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屈指可数的几位女性主政者之一,慈禧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在她当政的半个世纪,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之扰,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等。慈禧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与“祸国殃民”有关。面对风雨飘摇的没落王朝,慈禧作为一国之君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若因此对她的一生全盘否定,似乎并不符合辨证的历史观。卸去“女皇”的身份,作为女人的慈禧,其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情感世界更能作为她一生功过的佐证。
聪慧精致 刚柔相济的女人
从鸦片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之前,整个中国近代史都与慈禧有关,关于慈禧的材料更是繁多,“向斯从那么多材料中爬梳出来,抽出一些骨骼血肉完成一部传记,是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达到的。”。关于慈禧的出生地,目前存在多种说法,通过自己对于有关慈禧史料的掌握,向斯在书中表示,慈禧出生于今天北京西四的辟才胡同——一个优裕的满族官僚家庭。童年的慈禧非常聪明,由于个性过于强烈,并不太受父母宠爱。在喜欢《诗经》的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对诗文绘画感兴趣。家里给慈禧请了老师,她四岁就开始学诗文学画,直到16岁入宫,这为她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等到慈禧26岁成为太后,常常在储秀宫里和其他妃子及太监吟诵诗词,弹琴作画。
慈禧精通音律,能唱很多民歌,又熟读《诗经》、《论语》等古代典籍,即使面对咸丰皇帝也能对此侃侃而谈。“如果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慈禧算得上天生丽质,有出众的智慧和超群的胆识,特别是具有驾驭政权和役使群臣的统治才能。生活中的慈禧爱干净,作息极有规律。富于情调,爱好异常广泛,举凡读书、画画、散步、听书、看戏、养小动物、栽花种草以及服饰、美容等等都很热衷。这些都是十分健康的、有益的情趣。”向斯这样概括慈禧的另一面,“她几乎没有任何不良爱好,是一个生活上很健康,内心很精致的女人”。抛开生活情趣上的种种,慈禧又是个性格柔中带刚的女子。这样的性格加上过人的聪慧,使她得以在后宫粉黛中脱颖而出,从16岁入宫获封懿贵人到26岁成为皇太后,无不闪现着慈禧把握机会的能力。向斯介绍,慈禧很欣赏康熙皇帝的名言:心欲细而胆欲大。她的人生原则是: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要让他一生都不痛快!这一点在她的一生的决策中多次体现。
尽管书中对慈禧的情感世界着墨不多,但她与荣禄的缘分仍然令人注目,他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不妨把我对慈禧的看法当成一家之言,但我并无戏说的意思。据史料记载,慈禧的初恋情人确是荣禄,他们之间的缘分也是有据可查的。”咸丰二年的时候荣禄还只不过是个八品官,在这个职位上很久没有升迁,自从慈禧掌权并发现他,他便官运亨通,很快升至一品留京王大臣。为什么生性多疑的慈禧如此信任他?为什么在慈禧最危难的时候,从祺祥政变到逃亡西安,荣禄总是及时出现在她身边?不可否认,荣禄是慈禧一生众多的谜案之一。
有功有过 自私误国的“女皇”
慈禧16岁入宫,咸丰皇帝很快就发现,少女兰儿(慈禧)有着惊人的政治热情和用人天赋。于是,咸丰皇帝乐于享受,任由兰儿介入政务。二十出头的慈禧就已经展开她波澜起伏的政治生涯,她经历了四位皇帝,从贵人到贵妃到太后,一步步接近并掌控政治大权。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慈禧既有积极、开通的一面,更多的是自私、狭隘、专权。随着她年华老去,大清帝国也终于走到尽头。
作为“女皇”的慈禧并非一个孤立的人物,她的一生同那个时代紧密相关,要想在研究中更接近她执政生涯的真实,就要对她历经的四位皇帝、曾国藩、左宗棠、荣禄等同时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史料有所掌握。向斯无意在书中为慈禧“平反”,他只是觉得应把慈禧执政中有限的积极、进步一面传达给读者:她大胆使用汉人,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官员;她平定了太平天国,使大量有才能的汉人进入封疆大臣的行列;她主张对洋人采取强硬态度;她坚决反对咸丰皇帝北逃热河;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兵临城下,她鼓励光绪皇帝大胆对联军宣战;她强调女人的独立精神,认为女人应该读书识字,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慈禧的一生当然有她积极的一面。”她重用了几个对江山社稷举足轻重的汉人,为国家积聚新的政治力量。她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幼童,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促成的。人们对慈禧“祸国殃民”的印象自然不是无缘无故的。“慈禧从26岁发动政变掌权到74岁去世,统治中国48年,从咸丰到宣统,清王朝是每况愈下的,她自然要对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负责。不管这当中有多少客观原因,作为执政者,慈禧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期间中国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方面,都发展缓慢。对内同太平天国的斗争,面对西方外敌的入侵,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慈禧始终没有很好的对策。因此给人感觉她是个不可原谅的历史罪人。”
对于清末的这些问题,慈禧的个人责任:“首先是对恭亲王奕和荣禄的使用。奕偏向于改革,荣禄偏向于保守,但是慈禧把奕废掉,自然就堵塞了国家改革的道路,重用荣禄就使国家朝着更加保守的方向而去。面对戊戌变法,慈禧过于强调个人权力的掌握,没有以国家、民族大局为重,搞政变把光绪囚禁起来,把主张革新的人杀的杀关的关,驱赶的驱赶。慈禧在光绪年幼的时候'垂帘听政’对稳定政权尚算有些意义,但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慈禧的做法是历史的倒退。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皇位继承要经过贵族会议讨论,还有一点贵族的民主,还是为了国家、民族选最优秀的继承人。而慈禧选择皇位继承人局限在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两姓的交叉点上,这自然选光绪,不是选优而是选亲。另外,慈禧对义和团运动处理不当,没有在政策上很好地化解矛盾。
清朝最终覆亡,可以说是多因一果,责任并不完全归咎于慈禧,如果当时让同治或光绪来执政,也未必就能改变清王朝的状况,也许中国衰落得会更厉害。毕竟慈禧还是善于用人的,也能笼络一批人才,维持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转。“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绪)宣(统)哀世的基因。那些基因不停变化发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清朝灭亡。”在女性和政治人物之间,全面地还原慈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她是一位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女人,她的政治人生中富于女性色彩,宫闱生活之中又有着“女皇”的印记。“一个精致的女人,一个富于个性的女人,一个无所畏惧的女人;一个大胆的女人,一个不顾后果的女人,一个败家亡国的女人。”或许向斯对她的这句评价更接近真实的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