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为何能成为曹刘外第三级?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3-12 10:10:48编辑:zouyijun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孙权在守成中进取,其性格特征是中性的——宽威并济,和谐持重

孙策在临终前对他时年19岁的弟弟孙权的评价是:“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历史证明,孙策的评价言之过早,无论是保江东也好,与天下争衡也好,孙权都不在孙策之下。孙权承父兄之业而据有江东,虽是守成之君,但他的能力素质乃至历史功业与曹操、刘备相比,并不逊色,以至于比他大27岁的曹操无限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的能力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能文能武。孙权比较好学,他说自己“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他虽然没有象曹操一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句传世,但诸多言谈之中,无不显露出其深厚的文史底蕴。他喜欢用两汉历史人物类比身边诸大臣,还劝戒吕蒙、蒋饮等青年将领要抓紧时间读书,提高综合素质。孙权带兵打仗在历代君王当中,也是比较强的。《三国志》记载孙权喜欢游猎,特别喜欢与虎为敌,在38岁时,他“亲乘马射虎于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孙权骑射术非常好,史料对此没有正面描写,但《献帝春秋》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孙权征合肥的时候,被张辽袭击,险象环生,差点被俘。“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孙权被久经沙场的魏国大将称赞“善射”,可见其箭术不差。

二是能统能分。孙权主政江东时的形势是比较危急的,《三国志》介绍:“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面对复杂形势,孙权一方面尊重和信用父兄时代的老臣,“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另一方面不断培养、发现年少才俊为其所用,“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很快稳定局面。尤其是在八年之后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后,孙权在东吴一言九鼎的核心领导地位从未动摇过,甚至发展到后期的恣意妄为、果于杀戮。与此同时,孙权也能放手让将帅发挥主观能动性。赤壁之战中,他对周瑜充分授权,夷陵之战时对后起之秀陆逊更是信任有加。史载:刘备死后,吴蜀关系缓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孙权专门刻了个自己的官印放在陆逊处,“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如此信任,如此放权,确属难得。

三是能伸能屈。总体上看,孙权是一个比较强硬的人,其个性张扬的一面俯拾皆是:比如,他在欢宴时亲自给大家行酒,虞翻假醉不喝,他非常生气,“手剑欲击之”。孙权对张昭赤壁之战前主降一直耿耿于怀,不但至死没让张昭当过丞相,在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孙权甚至拔刀相向,“土塞其门”,进而“烧其门”——对张昭这样的两朝元老尚且如此,其他人等更不待言。但在历史上,孙权的忍术也很出名。陈寿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这主要是指他“不遑外御,卑词魏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攻濡须不成,“引军还”。孙权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主动“令都尉徐详诣操请降”。尤其是在“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孙权“上书称臣于操,称说天命”,劝曹操称帝。夷陵之战爆发前,孙权积极开展外交斡旋,向曹丕“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曹丕要求上贡明珠、象牙等宝物,孙权也有求必应。对于刘备,孙权先是“遣使求和于汉”,“先主盛怒不许”,之后,他任用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大胜之后,孙权又主动“遗使请和”——见好就收,给刘备一个台阶下,同时搞好与魏蜀两国的关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