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自古以来各个朝代帝王们都很多疑?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4-22 10:57:32编辑:lijian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的是禁止政治非议,阻断敌对势力的形成。吕后处死韩信,害怕他东山再起。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算是仁慈。朱元璋杀尽开国元老,刘基嘛算是侥幸,低调到不能再低调。历史上的传说,虽有水分却差不离多少。帝王们都是人间极品,能统帅千军万马脱颖而出成为帝王,自是果敢富于魄力,但即便如此,对周围出生入死兄弟的怀疑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君不见曹操手起刀落,错杀被蒋干盗书弄巧成拙的水师将领,同样还有那个因小小鸡肋被杀而闻名,绝世聪明的杨修。可见枭雄们除了果敢,大多都很多疑。当多疑遇到果敢,多少英豪便成了帝王的刀下冤魂。当然也不全是冤枉,康熙的多疑,除掉鳌拜,李世民的多疑,六亲不认,武则天的多疑,成就霸业,刘邦的多疑,巩固大汉,秦始皇虽杀书生但却同一文字,等等不一而述。

其实帝王也是凡人,凡人便会有凡心。所谓江湖险,险在人心,帝王们或是乱世揭竿而起的英豪,或是处于权力漩涡中心的标杆,经历太多的权力争斗与力量此消彼长的游戏后,比我们一般百姓更能体会到世态炎凉与沧桑巨变,看的多了,防人之心便不可无了。不仅是防人之心,更有若干的抉择摆在面前,就像现代运筹学中的脑筋风暴一样,从全局出发,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最佳答案,便是疑问的开始。但帝王们的抉择有时候不允许太多的慢慢考虑,和现代许多大小集团的领导者一样,装聋作哑成了含而不露的一种智慧,因为决策太快,说是果断,也可被认为轻率,决策太慢,说是谨慎细致,也可以被说是优柔寡断。万物之变化,有利自己的一面转瞬即逝,帝王们的位置有时真的容不得太多考虑。当然智者千虑也难免一失便成就了多说历史传说。当然这些还不是帝王多疑的全部。在维护自己利益方面对于帝王来说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让天下唯我所用,时刻提防着大臣们的造反还有身在其位却不作为的举动。

物以群分,人以类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与情感基点,现代的说法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个人格调不同便决定视界不同,站位不同便决定角度差异。因为站错队而误了多少英雄,因为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而隐于世的大士们更是难以计数。身为帝王的大臣们同样如此,表面上固然为江山社稷忙碌,私底下都在拉帮结派,一为巩固自己位置,二为达到自己政治抱负而努力。至于政治抱负是为民谋利还是为己私奔,是清如碧荷还是乌烟瘴气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有一点,都想爬到更高的位置,更好的支配更多的资源。就像国企的中层人员既要站对队伍,知道未来谁才是那个最有说话权力的高层领导,忙着表忠心,同时也要不停忙碌,好像自己能力很高为公司很是尽职一样,但私下的出发点无非就是争取爬的更高,支配人财物的权力更大,不一定是为某政治理想奋斗终身吧。如此,帝王们便产生警觉,天下是寡人的天下,你们个个结党营私,寡人只是要你们的才能能辅助寡人夺取更多地盘,维护社会稳定,为百姓办点维持秩序的事情,这样才能贡献更多的GDP,寡人拥有的社会资源才更多,创造文明之鼎盛。你们倒好,表面一套,背后指不定怀何鬼胎。历史上的教训寡人是记得清清楚楚,那个赵高,寡人相信他,把有才能的扶苏害死。那个安禄山,朕相信他,闹的我大唐元气大伤。那个秦桧,天下人都知道,因为天下因他而亡,至于朕的责任嘛,与其说是饮酒作乐不思进取,不如说是朕对这个创造宋体字的家伙没有多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