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立储方式的退化:雍正传位真相与圆明园密旨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4-02 11:39:15编辑:zouyijun

雍正帝生前曾写有两份关于嗣皇人选的谕旨。其中一份为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当众宣布立储后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后的谕旨。此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以备不虞。后来,雍正帝病逝时住居圆明园,就首先启用了随身的这份密旨,即“圆明园密旨”,回紫禁城后再次宣读了乾清宫内缄藏的谕旨,所谓“复取出内收缄盒密记”。可见,有关圆明园宣读传位密旨的这一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此外,《清高宗实录》中关于雍正帝崩逝后的一系列记载也能说明弘历在圆明园时嗣皇身份已经确定。“是日子刻,世宗崩。上趋诣御榻前,捧足大恸,号哭仆地。王大臣近侍咸举哀,寻请恭备黄舆奉大行皇帝还宫,一遵圣祖仁皇帝大事礼仪,请上前导以行。于是谕内大臣海望持合符开门进城,同多罗履郡王允裪入乾清宫豫备。公讷亲、内大臣常明为后护。果亲王允礼、 亲王允祕、和亲王弘昼、大学士张廷玉随进宫。公丰盛额、乾清门侍卫等随大行皇帝黄舆进宫。庄亲王允禄随皇太后及宫眷进城……,大行皇帝黄舆进宫时,上在乾清门内迎接。谕曰:若在乾清门内迎接,心实不忍,王大臣等不必固请,俾得稍尽此心。”

按照惯例,先皇帝驾崩后,确立嗣皇帝的人选是当务之急。如不及时确立嗣皇帝,不仅会使权力出现真空,导致诸皇子为获取皇位继承权产生纷争,以致兵戎相见,而且也会延误先皇帝丧事的办理。因为嗣皇帝在先皇帝治丧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先皇帝崩逝于紫禁城之外,在奉其遗体还宫前,嗣皇帝要对相关程序作出详尽的安排。特别是按照礼制,嗣皇帝要先行作为前导,在城门或宫门前跪迎大行皇帝。

因此,只有弘历嗣皇帝身份被确立后,才能着手办理奉雍正帝遗体回宫等各项治丧事宜。否则,嗣皇帝身份未定,决不能贸然护送大行皇帝还宫。按《清高宗实录》所载,弘历在奉雍正帝遗体回宫过程中,事实上已确实履行了嗣皇帝的职责。还宫前弘历对诸王大臣进行了任务分工,其本人则按照康熙帝驾崩时嗣皇雍正帝所行的礼仪前导以行。大臣们对雍正帝遗体进宫时迎接地点的奏请,则更加明确了其嗣皇帝的身份。因此,圆明园宣读传位密旨的情节应该是真实的,否则弘历断不敢也无权指挥办理雍正帝的相关丧仪。还宫后,内侍将装有传位谕旨的封函捧至弘历前,则进一步证明了弘历嗣皇帝的身份。

回到乾清宫后,在庄亲王、果亲王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的见证下,宣读正大光明后封函的传位谕旨,是嗣皇帝身份已定的弘历,为进一步明确其继位合法性所履行的一种形式。毕竟乾清宫的谕旨是雍正帝建储时当众告知群臣知晓的,较圆明园传位密旨更为神圣和正式 。所以,嘉庆帝君臣在纂修《清高宗实录》时,大概虑及于此,只记录了乾清宫宣谕传位诏书的事情。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