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艰难的首相历程:因性格并非是第一候选人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3-03 10:11:38编辑:zouyijun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 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未当首相前,丘吉尔在保守党内并不受欢迎,这个爱抽雪茄的胖子被人形容为粗鲁冒进、难以交往。

在日前英国大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泰晤士报》曾对历任英国首相进行了一次评比,结果温斯顿·丘吉尔排名第一。然而,70年前,这位战时领袖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远非人们想的那样必然和顺利。作家泰勒·唐宁在他的新著《丘吉尔的战争实验室》中,详述了那一刻是如何产生从而改变历史的。

接替张伯伦

丘吉尔并非理想人选

1940年5月9日下午4点半,唐宁街10号召开了一次堪称改写英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会议。这是一次决定首相继承人的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4个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外相哈利法克斯、海军大臣丘吉尔、保守党党鞭玛格森。

就在会议召开前一天,反对党工党提交了一个针对内阁的不信任案。由于保守党当时在下院占据213席多数席位,张伯伦的地位似乎难以被撼动。但是,对张伯伦“毫无生气”的战时政策的不满已经发酵到了一定程度。

1939年秋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成千上万儿童被紧急疏散,但是当想象中的纳粹炸弹没有落下来后,焦虑的父母们又都把孩子领了回来,英国政府在短暂紧张之后迅速恢复到了和平时代的松散状态。 1940年春的“静坐战”更是麻痹了决策者们的神经。 4月4日,在一份充满自满和误解的声明中,张伯伦对下院议员们说,时间在英国这一边,他对战争胜利的信心是战争刚开始时的10倍。他还评论说,希特勒已经“错过了班车”。

挪威惨败引爆了张伯伦内阁的信任危机,人们突然认识到“这样的内阁有可能葬送英国的前途”。除了主要反对党工党之外,保守党内部也出现了分裂,要求张伯伦下台的声音异常强烈。但是,谁来接替张伯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一直持强硬路线、拥有丰富军事经验的丘吉尔也许是一个选择,但丘吉尔在保守党内并不受欢迎,这个经常抽雪茄的胖子被人形容为粗鲁冒进、难以交往。丘吉尔还有“叛党”记录、1915年达达尼尔海峡惨败的“劣迹”等。总而言之,在很多人心中,丘吉尔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

谁当接班人

哈利法克斯最理想

1940年5月7日上午,张伯伦发表演讲,为自己在挪威战役中的失策进行辩解。他沉闷的演说不时被反对党席位传来的讥笑声所打断。有人喊“你已经误了班车”来讽刺他。晚上,张伯伦的政治盟友、同事莱奥·埃默里发表演讲:“你在这里坐的时间太长了,没有干出任何好事。 ”他还引用了当年克伦威尔解散议会的名言,“走吧,看在上帝的份上,快走吧! ”这一发言如火药般引爆了议院,张伯伦瘫坐在座位上茫然无措。

8日,前首相劳合·乔治公开表示,希望张伯伦辞职,对内阁的不信任案被明确提上了桌面。身为保守党党员的丘吉尔面临艰难的选择,但他表示了对张伯伦的绝对忠诚和“期待团结”的态度。晚上的投票结果显示,张伯伦内阁在议会的席位锐减到81席。

内阁岌岌可危,但张伯伦不想离开,他竭尽全力试图挽救自己的命运。 9日清晨开始,他和助手们就和各党派重要议员频繁会谈,他甚至求助工党领袖艾德礼,询问一旦走联合政府之路,工党是否支持他继续当领袖。艾德礼答应进行商议,但也坦率地称“应该没什么可能”。

张伯伦意识到,辞职已是不可逆转了,他开始思考继承人问题。在他的眼中,外相哈利法克斯最理想,这个出生于约克郡的富绅优雅、富有贵族气质、有领导能力且善于协调,是个天生的领导者。而对于丘吉尔,张伯伦则不希望他当上首相。出于对丘吉尔的反感和不信任,张伯伦还试图将挪威战役的失败归咎到他身上,“使他尽早退出首相竞争”。但张伯伦也意识到,从决策和军事经验考虑,丘吉尔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人选。

尘埃终落定

竞争对手主动放弃

9日下午,一场重要的会议召开了(即本文开头提到的场景),张伯伦在会上直率地问,如果他辞职,他应该向英王推荐谁做接班人。根据丘吉尔的自传,当时丘吉尔感到“自己正处于人生中最为重要、也最为艰难的谈话之中”,一向健谈的他沉默了,大概两分钟之后,哈利法克斯先开了口,表示自己难以驾驭上议院,因而恐难担任首相,并且认为丘吉尔是更好的人选。丘吉尔没有表示反对。有历史回忆者提到,丘吉尔沉默是因为他担心会陷入某个“圈套”当中,认为自己的任何表态都有可能被张伯伦利用作为选择哈利法克斯的借口。然而,哈利法克斯的日记里没有丘吉尔所说的“两分钟沉默”,而是说张伯伦曾多次提到让自己继任首相,可是他感到压力很大,“对在这个紧要关头领导国家有些恐惧”。哈利法克斯觉得,他无法胜任危机之下“军事领袖”的责任,因而,面对张伯伦明显的邀请,他还是拒绝了。

会议结束后,张伯伦希望出现的转机没有发生,心情低落的他推迟了晚上去向乔治六世辞职的计划。

10日清晨,德国向比利时和荷兰发起进攻,英国真正到了“命运攸关的时刻”。早上8点,张伯伦召集紧急内阁会议,在会议中,他曾表示“此时讨论政权更替并不合适”。11点30分,内阁第二次会议也没讨论任何关于内阁下台的问题。但中午之后,一些重要议员包括艾德礼面见张伯伦,再次提出希望他尽快辞职,这让张伯伦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下午,内阁第三次会议上,张伯伦突然提出将立即辞职,但他并没有说谁将继任。

会议结束后,张伯伦立刻觐见乔治六世。乔治六世对他的辞职并不意外,但国王以为张伯伦一定会推荐哈利法克斯当首相。当张伯伦说哈利法克斯已经主动放弃后,国王有些意外和失望。然而他立刻表示,“目前还有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充满信心,这个人就是丘吉尔。 ”

傍晚6时,丘吉尔应国王的召唤来到白金汉宫,接受英王的任命成为首相。正是在这决定命运的“尖峰时刻”,丘吉尔的“英雄”形象开始深植于英国人心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