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德国“元首”希特勒是二战时的死对头,可是,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俩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都喜欢绘画,而且画得还不错。
丘吉尔:“如果不是绘画,我恐怕活不到今天”
温斯顿·丘吉尔作为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受人景仰。可他的丹青技艺又如何呢?英国宫庭画师约翰·莱沃里评价说:“如果他当初投身绘画而不是从政,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
据英国历史学家戴维·库柏斯于2003年12月出版的《温斯顿·丘吉尔的绘画生命》一书介绍,丘吉尔是于1915 年才拿起画笔的,那时他已经40岁了,算是半路出家。当时,作为一战协约国一方的英法联合舰队遭遇德军重创,损失惨重,身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引咎辞职。郁郁寡欢的他后来又来到西线服役,心想自己的政治生涯就此终结。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丘吉尔迷上了绘画,从此欲罢不能。
正如该书序言中丘吉尔女儿玛丽·索马斯所写的那样:“只有沉浸在绘画中时,他才有勇气直面风暴,排遣心中的郁闷,并且最终爬上政治生涯的高峰。”对于绘画的“心理治疗”功效,就连丘吉尔自己也承认:“从来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像绘画这样让我如此投入,忘却自我。”
在丘吉尔的绘画里找不到战争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陆地风光和波澜壮阔的大海。1945年,就在美英飞机轰炸了德国东部历史名城德累斯顿之后,他还完成了一幅反映田园风光的《科摩湖畔》。纳粹德国投降后,下台后的丘吉尔依然热衷绘画,1946年他完成了《缪斯河边》(RiverMeuse)。丘吉尔曾感慨:“如果不是绘画给我的精神支持,我恐怕活不到今天。”
希特勒:习作不及格艺术学院拒绝录取
而出身于奥地利小农和小资产阶级家庭的阿道夫·希特勒,学习绘画的经历可不像丘吉尔这么顺利。希特勒的父亲是海关职员,第三次结婚后生了6个孩子,希特勒排行第四。也有人说他是私生子。由于家庭经常更换居住地点和父亲早逝,对幼年希特勒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尽管他天资聪明,但在学校里却始终是一名中等生,只有绘画一门是“优”。所以他想当一名画家。
他19岁那年前往维也纳,在艺术学院报名,想学绘画和建筑,但由于习作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入学考试的评语是:绘画成绩不够满意。希特勒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维也纳艺术学院没有录取他,“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损失”。有人曾为维也纳艺术学院的“历史性错误”扼腕叹息:如果录取了希特勒,也许他就不会成为祸害人类的纳粹狂人。
尽管没被录取,希特勒仍留在维也纳混日子,依靠打零工、给人画风景明信片和风景素描糊口。同时大量阅读书籍。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的“伟大领袖”。他上台不久,就发动了一场“文化革命”:将6500件现代艺术精品从德国各博物馆、美术馆里清除出来。不光是德国的现代派画家,就连塞尚、高更、凡高、毕加索等艺术家的作品,也在一夜之间成为“垃圾”。总算为当年受的“委屈”出了口恶气。
这还不算完,希特勒还要按自己的意志大兴“新画风”。他亲自主持审选作品,开办了“大德意志艺术展览会”。这个年度大展成为德国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展览,观众总是以万计,还曾经达到百万人参观的记录。纳粹在“清洗艺术殿堂”以后,将黑名单之外的、被允许从事文化活动的人,全部纳入相关的协会里,美术协会的会员从45000人达到后来的10万。首届“大德意志艺术展览会”应征作品达到15000件,经过评审后展出900件。希特勒的得力干将戈培尔称此举为“在艺术王国的一团混乱中,德国艺术重新确立了新的秩序”。
不能不承认,希特勒是真的喜欢艺术,而且在绘画和建筑方面,也不是外行。正因为如此,德国美术的命运才那样悲惨。因为他懂一些,所以就按个人好恶严格控制。
如今还有多少希特勒的画作存世,不得而知。有一位德国二战退伍老兵马克西米利安,热衷于收藏“伟大元首”的遗作。他声称自己收藏了30余幅希特勒的原作,并打算联系展览机构将他的藏品公之于世,不过没有任何一家画廊、美术馆愿意接下这个展览。无奈之下,2007年11月11日,70多岁的马克西米利安在柏林郊区的一间废弃厂房内,自行筹办“ 希特勒原作展”。消息传出,愤怒的群众包围了这间厂房,一些激动的群众甚至打算冲进去烧毁画作,被德国警方制止。马克西米利安说:“我并不是宣传纳粹主义,为什么非要把绘画作者和他作品的艺术价值混为一谈呢?难道一个犯过错的人,他的画就一定糟糕吗?”据说迄今为止,只有寥寥几个“有勇气”的人踏进了那间厂房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