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已故作家三毛曾说:“最爱黄药师什么都爱。”可见,即便是著名作家,谈到黄药师也会语无伦次的。其实黄药师这么受欢迎,倒不是因为三毛爱他,或者这么多粉丝爱他,关键是金庸爱他。智慧、知识、财富、容貌、地位......这些普通人终其一生未必能求得一种的东西,毫不吝啬地给了黄药师。金庸那时候,写小说不像现在这样YY,但黄药师是个例外。
黄药师,这个名字来之不易,大巧若拙,竟容易被人理解成从事古代医药事业的人。起这个名字,大概有三方面的因素:其一,“药师”二字最先来自佛教,揆其教义,西方为净土世界,东方为净琉璃世界。西方净土世界宗主曰“阿弥陀佛”(净土宗在我国广为流行,此佛天天有人念),东方净琉璃世界宗主就是“药师佛”,黄药师不仅名与其同,方位也与其同(东邪),金庸信佛教(虽然李敖说是假的),此处安排,料非无心。其二,唐朝名将李靖原名药师,金庸曾在《侠客行》书后评《虬髯客传》,对李靖的任侠之气与其功成不居的潇洒很佩服,不是黄药师这样的人物,金庸恐怕也不舍得把李靖的名字给他。其三,东属木,取名药师,药字草为头,木为根(繁体字的药),与五行正合,黄药师以箫代剑,也是为了不以金克木的缘故。可见,金庸当年为了取这个名字,应该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黄药师其人来历,按三联版(旧版)所说,是个没来历的人,仿佛自开天辟地就住在东海的桃花岛,有徒弟,没有师父,有妻女,没有父母,桃花岛自成门派,卓然一家。武功都是黄药师自己发明的(注意蛤蟆功、降龙十八掌、一阳指都不是西毒北丐南帝发明的),射雕英雄传之中,像这样酷的人,还有一个王重阳,不过他一出场就是死人。03年金庸新修订版中,黄药师出身浙江书香门第,祖父是高宗朝御史,得罪秦桧被杀,全家流放云南,黄药师生在云南,少时非圣薄孔,大闹贡院,不见容于家门,回到浙江做江洋大盗去了,王宫大内、相府帅帐都曾光顾……不过即便新修订版本,也没交代他的武功是哪来的。其实我觉得黄药师这样的人,有来历不如没来历,写清楚反而不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最好。
黄药师的思想在大家看来,属于比较反传统、后现代的一种。不止一次说“礼法岂为吾辈设”,似乎是个没有道德原则的人。其实不然,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规则是次要的,潜规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世界上太多了人,言必称圣贤而行若狗彘,黄药师偏偏反其道行之,不称圣贤之言,不行狗彘之行。黄药师曾说:“哼!我这邪魔外道,比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混蛋,害死的人只怕还少几个呢!”这句话看似平常,其实反映一种彻底的人道价值观。当世上的思想太多,理论太多,主义太多,彼此盘根交错纠缠不清的时候,“害死的人”是多是少,就是最朴素最有力的是非标准。在乱世,常识的力量远比道德理论本身更有说服力。金庸不止一次讲过这种道理,张无忌曾经对灭绝师太的徒弟静玄说:“那青翼蝠王只杀二人,你们所杀之人已多了十倍。他用牙齿杀人,尊师用倚天剑杀人,一般的杀,有何善恶之分?”不过张无忌向来仁侠,这样说正常,黄药师这样说,尤其衬托出他复杂的个性。嘉兴烟雨楼之会,欧阳锋为了讨好黄药师,砍了一个教书先生的头送给黄药师,说这腐儒在学堂讲什么忠臣孝子,我知道你不喜欢,就把他砍了(大意如此),黄药师讲了句石破天惊的话:“黄某平生,最敬忠臣孝子。”可见,黄药师不是反传统,只是反虚伪罢了。这倒让我想起来魏晋的名士,他们也总是试图用随波逐流的表象来掩盖或者麻醉自己心中的是非原则,“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些是表象,对于权贵和虚伪的绝不妥协,这才是本质,阮籍醉了两个月的酒来拒绝司马氏的拉拢,嵇康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直接就拒绝了,拒绝,是因为有所坚持。从何晏、王弼、嵇康、二陆开始,名士多死于刀剑之下,如果他们足够“自然”足够油滑混世,何至于如此?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以激烈的反传统著称的鲁迅,一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校勘《嵇康集》,是赞赏嵇康的反传统还是赞赏他的坚持呢?
“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道尽了黄老邪的潇洒,他有盖世的武功,有惊人的财富,所以他虽然也拒绝、也谩骂,却不必像魏晋名士那样引颈就戮,他是一个在乱世中活得有所坚持而又自由自在的人。我想,金庸的小说被成为成人童话,既因为它的虚构和幻想,更多是因为他写出了读者的奢望。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黄药师虽然嘴里骂孔子,但孔子应该是很赞赏黄药师这样狂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