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了太平天国这部长篇历史电视剧 对结尾主题曲的一句歌词:“试问这千秋大业为何毁一旦”感到特别心酸 特别无奈 。是啊 这千秋大业为何毁一旦呢 ?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为何仅仅坚持了14年就土崩瓦解了呢 ? 史书上失败的原因列举了很多 : 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战斗方针 ;中外反动分子的联合绞杀 ; 天京变乱的元气大伤 等等 这些史书上归纳的原因我承认也很支持 但是我今天想提出的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太平天国不定都南京,能否会取得成功呢 ?纵然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正确的指导方针等等原因的情况下 。
根据我的了解 太平天国的自金田起义以来 ,其早期进攻路线是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攻占永安——桂林(未果)——全州——长沙(未果)——武汉(曾国藩办湖南团练,即为湘军)——南京。好,到此为止,我们不谈太平军在金田的徘徊不前的战略失误,仅从攻占武昌后谈起。攻克武昌后,天国内部就应经有了定都的想法1由武昌北上,定都开封,以图北伐清政府巢穴2由海陆双进,直逼南京,定都南京。当然最后,因为海上战船军械力量巨大,不忍毁弃等诸多原因,选择了进军南京,最后定都。
攻克南京,我认为是战略没有多大失误的。 但的确不该定都,此时诚然应立即尽全力北伐,原因有1)清军此时防守力量相对薄弱,仅仅凭僧格林沁的骑兵是不能抵挡的,清廷其他各省部队尚未调动及时,从林凤祥 李开芳2万人的队伍即可直指京津就可窥探一般2)曾国藩乡勇仅仅训练2个月,很难参加战斗3)八旗绿营战斗力之差,是远远比不上太平将士的4)清政府已是摧枯拉朽之势,毫无生气可言,君不见林凤祥 李开芳对京城照成多大的震动?5)若此时北伐,避免形同流寇的作战风格。6)此时兴起之处受百姓爱戴,在《太平天国》第3册第271页曾提到“所过之处,以攫取衣物献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甚至连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太平军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乡民处处助贼打仗”。(选自《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7及《贼情汇纂》)
天国此时进军方式重点在于北伐,旦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可以东征,但毕竟比起北伐其要是小规模的,至于南京仅仅需要与东征军配合固守,注意无需死守,更无需西征。
迅速扩充军队,剑锋直指京城。若占领京城,清廷人心散矣。即图西北,此地清廷力量相对薄弱,比起清廷财政支柱江浙一带,易攻取。此时太平军已占华北,西北,更有两广的基地优势,南京等少数地区亦在吾手,天时,地利,人心尽占,对东南半壁形成的包围阵势。迎接东南之敌的要么是太平军将士的大刀,要么是冰冷的大海。天国天下之定,启是难事?
推迟建都,更可以推迟天国内部1)封建体制腐败的渐生,2)孤家寡人,内部不合。3)治国无章,社会管理混乱4)及类似于天京变乱事件的发生。
当然。我仅仅是说推迟,因为我探讨的是天国武装斗争推翻清廷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他建立王朝后成功实施统治的可能性。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失败了,值得痛心,值得哀悼,它从金田起义揭竿而起,把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它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它的反外国侵略斗争,旗帜也非常鲜明。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略者来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这也体现了爱国主义立场。
这仅仅是我一人的想法,当然太平天国也有它的局限性和错误性做法,这里我就不讨论了。还是那句话,因为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探讨天国不定都南京,直接北伐,其武装斗争推翻清廷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他建立王朝后成功实施统治的可能性。
最后以太平天国主题曲的几句台词来结束我的文章:“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