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 班昭
班彪(3~54),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造诣颇深。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二十多岁时,群雄并起,隗嚣在天水拥兵割据,他避难相随。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后至河西,为大将军窦融从事,劝窦融支持光武帝。东汉初,举茂才,任徐县令,因病免官。
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班昭(约45-约117),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和班超之妹,博学高才,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兄班固著《汉书》,因受政争的牵连,入狱而死。班昭受汉和帝之命,毅然担起整理、续写《汉书》的重任,独立完成了《汉书》中最棘手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终于最后全部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编撰工作。《汉书》问世以后,读者多不通晓,她还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
班昭的德才深得汉和帝的器重,和帝多次召她进宫,让皇后和诸嫔妃拜她为师,向她学习儒家经典、天文、数学,从而使班昭声名大震。班昭丈夫姓曹,人们便尊她为“曹大家”(当时人们把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尊称为“大家”;“家”在此读“姑”)。邓太后以女主执政时,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她去世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葬之礼。除了在史学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外,她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作有《东征赋》、《女诫》。清代女作家赵傅在《后汉列女颂(并序)》中赞她“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蔡邕 蔡文姬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开封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
柯亭一名千秋亭,又名高迁亭。原为驿亭,地处一块形若半岛的平地上,三面临水,风景秀丽。两层楼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南面正对古纤道,登楼远眺,心旷神怡。近旁建有“汉蔡中郎祠”,为后人纪念蔡邕所设。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在故乡绍兴执教时,曾和周建人等一起到过“柯桥的柯亭”,凭吊古迹和游览观光。古柯亭遗址在今柯桥镇中学内。
蔡文姬(约177-约249)名琰,原字昭姬,晋时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字文姬,陈留郡圉(今河南开封圉镇)人,大文学家蔡邕之女。著名女诗人、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
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音乐天赋自小过人,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留名青史。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她初嫁于卫仲道,后因无子,丈夫死去而回到母家,又因匈奴入侵,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育有两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非常有才华,是历史上少有的才名盖过美貌的女子。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孙坚 孙尚香
孙坚(155-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孙尚香,又称孙夫人,三国时期传奇女性,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女,孙权之妹,刘备夫人。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孙夫人的真实姓名,至于“孙尚香”这个名字,据说最早只是在戏剧《甘露寺》和《别宫·祭江》当中出现的。
孙夫人才智敏捷,性格刚强,有其诸兄之风,是纷乱的三国时期中一名杰出的女英雄,在她的身上无不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英雄气概。赤壁之战后,嫁给左将军刘备,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刘备向东吴借荆州不还,鲁肃身负干系,周瑜一为救友,二为国计,上书孙权教使“美人计”,进妹予刘备为夫人,诱其丧志而疏远属下。不料假婚成真姻,后来夫人更助刘备返蜀,于路上怒斥追袭的吴将。刘备入益州,使赵云领留营司马,留守荆州,此时孙权闻知刘备西征,于是遣周善引领舟船以迎孙夫人,而夫人带着后主刘禅回吴,幸得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方重夺刘禅。彝陵之战,刘备战败,有讹言传入吴中,道刘备已死,孙夫人伤心不已,望西痛哭,投江而死。后人为其立庙,号曰“枭姬祠”。
卓王孙 卓文君
卓王孙,生卒年不详,蜀郡临邛人,著名西汉时期巨富。卓王孙生于冶铁世家,秦灭六国,其祖父辈识事务主动迁至蜀郡临邛,同时带去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对冶炼技术有专长。他以廉价食物招募贫民开采铁矿,冶铁生铁,冶铸铁工具,供应当地民众和附近地区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之用,还远销云南等地。由于他善于经营。终致巨富,拥有家僮千人,富可敌国。
卓文君,原名文后,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汉代才女,善鼓琴,家中富贵,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之女。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留有佳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以及哀怒的《白头吟》和凄怨的《诀别书》。其中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她大胆追求爱情更是为后代的知识女性树立了自由恋爱的榜样。
卓文君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只好私奔。离家之后,两人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为顾忌情面,也只好将新婿、爱女接回临邛。
文君故里,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街有文君街,井有文君井,竹有文君竹。陆游、郭沫若皆赞尝过文君井。杨超题写“文君故里”四字,张爱萍题写“风流传千古”五字,马识途题写“秦汉遗风”四字。在邛崃,琴棋书画诗酒花都包含了文君的身影。“私奔码头”位于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相传是古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的地方。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自筵席上琴音相通后,遂买通仆人,约定佳期,在都亭馆驿相会后,二人寻思私奔成都路线。文君知其父卓王孙在北出成都的陆路防范甚严,遂与相如出南门迂回平乐,趁夜色顺江东下,由水路潜回成都,成就了这凤求凰的千古美谈。
谢奕 谢道韫
谢奕(301-358),字无奕,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大臣,太常卿谢裒之子、太傅谢安长兄、车骑将军谢玄之父。曾为桓温幕府司马,官至安西将军、豫州刺史。《晋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记载:奕字无奕,少有名誉。初为剡令,有老人犯法,奕以醇酒饮之,醉犹未已。安时年七八岁,在奕膝边,谏止之。奕为改容,遣之。与桓温善。温辟为安西司马,犹推布衣好。在温坐,岸帻笑咏,无异常日。桓温曰:“我方外司马。”奕每因酒,无复朝廷礼,尝逼温饮,温走入南康主门避之。主曰:“君若无狂司马,我何由得相见!”奕遂携酒就听事,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温不之责。从兄尚有德政,既卒,为西蕃所思,朝议以奕立行有素,必能嗣尚事,乃迁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假节。未几。卒官,赠镇西将军。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长于诗文,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 传于世。”她的作品《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谢道韫不仅诗文写得很出色,而且她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魏晋时代,“人士竞谈玄理”,清谈成为一种风气。谢道韫虽然不想当官,对玄理却有很深的造诣,并善于言谈。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记载,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谈议”,辩不过对方,此时身在自己房间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很为小叔子着急,遂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要为他解围。然而,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随便抛头露面,谢道韫就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后就王献之刚才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论辩有力,最终客人理屈词穷。《世说新语》中记载: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李格非 李清照
李格非(约1045—约1105),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北宋文学家,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诗文俱工致,著作颇丰,著《礼记说》等数十万言,只可惜各书皆佚,现仅有《洛阳名园记》一卷传世。刘克庄评论其“文高雅条鬯,有意味,在晁、秦之上,诗稍不逮”。其女李清照在《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藏书甚富,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工诗善文,更擅长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活泼秀丽,语新意隽,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之后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后期词章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如《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