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万寿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太宗和高宗时期曾归顺唐朝的契丹部族,因营州都督残酷不仁,虐待契丹部众,在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带领下,一起举兵反唐,攻陷营州。
先被武氏派出去的左鹰扬卫大将军曹仁师等人,因中了孙万荣之计,几乎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接着武氏又派周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大总管,再次讨伐契丹。正在唐室忙着如何战胜契丹的时候,突厥的默啜可汗向唐室请求和亲,并自愿率众帮助唐室对付契丹。唐室自然表示同意。默啜带兵袭击松漠时,正逢原松漠都督李尽忠去世而孙万荣外出,于是默啜将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妻子儿女及所有粮草辎重,全部掳走。孙万荣这下子无家可归,干脆专门侵犯唐的边境地区,不久又攻陷冀州和瀛洲,杀害官民好几千人,整个河北为之震动。
魏州刺史独孤思庄,一向胆小如鼠,听说北边外寇入侵,便一面让城外的居民全部入城守卫,一面派人送信到朝廷请求派兵援救。武氏知道他性格怯懦,便起用因被来俊臣和武承嗣陷害而被贬为彭泽县令的狄仁杰,命他到魏州代任刺史。
狄仁杰到了魏州以后,将城外的居民全部放出去,让他们回家好好种田,说:“距离敌寇还远,何必这么仓皇。就是万一敌寇来了,城里守兵也能支持,不用劳驾百姓。”老百姓纷纷拜谢,高兴而去。
为了加强兵力,武氏又派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统率十七万的大军前往进攻孙万荣。但出师未久又遭到大败,王孝杰并且在战斗中坠崖身死,部下也多半伤亡,逃脱的人很少。这时武攸宜刚到渔阳,听说王孝杰败死,吓得魂飞魄散,再也不敢前进。
再次得到前线失败的消息,武氏也慌张起来,更派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出师援应。紧接着,又命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娄师德为清边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统兵二十万,即日北行。
这几路大军出击之后,在突厥的默啜可汗的配合下,将孙万荣打得落荒而逃。在逃到洛水东岸时,孙万荣被家奴砍下头颅,献给唐军。此外,孙万荣手下的骁勇战将李楷固、何务整也到幽州求降。这时狄仁杰已升任幽州都督,对来降人员好言抚慰并送往东都,又采取措施安抚河北百姓,不曾乱杀一人。
武氏也下令大赦俘虏,改万寿通天二年为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且因默啜帮助唐室退敌有功,派大臣阎知微和田归道一同到突厥,册封默啜为特进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阎知微见了默啜可汗即跪拜山呼,就像对武氏一般尊敬。只有田归道只作揖不跪拜。默啜便责怪田归道无礼,把他关起来,不让返唐,而只让阎知微回去,并向唐请允婚约,且要求还给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地。此外,还有谷种、彩帛、农器、铁等,也在其索要的项目中。阎知微只得唯唯从命。回来见到武氏后,将默啜的要求原原本本报告了武氏。
武氏不愿打仗,沉吟很久,决定酌量给他息事。默啜得到满足后,才将田归道遣回。
武承嗣有个儿子,即淮阳王武延秀,年少翩翩,还未娶妻,于是武氏命他娶默啜的女儿为妃,并约好来年就举行婚礼迎亲;还预备了金帛亿万作为聘礼,准备到了预定的日期就出发。
这期间,来俊臣在朝中又连续作恶,诬杀了不少人,且越来越受宠,众人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已升任监察御史的李昭德,正要收集罗列他的罪恶,向皇上痛奏一本。谁知昭德尚未动手,来俊臣倒先诬他谋反,把他送进监狱了。扳倒李昭德以后,来俊臣就更是忘乎所以了,甚至要将皇太子庐陵王和太平公主以及武承嗣、武三思以下的诸王都一并列入谋反案件,自己好独揽大权。但是这回,他的死期到了。诸位武姓大臣及太平公主齐心协力,一起到武氏面前告他的状,终于让他下了狱。后来,武氏下令将李昭德和来俊臣都一并斩首,朝野上下都为李昭德喊冤,而为来俊臣称快。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六月,是淮阳王武延秀到突厥娶亲的时间。武氏命令阎知微以春官尚书的官衔,与署司宾卿杨齐庄带上黄金万两,彩帛万匹,与延秀一起前往突厥。延秀走之前,其父武承嗣就因篡夺太子位置不成而郁郁成疾;延秀走后不久,他便一命呜呼了。
突厥可汗默啜听说来娶亲的不是李氏而是武氏,大怒,悔婚,还扣留了武延秀。
武氏得到消息后大怒,当即派了三十万大军出征突厥,另派十五万作为后援。
在和亲之前,武氏曾接受狄仁杰等大臣建议,将曾经被废的庐陵王李显召回,并立为皇太子,赐姓武氏;同时改封豫王旦为相王。这次征战便命令太子做了河北道元帅,命狄仁杰为副元帅。但武氏并不许太子出师,只令狄仁杰代行元帅职务,率军北征。
行军途中,狄仁杰不断接到报告,说是默啜在赵州和定州大肆烧杀掠夺,将两个州共八九万男人老少全部坑死,取了大量金帛后返回北方去了。狄仁杰日夜兼程,带领十万骑兵赶到赵州境外,却已不见一兵一卒,只得长叹一声,回到赵州。之后,狄仁杰奉命担任河北道安抚大使,及时采取积极招抚措施,命令被突厥驱赶和抢劫的百姓都回到原籍好好过日子;又从粮仓中取出粮食赈救难民,严禁部下士兵侵扰百姓。曾经被默啜搅乱的河北于是逐渐安定下来。
武氏命令各军班师回朝,并召回狄仁杰,改授内史一职。又因纳言娄师德向武氏大力举荐,武氏便将狄仁杰升任同平章事,几乎一切朝政都委任给他,直到仁杰七十一岁时突然病故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