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十大名将 朱元璋手下大将排名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4-07 09:21:59编辑:zhaoxiaoyan

大明开国十大名将:

1、徐达(1332—1385)

徐达 (1332年—1385年),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徐达这个名次估计没什么争议,他追随朱元璋很早,也具有大将之才。不过尽管徐大将军战功赫赫,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可是他在谋略上并是太出众,得意之笔也不多。

如果说有什么数得上的突破性成就,大概就要算两次大败王保保了。

2、常遇春(1330—1369)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之勇猛在明军系统中无出其右者,但有时候也似乎有些蛮干。他几乎不读书,其实也没什么得意之笔,虽然史书上说他“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但还是有过誉的嫌疑。有将才而无帅才吧。

3、李文忠(1339—1384)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受重用,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谋,很得老舅的真传。

他的的确确是有几次还算得意之笔的,比如1365年诸全新城之战以少胜多,1369年大同附近破元将脱列伯,以及1370年袭破应昌。这几战不光是赢得漂亮,关键是都有李文忠的“谋战”在其中。

傅友德

4、傅友德(?—1394)

勇猛、智略与常遇春差不多,就是活得长,平四川时立下头功。在洪武十四年率兵30万众扫定云南时,可谓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

在时人的眼中,一向沉默寡言的傅友德之骁勇仅在常十万之下,其“喑哑跳荡……每战必先士卒”,而“多谋恤众”又过之,可谓兼有徐、常二人之优长;更幸运的 是,傅友德虽身被百创、九死一生,然终能苟全性命,其“英风壮采,猛夺雄貔,出奇制胜,料敌如神,铁骑长驱,横金千里”,终于成长为一代战功赫赫的名将。

5、廖永忠(1323—1375)

擅长水战,得意之笔也不少,比如鄱阳湖水战时、破陈友谅都城江州、武昌,以及平四川时,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现。

他虽然读书不多,却是明军中屈指可数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能力很出色,还善于治民,可惜死得早,是洪武八年被朱元璋赐死的,可谓是朱元璋拿来祭刀的开国元勋。

6、冯胜(?—1395)

能力并不是特别出色,不过资历较深。他本是一位读书人,后来战功也算不小。

其他名将基本上都没打过败仗,惟独冯胜有两大败笔:一是1360年龙湾之战时,他奉命追击陈友谅败军,结果被张定边击退;另一次是1366年时的高邮之战,冯胜误中守军诈降之计,死伤一千余人,结果被朱元璋从前线召回打了一顿,并且罚他步行回前线。

还有两次不太光彩的记录:一是1369年,朱元璋命他在西北留守,可是他却率大军私自溜回南京;二是1387年,在招降纳哈出时,冯胜竟与自己的女婿、常遇 春的儿子常茂发生纠纷,结果导致他的帅印被夺,从而交到了副帅蓝玉手上——这就为蓝玉在第二年深入草原建立奇功提供了可能。

7、汤和(1326—1395)

能力一般,资历较深。平四川时由于迁延不进,被朱元璋痛斥。

8、邓愈(1337—1377)

能力还行,资历较深。可惜死得比较早。

9、蓝玉(?—1393)

能力还行,但资历较浅,后来慢慢熬成了大将。早年的蓝玉并不是太冒尖,而且说来也没什么得意之笔,确实没啥可替他吹嘘的。

按照历史记载,他的捕鱼儿海大捷,功劳有一半是要与王弼分享的,因为正是王弼的坚持和劝说,才让准备退兵的蓝玉一举创造了奇迹——换了冯胜、傅友德等人,其实也是一样可以创造奇迹的。

10、沐英(1344—1392)

是朱元璋二十多个养子中最受重用也最出色的一位,也有些谋略。资历较浅,直到后来,才渐渐在南方战场上唱了主角,与蓝玉在北方相呼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