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导演齐星:正视历史重塑英雄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5-05 12:51:47编辑:zouyijun

最近,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正在央视8套热播。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追溯历史,著名导演齐星把镜头回到近代中国那次具有拐点意义的“重创”之时,把目光聚焦于铁甲舰上的一群“小人物”,演绎大时代面前小人物的蜕变,更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真正的甲午战争,思考战败原因,非常值得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此剧的历史顾问陈悦、孙建军二人是我多年的朋友。经过他们的牵线,2014年年初,我曾对齐星导演有过一次专访。

齐星导演留给我的印象,是浓厚的学者气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人也非常随和。从当初采访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因为盼望此剧上演,我曾数次给齐星导演发短信询问。导演每次都认真回复。

如今终于上映了。导演告诉我,前半部分,有一些演绎,真正的北洋海军,参军是要查三代的,不可能有海盗、骗子等等。今天这样演绎,更多的是为了艺术上吸引人。用齐星导演的话说:“我们想牵着观众的手,把他带进那段历史。”

以下是一年多前,我对齐星导演的专访。

史实: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的实力并非亚洲第一

虽然每一次战争都留下伤痕,但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次战争像甲午中日战争一样,令人如此神伤和醒悟,也没有哪一次战争像甲午中日战争一样,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全程在甲午故地威海拍摄,它以一群水兵的视角切入,从他们的从军经历、成长过程和为国捐躯的惨烈,表现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悲剧。

采访当天,记者有幸提前观看了电视剧的部分镜头:两个年龄、个头相当的孩子在田野里奔跑,都想跑得更快,但其中一个跌倒了。这两个孩子,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19世纪末的两国,发展进程极为相似,却一个发展强大,一个落后挨打。

甲午年忆甲午,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会败?北洋海军的实力不是当时亚洲第一么?齐星导演说,经过和史学专家的考证,北洋海军成军时,实力的确是亚洲第一。然而成军之后,七年未添一舰。到甲午中日战争时,实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了。日本的舰船一分钟可以打10发炮弹,而我们的舰船20分钟才能打一发。实力如此悬殊,怎么不败?

在当时,清政府向北洋海军供应的煤是劣质煤。丁汝昌向李鸿章报告此事,李给他一副对联让他填,上联是:明明白白做糊涂事。下联是:糊里糊涂做明白人。丁汝昌给出的横批是:北洋水师。由此可见,当时北洋海军面对的国内政治环境有多么无奈。而这种无奈,使其实力无法保持亚洲第一。

人性:首次呈现北洋海军阵亡将士名单

尽管北洋海军与日军实力悬殊,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将士们的英勇,即便是敌方也动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同时也给敌方以重创。战败后,日方就连劝降书里也流露出对将士们的尊重。

在《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每一集的片尾,都呈现了阵亡将士的名单。齐星导演认为,北洋海军尽管战败,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在中国与世界差距悬殊,在国家近代化和统治者既有利益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为国捐躯,他们所承受的苦难非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历史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

阵亡将士名单的提供者为陈悦,他告诉记者,2010年他曾远赴日本寻找甲午遗踪,在那里,他看到有些阵亡的北洋海军墓碑,和战争中死亡的日本军人葬在一个墓地,这些人有的有名字,有的没有名字,令他的心中很震撼,一则震撼于就连日本人对阵亡的北洋海军将士也是怀有尊重的心情的,二则震撼于,这些将士在他乡埋藏,可能临死都有一种屈辱感而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

使命:威海应该因尊重历史而更让人尊重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全程在威海拍摄,真实再现当年战争的场景。据齐星导演介绍,影片拍摄时,所有的武器、甚至人物使用武器的姿势,都还原了历史,对于战争场景,也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

在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唯一加工过的,便是几个“小人物”。电视剧中,有几个水兵在从军之前,是街头小混混或者海盗,这在当时的可能性是极低的,因为北洋海军对水兵的挑选有着严格的标准,要上查至三代无犯罪纪录。

齐星导演说,之所以这样处理,包括影片的名字处理,都是因为在他看来:历史不是说教的,文艺多少要迎合一点人的兴趣,以让人看下去,深入下去。“我们就是要拉着观众的手,让他们走近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齐星导演说。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历史顾问之一孙建军最大的期待,便是这部电视剧能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加了解威海,能通过这部影视作品,让人们认识到威海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的城市,从而更加让人尊重。

齐星导演对此表示认同,并说:“威海,应该因为尊重历史而更加让人尊重。”(作者微信jiuwin007)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