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血洗乌桓”得失谈:失去长期的支柱郭嘉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3-13 09:35:27编辑:zouyijun

东汉末期,北方内战连连,外患并未停止。但自从一个人“问世”后,“胡人”纷纷避其锋芒,很少再犯中原,无论匈奴还是东胡,明显老实下来。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先为汉相、后为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立足北方、尤其是统一北方后,中原外患几乎处于停歇状态。北方各胡人部落,对曹操毕恭毕敬,岁岁来贡“魏王”。连统一的大汉都敢侵犯的匈奴等胡人部落,何以对国家三分之一的主人曹操俯首帖耳、不敢轻慢?

这就必须从东汉末年发生的一起著名征外之战说起,那就是曹操北征乌桓。

熟读三国的人都了解,曹操是在官渡大捷、灭了北方劲敌袁绍主力、追缴其残余势力时征乌桓的,远征乌桓受到众多谋士反对,但唯有一人力主用兵,且要兵贵神速。那就是曹操最器重的谋士的郭嘉。这个曾占据曹操帐中第一谋士座位的智囊与众不同,常有惊人奇谋,曹操对郭嘉言听计从,这一次当然又是一拍即合。

曹操征乌桓采取的是闪电战和血洗战,史载曹操“虚国远征”,可见大张旗鼓、势在必得。这是汉军出塞征战,主动出击的为数不多战例。而且是以骑兵作战为主。

史书对这场恶战多有记录。数万骑兵惨烈混战,“死者被野”。面对游牧民族单兵能力强,曹操骑兵毫不逊色,虎豹骑“获单于蹋顿”,阵前斩首。乌桓群龙无首,三郡主力骑兵先行崩溃,《三国志》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曹军乘胜追击,直捣乌桓老巢柳城,一举平定乌桓三郡。

曹操为什么力排众议、执意北征?而且一反汉皇怀柔政策,坚持闪电战和“血洗”呢?

依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曹操个人性格原因,另一个是天下形势使然。

曹操的性格,有别于“一般中国皇帝”。乌桓之战体现了曹操“圆外狼”的特征,在中国的君王行列中,曹操虽然算不得完整的大君王,但却是凤毛麟角的“霸气”外露者。他内战、外战通吃,尤其在外战方面,雷厉风行,更显王者本色。

征乌桓发生于曹操刚刚成了一点气候之时。一般军阀对外不敢有这样的大动作,而曹操却拿出雄主的胆魄。当时北方第一部落军队,还是匈奴人马。但乌桓也是不可小觑的东胡族的一支生力军。乌桓与匈奴同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与鲜卑同属东胡族。其凶猛彪悍程度不亚于匈奴鲜卑。

与如此彪悍部落军队作战,需要“以刚克刚”。曹操有这个胆量,也有这个资本。曹操的骑兵很厉害,虎豹骑可谓天下无敌,三国部队,曹魏的骑兵最有战斗力,如果赤壁之战玩的不是水,而是骑兵,孙武怎么联合都是根本抗不了曹。曹操的军队,有些草原部落的作风,曹操就是靠虎豹骑打败了东桓骑兵。

至于天下形势,曹操与郭嘉的看法是一直的。如果对袁军残余与胡人联手置之不理,那么就是养虎为患,曹魏北疆将永无宁日。曹操征乌桓的直接目标,是奔着他的北方残敌袁氏兄弟,立志要对袁绍家族“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但是最后取得的客观效果,却比原目标更久远。此役不仅解除了“三郡乌桓”对中国北部的威胁,扫清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彻底统一河北。并且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收编乌桓精骑,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三郡乌桓骑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大大发展了曹军的骑兵部队。

这“意外收获”应该是曹操征乌桓的直接回报,收编乌桓铁骑,汉军与东胡这只彪悍部落实现了融合。乌桓这些铁血兵源,成为三国魏军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虎豹骑加入了“东胡”彪悍,更加勇猛无敌。从三国的最终结局看,魏军不仅是将领中人才辈出,而且士兵也是最有战斗力的。尤其是骑兵,三国之中,魏军始终独占鳌头。

历史上,像曹操这样敢于收编夷兵的中国君主并不多,在三国的战史中,虽然蜀汉也与外族军队合作过,但那是雇佣,不是收编。例如姜维借羌兵。

曹操征讨乌桓后,除部分乌桓人远迁辽东地区外,“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此役可谓完成“横扫”与“融合”双结合最彻底的战例。

总得看来,曹操征乌桓,两得一失。

“两得”是扬威、强兵。乌桓之战,使曹操威名大震。据史书记载,乌桓大捷后,曹操在北方胡人部落中的威望,已经达到了“北方共主”的程度。曹操在北方“夷族”中树立的威风,其实就是征乌桓打出来的。

如果说诸葛亮对外作战继承的是儒家的“怀柔远人”、“尚德抑武”,那么曹操继承的则是蒙恬陈汤的“原生态”汉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曹操征乌桓从柳城班师,途经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意气风发,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为两千年之后,“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挥鞭”留下出处。此时曹操已经涌上“天下共主”的霸气。

彼时,南匈奴跟曹操主持的“汉朝关系”水乳交融。当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到邺城来拜贺曹操晋升魏王时,曹操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让匈奴的右贤王回去替单于监理国家。

可见曹操的领导派头有多大,各部“胡人”敢不“从命”、唯魏王之首是瞻乎!

可以想见,如果曹操统一中国,那么“大魏朝”应该是一个外战成绩辉煌的王朝,不会任胡人骑在头上作威作福。

当然,征乌桓亦有“一失”。这“一失”就是郭嘉为这场外战付出了生命。力主远征的郭嘉随曹操出征,不幸在北征中身染重病,一命呜呼。郭嘉的“夭亡”,对曹操来说,犹如刘邦失张良。

血洗乌桓回来,曹操重赏了谏劝者,众人以为他是为用兵而懊悔,其实更大的成分,他是为失去“第一谋士”痛心。

事实证明,曹操征乌桓虽然劳师,但却一劳永逸,“攘夷”一举成功,几十年再无边患。而最大的损失,却是郭嘉的早逝。本来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郭嘉比曹操小15岁,完全可保到曹操孙子做皇帝,可才子“才高命短”,郭嘉死后,曹操一时难寻替身,晚年选择了司马懿做“帝师”,乃至葬送曹魏江山。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