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录:秦桧为何能够独揽朝政 连皇帝也怕他?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3-11 16:23:25编辑:xuyajun

众所周知,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奸,也正是他害死了千古英雄岳飞。那么,秦桧究竟有什么手段,才能在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的手中独揽朝政?宋高宗又为何对他听之任之,甚至惧他三分?

打击政敌,手段狠毒

秦桧从北国回到南宋后,很快就得到了高宗皇帝的宠信,升任宰执。高宗皇帝那么抠门儿,赏赐起秦桧来却是不遗余力,不但金银绢帛无数,还亲自为秦桧的住处题写匾额,秦桧家里每有婚丧嫁娶,高宗皇帝也必定前来捧场。

秦桧能够控制宋高宗,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他非常注意运用手段打击政敌,提拔亲信党羽。

秦桧打击政敌,手段狠毒,岳飞就是一个例子。在朝中,所有主战派的大臣都是他眼里的大敌,其中有三个人最遭秦桧记恨,也被他整得最惨。

第一个人,是在他之前做宰相的赵鼎。赵鼎在朝中颇有声望,也很受高宗器重,而且秦桧能够被提拔起来,恰恰是赵鼎之功。秦桧被赵鼎提拔起来之后,却开始排挤赵鼎,把赵鼎贬去做知州。

一开始,赵鼎被贬到了绍兴,后来又被贬到泉州,秦桧还不放心,将赵鼎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广东潮州。我们现在一听,会想到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但那个时候,潮州可不像今天这样,当年那里是专门流放犯人的。

在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大臣被皇帝贬谪,还要写拜表感谢皇帝隆恩。赵鼎被贬到潮州后,就写拜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意思是,我头发都白了,还把我贬到这个蛮荒烟瘴之地,肯定是回不来了,但是我丹心为国,九死不移。

秦桧一看赵鼎的拜表,心想,此老倔强犹昔,都把你贬到那儿去了,你还跟我狂,既然你不怕死,那我就让你死。于是,秦桧命令潮州地方官员对赵鼎严加管束,每天快马进京,把赵鼎的一举一动报告给朝廷。

这样一来,赵鼎的日子过得也实在没劲了,他知道秦桧欲置他于死地,他不死,会连累全家。于是,赵鼎就自杀了。

第二个遭秦桧记恨的,是大臣李光。李光属于主战派,也做过副宰相。李光被贬官后,也是先在绍兴做知府。绍兴和议将成的时候,绍兴的百姓游行,抗议朝廷签署卖国条约。秦桧就诬陷李光,说李光煽动百姓游行,动摇国本。

这样一来,李光百口莫辩,又被贬到了琼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李光在海南岛没事可做,就写写笔记,记录自己为官几十年来的宦海见闻,想把这些文字传给后代子孙。中国古代称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李光想,我现在没有立功的机会了,就立言立德,把史料传给子孙,这样也算是对得起祖宗了。

没想到,李光的笔记被秦桧拿到了,秦桧上表说李光私修野史,诽谤当今。这可是大罪,李光一家都受到株连,不但李光被迫害,连他的儿子也因此入狱。

秦桧重点迫害的第三个人,是胡铨。我们看宋词,胡铨的词慷慨悲歌,壮怀激烈。胡铨坚决反对与金议和,当初就是他提出要把秦桧和王伦的脑袋砍下来,挑在竹竿上游街,然后把金国的使臣扣下,激励三军将士讨伐金国。

胡铨曾经说过:“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就是说,如果你们要是跟金国议和,我宁可跳东海去死,也不愿意在小朝廷存活。他这话一出,高宗皇帝龙颜大怒,本来是想把胡铨杀掉的,但是宋朝的祖宗家法规定不杀文人,高宗皇帝就把胡铨贬到了广东,让他去看仓库大门。

后来,秦桧的妻舅有一次到广东视察,在一份名单上看到有胡铨的名字,就说了一句,胡铨怎么还不过海?意思就是,秦丞相不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还能留在广东,应该让他过海。就这么一句话,胡铨就被贬到了海南,幸亏胡铨当时还算年轻,命大,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从这三个人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秦桧及其党羽清除政敌的手段是非常残酷的。

提拔党羽,不遗余力

秦桧提拔自己的党羽,也是不遗余力。

宋朝对科举考试是相当重视的。唐朝的时候,对参加科举的人的身份是有限制的,三代以内不能是白丁才行。而宋朝则是英雄不问出身低,除了罪犯、倡优子弟,谁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时候,大量文人进入了仕途。

平民子弟和官宦子弟都要参加科举考试,为了保证公平,朝廷专门有两点措施,一是糊名,即试卷要密封,跟今天的高考一样;二是誊录,就是阅卷之前,找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试卷再重新抄一遍。

我们今天的高考刚刚实现网上阅卷,考官还能看见考生的笔迹,而宋朝的考官则根本看不到考生的笔迹,因为试卷都是工作人员誊抄过的。这样一来,想通过辨认考生笔迹作弊就不太可能了,可见宋朝对科举考试公平性的重视。

秦桧的孙子秦埙,十岁就享受三品官待遇了,平时不学无术,无心向学,这样的人怎能指望他通过科举考试呢?但秦桧就是有办法。

这一年,秦埙报名参加科举考试。秦桧想,怎么才能让我孙子的卷子被考官看中呢?秦桧想出了一招儿,命人去把阅卷官请到家里来。太师有请,谁敢不去?阅卷官赶紧颠颠地跑来了,可是秦桧家的下人却说太师有事,请他先到太师书房坐坐。阅卷官就到秦桧家的书房等,左等右等都不见太师来。

阅卷官百无聊赖,就四处看看,心想,这太师的书房怎么连本书都没有?再一看,桌上有一篇文章,他就拿起来看。一个时辰过去了,未见太师召见,两个时辰过去了,还是未见太师召见。最后,阅卷官把太师桌上的那篇文章都倒背如流了,太师府的下人才来说太师没空接见,让他改天再来。

阅卷官讷讷而退,心想,这一趟也不白来,还背了一篇文章。等到科举考试的卷子收上来,阅卷官一看,呈到面前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在太师府背过的那篇。

阅卷官开始琢磨了,这文章是谁写的?挑开一看,是秦埙。阅卷官马上明白了:太师叫我去读这篇文章,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不能不理解太师的一片苦心,于是,就给秦埙判了个第一名。

不显山不露水,就把事情办妥了,秦桧这手段用得多高明。幸亏此时高宗皇帝对秦桧这种张扬跋扈的做法,早已看不下去了。最后,到了御笔钦点状元的时候,高宗皇帝一看,秦桧的孙子秦埙排第一,马上就知道是秦桧事先安排好的。再看秦埙的文章,跟他爸爸秦熺的文章差不多,肯定都是找人代写的。高宗皇帝朱笔一挥,把秦埙弄了个第三。

即使是第三名,那也是探花,像秦埙这种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居然也做了探花。

收买皇帝身边的亲信

秦桧控制高宗皇帝的另外一招儿,就是把皇帝身边的人全都给收买了。

中国古代的皇帝其实也挺可怜的,中国的很多地方,可能都没有去过。那么,皇帝靠什么了解天下大事呢?就是靠不断地学习。皇帝每天处理完公务,就要上课,由经筵日讲官给皇帝讲课。

于是,秦桧就让自己的党羽去给皇帝做经筵日讲官。这些人不但经常会在高宗皇帝面前替秦桧说好话,而且一旦秦桧想整谁,就让经筵日讲官在皇帝面前诋毁这个人,先给皇帝一个坏印象,然后再把弹劾这个人的奏章一呈上,皇帝一看,准奏,这个人就完了。

另外,秦桧还特别注重跟宫里人来往。高宗的原配邢氏死在北国,消息一传回来,秦桧就力主立吴氏为皇后。我们前面讲过,这个吴氏曾经搭弓射箭,射死几个乱军,掩护高宗上船,算是有功之人。

吴氏做了皇后,自然对秦桧非常感激,还跟秦桧做了亲家。吴皇后非常长寿,她本身比高宗皇帝小很多,又活了八十多岁,历经了高宗之后的好几朝。后来,秦桧这个祸国殃民的权奸倒了之后,居然满门无事,就是因为有吴皇后的大力保全。

再有一点,秦桧还拼命拉拢高宗皇帝的医官。我们知道,高宗皇帝由于早年受到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一直没有皇储。高宗为这件事儿一直很着急,暗暗地遍访名医。后来,高宗皇帝封一个叫王继先的医生做了医官,专门负责医治他的隐疾。

于是,秦桧就费尽心机地去巴结王继先。秦桧的夫人也姓王,《岳飞传》里说,秦桧的夫人王氏极其歹毒,是她出主意害死了岳飞。秦桧让王氏认王继先为义兄,这样一来,秦桧跟王继先之间就成了郎舅关系。

你想,高宗皇帝连这样的隐疾都交给王继先治,可见对王继先是非常信任的。王继先整天在皇帝面前说秦桧的好话,高宗皇帝能不重用秦桧吗?高宗皇帝曾说王继先是朕之司命,秦桧是国之司命,他对秦桧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

秦桧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把高宗皇帝牢牢地攥在了手里。

皇帝身上藏匕首

实际上,高宗皇帝这样宠信秦桧,也是被迫的。

宋高宗也知道,由于绍兴和议的达成以及岳飞之死,老百姓都骂他是昏君,他需要找一个人来替他顶这个缸,于是找到了秦桧。百官骂高宗皇帝,高宗皇帝就让秦桧去堵百官的嘴。既然要让秦桧去堵百官的嘴,就要给秦桧足够的权力。

中国古代在宋朝之前,君权和相权之争,始终是君进相退,是君权越来越尊,相权越来越卑。而到了南宋,却出现了很大的反弹。高宗皇帝为了不挨骂,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索性不管实事,自己放弃了一部分权力,让秦桧掌握大权,去处理朝中大事。

这样一来,高宗皇帝就给后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南宋后来的很多君主都受制于权臣,南宋的权臣奸相,秦桧是第一个,后边的一个比一个奸。

宋高宗其实对秦桧早有防备,他每次接见秦桧时,身上都带着匕首,以防秦桧加害。当时,秦桧每次出门,都有五十名手持长戟的卫士跟随。秦桧这样做,是害怕有人杀他。

曾经有一个叫施全的殿前司侍卫要谋刺秦桧,但没有成功,被逮住了。秦桧问施全:“你一个小小的士兵,为什么要杀我?”施全说:“全天下人都要抗金,你却要议和,所以我要宰了你!”秦桧知道自己犯了众怒,从此,只要出门就带卫士,连进宫面圣都一样。

这么一来,高宗皇帝心里就很紧张,心想,我现在被你控制了,你万一想害我怎么办?因此,他在身上藏把匕首,防备着秦桧。

也就是说,高宗皇帝宠信秦桧,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并不是自己愿意的。当年,他把秦桧的孙子秦埙,由状元贬成探花,就是向秦桧表明态度,让秦桧不要那么为所欲为。

秦桧专权跋扈,高宗皇帝早就对他心怀不满,但又奈何不了他,因为绍兴和议里有规定,宋朝不能随便换宰相,否则就算毁约,金国就要攻打南宋。

后来秦桧病重,高宗皇帝前去探望,表面上一脸沉痛,其实心里已经乐开了花,心想终于盼到秦桧要死了。高宗到了太师府,秦桧的党羽们就向高宗皇帝建议,说为了保证秦太师的路线能够执行下去,应该让太师的儿子秦熺继任宰相之位。

高宗听了,不动声色,进来看了一眼秦桧,秦桧这时已经有进的气没出的气了,看起来是真要死了。高宗皇帝心里非常高兴,转身就出来了。

皇帝一出来,秦熺上前拦住他就问,如果秦太师归天,下一任宰相是谁?秦熺是希望高宗皇帝当时就拍板定他做下一任宰相。没想到的是,高宗皇帝瞪了秦熺一眼,冷冰冰地扔出了一句话,“此事卿不当与”,然后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宫里就传出了圣旨:秦桧加封建康郡王,致仕,秦熺升少师,致仕。这道圣旨的意思,就是给秦桧父子一个很高的头衔,然后让他们退休。

接到诏书,秦桧当晚就咽气了,秦府上下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抱头痛哭。

当然,高宗朝对秦桧还算是不错的,到了孝宗执政的时候,秦桧的所有封衔一概取消,谥号改成了“谬丑”。秦桧这样一个误国权奸,最终总算是没落得好下场。

秦桧当宰相的十几年里,干的祸国殃民的事不计其数,他蛮横专权,排除异己,挟虏以自重,残害忠良。尤其是他害死岳飞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千古骂名。

从明朝至今,秦桧、王氏、张俊和万俟卨四个人的铁像,就一直跪在岳王的坟前。后人有诗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