败,连重镇中牟都被扒了三层皮,赵国抵挡不住,也向卫国学习,从南方找了个帮手———楚国,楚国前些年被魏国欺负苦了,总算在吴起的调教下强大起来,这时正想报一箭之仇,便协助赵国攻打魏国。魏国马上从胜利的边缘滑向失败,中原的大片土地被楚国和赵国占领,而且雄心勃勃的吴起还想为魏国做个结扎手术,即:把魏国的领土拦腰斩断,使魏国首尾难顾。但手术还没有展开,老天爷帮了魏国的忙,楚悼王死了,紧随其后吴起也死了,杀死吴起的贵族们不久之后也死了不少,楚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新继位的楚襄王一心修炼内功,对外采取防守。魏武侯趁机稳住了形势。经此一役,魏国也不敢再干涉赵国对卫国的占领,只是从楚国那里夺得一点儿土地作为补偿。

在魏、卫、赵、楚忙于中原大战的时候,韩国顺手将郑国灭了,还把家搬到了郑国的首都,改名为新郑。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死了,两个儿子公仲缓、公子莹(魏惠王)为争夺君位打得不可开交,各据魏国东西两部分国土互较长短。魏国的内乱引起了赵国和韩国的兴趣,两家应公仲缓的请求,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联合出兵干涉魏国内政,公子莹吃了败仗,被困大梁孤城。就在公子莹绝望的时候,赵国和韩国为战后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赵国的方案是把公仲缓立为魏君,两家各取一块地方走人。韩国因刚吞下郑国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对赵国的方案不感兴趣,韩国的方案是将魏国拦腰斩为两段,使魏国变成二流国家,而且韩国正好在魏国的腰部,便于实施这个方案。但是赵国不同意韩国的方案,韩国也不同意赵国的方案,两国大吵起来,吵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甚至还相互吐了口水,最后两家气鼓鼓地分手。赵国人回家的路上只顾生气了,走啊走啊不知道走到了一个什么地方,突然从斜刺里出现一支魏国军队,将赵军杀得大败,赵军惊魂甫定才开始打量周围的地形,只见路边有一个大牌子,上写:“邺地人民欢迎您———西门豹题。”

魏惠王稳住了局势,重新调整了领导班子,以贵族代表公叔痤为相国,过了几年便开始向赵国、韩国复仇。公叔痤真不含糊,率魏军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魏军正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后院起火,经过秦献公初步改革之后的秦国发兵攻打西河地区,公叔痤急忙调转充当灭火队员。此刻公叔痤对自己的部队非常有信心,想一鼓作气将秦军消灭,岂知秦军已不是昔日之秦军,是经过秦献公重新训练的新式军队;魏军也不是昔日之魏军,经过中原大战和连年内战,战斗力下降得厉害。两下交锋,魏军大败,连公叔痤也成了俘虏。好在秦献公流亡魏国期间公叔痤对其关爱有加,秦献公以礼相报,欢送败军之将公叔痤回到魏国。

此后魏国逐渐稳住了西河战事,并筑起长城,阻挡秦军东进的步伐。公元前361年魏国面临的局势是这样的:在东线和南线仍有一定的优势,但日子不会太长,齐、楚两国由于长期遭受魏国的蹂躏,已经深刻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它们迟早会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战场上。在西线,面对顽强的秦国人,曾经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魏国也只好筑墙以自保。在周边,与韩、赵两个兄弟之国的蜜月已经结束,拌嘴打架时有发生,但还不至于决裂,三国矛盾相对于与齐国、秦国的矛盾还勉强能算作人民内部矛盾。

魏武侯、魏惠王时刻不忘高举革命先烈魏文侯的伟大旗帜,但却少了魏文侯团结盟友、有选择打击敌人的克制,而在四面出击、处处为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丝毫不顾魏国四战之地的先天性缺陷。魏国过分扩张的外延之下是日渐萎缩的内涵。魏国的内涵是人才政策、军事制度和外交策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