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守陵部队探秘:新兵夜遇绣花鞋脸被吓白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3-01 10:18:18编辑:zhaoxiaoyan

导读:自古以来,皇陵地宫都是盗墓贼眼中的首选目标。北京昌平燕山脚下的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帝王最多的墓群。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我武警官兵在上世纪80年代进驻十三陵,担负皇家陵墓守卫任务。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在朦胧而又神秘的面纱下,忠实履行着“守陵人”的使命。笔者日前来到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七中队驻地,记录这支神秘守陵部队背后的艰辛。

耐苦

30年如一日 深山里守陵

关于古代帝王的守陵部队有太多的传说故事,最富传奇的当数达尔扈特人(意为“担负神圣使命者”,是成吉思汗一些功臣的后裔)。据史料记载,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以来,达尔扈特人从未放弃过守陵职责。

在明十三陵也有一群特殊的“守陵人”,他们穿着制服,身携武器,每一个游人散尽的夜晚,驻守在山林深处,游走在长陵、定陵,默默地守卫着明皇家陵墓的安全。他们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驻十三陵的武警官兵。

笔者日前来到十三陵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七中队驻地探访。在景区内一处山坡旁,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平房小院子,灰色的大铁门徐徐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并不宽敞的过道,勉强可以通过一辆卡车,两旁的平房一排排显得有些拥挤,通道尽头是一根旗杆,这里的一切看上去很像偏远山区的小学校园。

据了解,这里的房子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基本上都是当初发掘十三陵定陵时工作队留下来的。院子里有一个监控室,值班武警笔直站立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图像,这些摄像头可以帮助武警第一时间掌握十三陵景区重点区域的动态,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和那些营房一样,这支部队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武警北京总队一师第八支队七中队中队长戴银祥说:“我们这支部队拥有光荣传统,前身是抗美援朝中的大公七连。据粗略统计,自1983年进驻十三陵担任守护任务以来多次立功,处置险情76起,打击抓获偷盗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嫌疑人93名。”

他告诉笔者,平日长陵接待游客众多,白天武警与保安、公安民警一起担负起警卫任务。夜间则主要依靠武警巡逻来保卫陵墓的安全。武警夜间巡查的主要任务是避免火灾发生和防止有人偷盗陵墓文物。自武警部队驻守以来,处置了多次险情,为国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戴银祥的整体介绍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在这背后是一拨儿又一拨儿武警官兵用青春和汗水写就,他们背后的艰辛外人很难知晓。去北京当武警是很多新战士梦寐以求的心愿,经过层层筛选,终于圆了穿橄榄绿的梦。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新兵训练结束时却被分到了大山深处,天天看守着两座陵墓。驻守十三陵,生活条件和执勤环境都无法和城区相比,戴银祥队长说,七中队在十三陵辖区重点守护的是定陵和长陵,这两座宫殿都有价值不菲的文物收藏。“全中队加起来不足百人,人手有限景区太大,战士们倒班执勤非常辛苦。”一位战士说,“在城区里单位门口执勤,至少还有个岗哨位能遮风挡雨,能喝个热水,可我们这里根本不可能。”

班长邓飞介绍说,我们每次执勤一个哨要两个小时,可是加上前后准备就得三四个小时,夏天还好说,冬天时一刮风气温能到-20℃,冻得别提多难受了,风吹在脸上真像刮刀子,浑身上下全都冻透了,回到宿舍半天都暖和不过来,怎么可能马上睡觉呢!长年累月的执勤,很多战士的耳朵都被冻伤留下了疤痕,多数战士退伍时都落下了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病。

防鬼

夜半绣花鞋 新兵险吓瘫

如果说身处大山物质条件艰苦可以克服,那么关于十三陵林林总总的神秘诡异传说,对战士来说却不是一道很容易就能突破的心理障碍。

白天的十三陵雄伟壮观,游人如织,好一片热闹场面。随着夜色降临,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你不身处其中很难体会其中的诡异和恐怖,对于七中队的新兵来说,那简直就像鬼屋一样可怕。“刚来这里时,我就听说了一些鬼故事,虽然知道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能信,可是夜里上了山到了临安大殿,惨白的灯光一照,特别瘆的慌,一上哨心里咯噔一下,还是发憷,一想到地宫里那些殉葬的嫔妃呀、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心里一个劲地犯嘀咕,不害怕才怪呢!”一位老家吉林的战士这样回忆第一次上哨时的“恐怖”经历。

在七中队流传最广的“鬼故事”就是关于宫女的一双神秘的绣花鞋,据传某日深夜,有个胆小的新兵执勤时,突然发现大殿广场上多了一双绣花鞋,开始以为是幻觉,后来他赶紧揉了揉眼睛,还是看到一双绣花鞋,给他吓得够呛,当时脸都白了。要不是有老兵带着,他甚至能瘫在地上。后来的调查结果却是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新兵也没有看错,确实有那么一双绣花鞋诡异地出现,只是那不是地宫里爬出来的殉葬嫔妃穿的,而是景区一个扮演宫女供游人合影的演员粗心大意在下班时无意丢落的。没想到这双鞋到了夜里吓坏了新兵。

戴银祥谈到这个岗位上的特殊性时说:“我们小分队主要值守范围是定陵,这里是真正的陵墓,也有一些流传的故事。有些描述的特别形象,谁都会多少受点影响。新战士们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他们一来就要执行上岗任务,难免会害怕。午夜时分两个人在空荡荡的大殿外巡逻,他们会有一些恐慌的心理压力。”

为了帮助新兵突破心理恐惧关,中队在新兵培训时集中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认知。在营区还设立了一个心理宣泄室,专门让那些“想不开”的战士进去打打拳发泄发泄。此外,七中队特意安排在执行巡逻任务时采用一老带一新的搭配组合,通过老兵传帮带让新兵成长。“你新兵不是害怕吗,我老兵带着你,开个玩笑缓解缓解紧张气氛,效果很好,有个一礼拜就没人再害怕了,毕竟那些都是传说!”老兵张艳青这样说道。

时间一长,新兵们也就逐渐适应了环境,克服了心理障碍,那些传说也就成了大家相互打趣的笑话了。

防盗

除了红外线 还需要人防

如果说武警部队进驻对普通犯罪分子足以形成威慑,而对那些胆大妄为贪心无限的盗墓贼来说却还不够,只是增加了作案难度。有不少盗贼前来十三陵踩点,见武警防护严密无处下手而放弃,当然也有少数胆大的顶风作案。可以说,武警部队进驻十三陵的三十年也是和各路盗墓贼斗智斗勇的过程。

这期间最值得回顾的就是1996年武警官兵抓获定陵大盗。戴银祥回忆说:“我在十三陵服役近十年期间,盗墓者很少在武警部队鼻子底下作案。唯一的一次发生在1996年。一天晚上,副中队长朱超和往常一样,在定陵巡查,密切关注着周围的情况。这时3个黑影在靠近博物馆后门边说了几句话,然后便蹲在了一棵大树后。几分钟后,有两个人走了过来,四处张望,形迹十分可疑。朱超在向哨兵发出信号的同时,疾步向他们走去。在对这两名男子进行检查时,从他们的腰间发现了一些小刀、绳子等工具。经查,这几个人是专门进行偷盗定陵文物的惯犯。”

“每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我们丝毫不敢懈怠。还有好几次,都是我们战士发现可疑人员赶紧拉警报,部队全体出动搜索却不见对方踪影,对方八成都是来踩点的,我们不敢大意必须提高警惕,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班长邓飞介绍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时间是晚6点至早8点,尤以0点至4点最为重要,是盗墓人最容易出现的时候。两人一组的岗哨在夜间不间断巡逻,为防止有人掌握巡逻规律,每个停留点停留时间不允许超过1分钟。”班长郭林说:“我们有一些巡逻技巧,比如看不到的角落战士们都会拿手电晃晃,并要有些喊话,比如‘谁’之类。”

随着近年科技水平的提高,盗墓者的作案手段和运用科技设备的能力也在提高,为此七中队也特别引入了高科技安保设备,力争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比如给执勤战士岗哨配备了先进的多功能通讯报警集成箱,一旦发生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单位并可以通过摄像头将现场画面传递给指挥中心。

十三陵风景

此外,目前十三陵已经采用红外线24小时监控,如果不是节假日,白天在景区内很少能见到武警战士。通过监控网络,景区内文物库、展览馆等重点部位都在战士们的眼皮底下。

展厅里都有24小时的监控设备,可这并没有让战士们放松警惕。“红外线监控的确是高科技,但我们也不能全部相信,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红外线外再加一道防线,不可突破的人防。”戴银祥自豪地说。

防火

防火御林军 最怕孔明灯

七中队不仅仅要防范盗墓贼,还要排除火灾对十三陵的威胁。十三陵景区植被覆盖率极高,举目所见尽是叠翠之色,树木多为极易引发火灾的松柏。因此,防火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七中队官兵们的一大任务。“我们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御林军。”戴银祥如是说。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贵重文物,大都放在十三陵博物馆收藏,保护好十三陵博物馆的安全尤为重要。早几年,十三陵博物馆当时没有专业消防队员,景区管理处就为中队配备了一台消防车和大量消防专用物资,消防分队官兵日夜加紧演练,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一旦发现火情立刻进行处置。2005年5月份,担负十三陵博物馆防区的夜间游动哨兵申晨峰巡逻到博物馆中区时,突然闻到空气中有一股烟熏的味道,他立刻警觉起来,带领其他哨兵对博物馆内展开搜索,经过10多分钟的搜索,发现博物馆有一处内部电线着火,引燃了天花板,他立即将情况报告了中队值班室和博物馆保卫处,中队消防分队及时赶到处理了火情,避免了一起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国家挽回了不可估计的损失。

几年来,一旦陵区出现火情隐患,七中队官兵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十三陵防火“御林军”的名号当之无愧。

但御林军最怕的不是烟头,而是孔明灯。班长李业良说,景区周边总有游客私放孔明灯,大家都知道那个孔明灯里带着燃烧的蜡烛,非常容易被风刮到山里的树上,那结果可想而知。“七中队的官兵多次制止游客私自乱放孔明灯,可是很多市民和游客非常不理解,甚至还说“你们又不是消防局,管得着吗?我就愿意放!”对此,七中队的官兵只能忍耐着继续劝说,与对方讲道理,告诉他们守护十三陵的重要和守护任务的神圣。

“我们的战士把十三陵看得比自己家祖坟还重要,因为它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任务虽然艰苦却无比光荣!”戴银祥这样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