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奸相?赵构与秦桧鲜为人知的人生侧面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5-18 14:05:12编辑:lijian

提到赵构、秦桧的名字,无不让人咬牙切齿,愤恨不已。这对昏君奸臣苟且偏安,不图进取,对金国卑躬屈膝,称臣纳贡,将中原的大好河山让于他人。陷害忠臣良将,屈杀岳飞父子,一手策划制造了南宋第一冤案,祸国殃民,遗害无穷。现如今赵构、秦桧这对昏君奸相已经永远的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坏的,本文只是想介绍一下靖康之变前后两个人的经历,但这种经历甚至有些超乎我们的想象。

作为宋高宗皇帝时期的赵构,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昏庸懦弱,胆小怕死,贪图享乐,为了一己私欲,偏安东南一隅之地,无意恢复中原,迎回远在北国受尽苦难的父母兄弟;在逃亡过程中,又丧失了生育能力,不仅政治上无能而且还是个性无能。那当皇帝之前赵构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据记载,赵构字德基,1107年5月出生,是宋徽宗赵佶的第9个儿子,母则亲是韦贤妃。封建时代的皇位继承法则是“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宋徽宗前前后后一共有31个儿子,从排行上来说,赵构先天上不具备任何优势;况且她的母亲韦贤妃出身低微且不受徽宗的宠爱,所以从出生开始,似乎赵构就注定与皇位无缘。

当不上皇帝,那就做个王爷吧。1108年年幼的赵构被封为广平郡王,1121年15岁时被晋封为康王。在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父亲影响下,年轻的赵构学习十分勤奋,”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书法造诣也是极高的,他善长楷、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明代人曾评价“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除了文化知识方面,赵构与其他皇子大为不同,每日练习骑马射箭,” 挽弓至一石五斗”。 按照宋朝的军制,弓射一石五斗(大约相当于今日180斤,指的是弓射的强度)已算武艺超群,可选入“班直”,充当皇帝的护卫。虽然不及岳飞的“挽弓三百斤”(大约相当于今日380斤),但对于一个可以每日优哉游哉的亲王来说,已是非常难得。

1126年金军兵临开封城下,、而金人要求宋廷派遣亲王、宰相为人质,才肯议和。宋钦宗召来皇弟们商议,众人都知道此行凶险万分,但只有赵构慨然请行(臣为宗社大计,岂应辞避!)。在金营期间,宋军偷袭金营失败,金人责难,与他一同而来的宰相张邦昌泣涕请罪,赵构意气闲暇不为所动。对此金军主将完颜宗望怀疑这个二十岁出头还有骑马射箭的毛头小子是冒牌亲王,于是要求更换。回归汴梁不久后,赵构再度奉命出使河北,期间金军攻破汴梁,宋室北迁,作为“漏网之鱼”的康王赵构就这样登上了皇帝宝座。

抗金中丞秦桧

对于秦桧只能用陷害忠良、卖国投敌的“大奸臣”来定论。但靖康之变前,他是位实实在在的抗金义士。秦桧字会之,1091年出生,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人。1115年考中进士,先担任密州教授(大体相当于市教育局长),后来考中词学兼茂科(官员的一种选拔性考试,主要考填词、写词),被任命为太学学正(国立大学的校长),从履历上看,可见秦桧还是有些文采的。

1126年金兵南犯,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三镇之地,秦桧上书:要求只割让原来不属于北宋的幽州;并且说金人奸诈狡猾,主张朝廷应该从速备战。但没有得到朝廷的理会,此后被任命为主和宰相张邦昌的属下,秦桧愤愤不平, “这次专门是为了割地,与臣的意见矛盾,不合我的本心。”三次上书辞去职务。不久又陪同肃王为人质,送金军北归。回京后因同僚们推荐,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左司谏(监察类的职务)等职务。后来金兵坚持要割地,宋钦宗召集百官商议,其中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桧等三十六人坚决反对割地,之后秦桧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相当于最高检察长)

1127年汴梁城破,徽钦二帝被扣压,金人准备拥立一位宋朝大臣为傀儡皇帝。留守王时雍等召百官军民提议立张邦昌,众人大惊失色不敢作答。监察御史马伸提议众人一起写信反对,于是秦桧向金人写了一封信,其中一句写的还是颇有些气势,“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 金人见到这封信后,就派人把秦桧捉到了金营。张邦昌当了傀儡皇帝后,还派人申请放回秦桧等三人,被金人拒绝。此后跟随二帝踏上了北迁之路,当他回来之时,彻底变了个人。假如当年他和一同北迁的张叔夜一样客死殉国,恐怕历史就不是今天这副摸样了,但历史没有如果。从年龄上来说,1127年不是他们生命的中间点,但靖康之变却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推翻了他们的人性,此后的赵构、秦桧性格、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最终成了今日我们所熟悉的昏君奸臣形象。不知道他们本来就属于那种人,还是历史环境改变了人。

精彩推荐