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离不开酒?酒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4-15 17:50:39编辑:lijian

曹操对于酒的认识是理性而深刻的。一方面他非常了解酒的种种优点和好处;另一方面,他也深刻认识到酒的弊端。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由于连年饥馑,爆发农民起义。曹操虽善饮,但从国计民生大局着眼,坚持在国难当头之时下诏禁酒。对于曹操的这一举措,士族势力进行了强烈的抵制。以孔融为代表的士族官僚,对曹操的禁酒令进行了冷嘲热讽。后来虽为讽刺曹操禁酒被降职,但其家依然“宾客日满其门”。孔融常自叹:“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一个要饮酒,一个要禁酒,表面上是一桩小事,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确实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的尖锐斗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为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这种“办事人”,就是一种理性对待酒、对待自身和社会的态度。对于孔融等人的行为,曹操是一忍再忍,最后终因孔融等人的所作所为太过分,最终借故把孔融、杨修、许攸等人先后处死,极大的打击了士族势力,推动了改革顺利进行。

不管历史给予了曹操怎样的评价,但是在文学方面,曹操却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对美酒的热爱也是出了名的,它的精神与美酒是息息相关的。在新版《三国》电视剧中,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世人昨日看错了我曹操;今日又看错了;也许,明天还会看错。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这句话作为台词在这部电视剧中曾经多次出现,虽然这只是编剧一厢情愿的后现代解构,但是我们仍然能其中看到一个真实可敬、特立独行、敢于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曹操。这正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美酒精神的体现。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酿酒业繁盛的地区,相对来说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就会比较高。酒,已经由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升华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即美酒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深刻影响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而亳州之所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与这里的饮酒风气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曹操之前的亳州人老子(亳州市涡阳县)、庄子(亳州市蒙城县),其道家哲学思想追求的是“无为而治,天人合一”,向往绝对自由,忘却生死荣辱。这些都可说是中国传统美酒精神的体现。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原本就是一个崇尚道家思想,追求清静无为的人,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过上这样的生活,唯一能让他获得如此感受的,就是饮酒。这也是曹操一生爱酒的重要原因。

现代人对曹操最大的误解,就是“忠”与“奸”。对于这一点,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亳州曹操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外的40多位专家已经达成了一致:对于曹操的误读,始于南宋时期中国北方政权的沦丧,出于一种民族的情绪,人们把这股怨气一股脑撒在了1000年的曹操身上,于是他就由一位心怀天下、扶危济困的忠臣,变成了一个谋权篡位、祸国殃民的奸臣。我们对此大可暂且不论,这里单讲的是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美酒精神: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于有枭雄之称的曹操,不知道你是如何的看法,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我们没不要深究,但是曹操在笼络人才方面确实是有一手的,用美酒笼络人心,不知道你听过煮酒论英雄没。《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关于曹操以酒识人的例子。比如温酒斩华雄,当袁绍听说关羽只是一个弓马手,认为他没有资格出战的时候,曹操却“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在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傲视群雄,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辈为冢中枯骨,唯独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与自己一同称为旷世英雄;在大宴铜雀台时,曹操让本族子弟和外姓武将比射,以西川红锦战袍一领作为酬谢,当两边人马争执不下时,他命各赐蜀锦一匹,诸将各各称谢,轮次把盏。这些举动,既体现了曹操为人的豪气,又表现了他识人、用人的智慧。在他的家乡亳州,至今还流行着一句俗话“酒品如人品”,即通过饮酒来考验人品的习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